||
有需求才有供给。为什么抄袭屡禁不止,大有市场,我想一定有它存在的原因: 一种情况是:除了抄没有更能得到承认的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思想。这主要指有独立思想却尚未获得发表独立思想资格的人。事实上,一方面老师们感叹学生没有独立的思想,但另一方面,学术体系对于独立思想却是很不宽容的。很多学生都知道东拼西凑从国外网站上下一篇论文风险更小,别人已经说了就有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自己的责任也要小一些;而如果靠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个观点就冒着很大的被枪毙的风险,也难怪科学史上有那么多人为真理而牺牲了。 另一种情况是有很多人无所谓独立的思想,他抄一篇文章是为了混个文凭;抄一本书是为了混个职称,混个学历,混个升官的资本。他本来就不是要做研究,你说他需要什么独立的原创的思想?这种情况确是制度使然,为什么社会让那么多不做研究的人去写文章?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我想很多人是连抄也懒得抄的。再加上出版市场需要经济效益,要迎合读者的口味,要迎合作者的需要。于是乎常见学术垃圾遍地,而真正有价值的原创东西却很少,或者因为它们根本没有面世的机会。 第三种情况的抄须加上引号,这种“抄”有它正面的合理性。知识的生产与分配如同物质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有人专门承担生产的任务,就是那些原创的发明与创造、发现与思想,比如顶尖的科学家、专利发明者等人所做的事情。另一些人承担知识的分配与传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人著书立说,一种人到处宣讲。这两种人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复述别人的东西,只不过传播的方式不同而已,前者用文字,后者用声音。就象第一个创造出可口可乐配方的那是原创的思想,肯定不是抄袭,但他未必就没有借鉴以前咖啡或饮料配制的相关知识,那种借鉴叫引用。后来有很多的公司兑上水装进瓶卖,而且千篇一律。这个兑过水的产品就是二手货了,比如老师讲课一样(有很少一部分老师讲课主要讲自己的研究所得)。那么这个过程有意义吗?有,因为它满足人们对于知识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知识的传播也是一样,在专业核心圈里,很多书就是抄来的垃圾,但是对于初入门者,或者是大有价值的,并且越是兑的水多越容易被接受。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讲,知识与信息也有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如果“抄”了还有人看,说明所“抄”的内容是有价值的,事实上大量的教材以及相当一部分著作都属这种情况。这种“抄”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合理合法的,需要谴责的只是抄的人不该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不加注明。所以抄与“非抄”区别的底线是引注,对于别人的思想观点或原话应当要标明出处,这是对原作者知识产权的尊重。当然如果通篇引注,超过文章三分之一或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大量引注极少的几个人的作品时,仍然有抄袭的嫌疑。 如此看来,抄袭与缺乏独立思想的关系是,抄袭是因为没有独立思想,有独立思想者也有可能抄袭。抄袭是违背学术道德的,侵犯知识产权的,是违法的,需要诉注法律解决;而缺乏独立的思想和创新是一种学术风气,是需要改进的。社会、导师应当鼓励原创的尝试,对之有一定的宽容,对于平庸的拼凑之作应该更加严格地审视,而对于抄袭则应该严厉处理。 既然科学规范不允许抄袭,因此需要科学研究者有创新和独立的思想。但是,创新与独立思考是有风险的,其正确性需要时间与实践来检验,而且正确的概率远远小于错误的概率,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与宽容。学习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有进步。因为人类的知识生产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我们想到的大部分都已有人想到了,所以需要谦虚地学习,如果我们不知道别人说了什么,我们怎么敢肯定我们说的别人没说过呢?这毕竟不是孔子时代,知识每十年就会成倍增长,更何况孔子的思想也不是坐在屋子里想出来的,如果真了解孔子,就知道他也是读了前人的书,吸收或批判了前人的思想才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宽容是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才有可能出现真正有价值的思想,要有一个合理的“识错、纠错”的机制,如果实在没有能力对新出现的思想进行错误识别,那么就应该允许它合理存在,直到有人将它证伪。 对于“抄”的态度有多种,如果你定位于一流的研究队伍,抄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可以引用。如果是做知识宣传与普及的,那么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所讲的知识是不是人家原来的意思,有没有系统性,是不是经过检验的成熟的正确的思想。如果只是想混个大专文凭,抄不抄估计都不会有太多的人看,因为文章内容是没有价值的,价值在于发表这件事情本身(现在看来这一点也是不应该的)。 抄袭应当由知识产权制度来管制,由学术道德舆论来监督。而知识原创性的程度或“浓度”则由知识市场来确定,市场竞争自有优胜劣汰的功能,等待证明吧。 沙里淘金就是人类知识的过程。 |
||
注:原载于深蓝阁,再发凑个热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