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科学,独立思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mluo0922 学习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从事生物医学工程

博文

博客两年目标还远难实现

已有 5089 次阅读 2011-12-29 14:57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客, 目标, 量子论, 访问量, 纪念日

    今天是我在中国科学网开通个人博客两周年纪念日,花点时间写一篇文章,整理和记录过去两年来的心旅历程是一件应该认真对待的事情。
    两年来,在科学网上发表了56篇博文,总访问量刚过72000次,没有一朵小红花,好友97人。很显然从这些数据硬指标来看,我是一位不合格的博主,与科学网及主流博友们的兴趣大相径庭。这也许是由于我开博的主要动机在于“展示自己的学术思想,以学术会友”,与科网的主旨相悖的原因导致的吧。
    两年来的最大收获就是新认识了许多专家和朋友,其中赵国求教授以及通过他认识的物理学哲学界的专家,在学术上的敬业和真诚态度是令人赞赏的。我与赵国求相识、相知,到相互支持,完全是出于对物质结构与量子论的共同兴趣和志向,虽然我们的观点完全不同,但出于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的共同愿望,很快地走到一起共同研讨。
    事实上,从表面上看我的氢原子结构新理论给人最初的印象是有超级大民科嫌疑的,因为“经典物理理论的困难”已经成为一般常识在人们脑子里根深蒂固,100多年来无数顶级的聪明头脑都思考这个问题都没有产生过异议,因此采用经典理论构建原子结构模型的行为,一定会被认为是脑子进水,思维错乱,不可能会有结果。这点我是十分理解的,也是我的文章在主流的物理期刊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我只希望能遇见一位能耐着性子认真看完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主流杂志主编,但这个人始终没有出现。
   与我进行初次学术交流的专家学者,包括参加物理学哲学研讨会的曹天予教授、桂起权教等,对于我提出的观点最初的心态是复杂的,一般持程度不同的拒绝态度,但当我讲述完我的学术观点后绝大多数的学者的态度会转变为惊喜。态度的第一转变点发生在我论述带电粒子辐射模型,让大家意识到目前的认识是错误的,另外就是波粒二像性的不确定性,将导致粒子坐标系中的理论模型与实验观测不可比较的严重逻辑悖论。当我用完全自约束的空间位移电流来解释光子,并应用于氢原子中的辐射互相作用分析,获得力学稳态平衡的原子基态时,几乎所有的听众都会被这个氢原子结构的新图景深深吸引,并投入到全神贯注的分析和理解,同时也会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我知道此时我的观点已经基本征服了他们,接下来的原子线光谱问题,就变得十分容易。只需将光谱理解为原子的轨道共振,这个现象从数学处理方法的角度来讲是可以有多种选择,驻波是其中的一种。因为氢原子基态轨道本身就可以视为特殊的驻波,并具有节点的性质。用驻波方法写出氢原子的基态轨道方程,经数学变换就推导出了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以及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一切都显得十分的自然并符合逻辑。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对量子化现象重新作出解释,原子分子的线光谱是由于微观结构及其共振表现出的能量或频率不连续性导致的,目前量子力学中的不同数学表述波方程、矩阵力学和算符理论等是对这个物理实质的不同数学表述,波函数实际上是轨道结构的模态函数表达了共振时轨道的形态变化。
   学术交流至此,每一位听众一般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震撼,沉思之后会提出相关问题,对文章中的多个细节进行深入讨论,最后是赞扬和勉励。
   我写上述文字并不是想通过自我吹嘘来炒作,以达到某种目的。只是想将与专家交流真实过程展现给各位有兴趣的网友,以利于大家有一个正确心态来理解我的学术观点。
   我要特别感谢科学网给我们每个人展示个人才华,发表个人学术观点的网络平台。科技日报的专家团队正是从我的科网博客中发现了我的观点对科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才决定重点报道我的氢原子结构新理论,并且人民网、中广网、星岛环球网等以科技新闻的方式即时转载,使我的学术观点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从目前报社收到的读者反馈意见来看,我的观点得到了许多读者包括专业人士广泛支持。另外也要感谢Google将我的附件论文以“interpretation about quantum”主题收入学术搜索库,这是对我的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本网网友杨正瓴教授、黄秀清教授,黄兴滨等对我探索科学的行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要感谢曹天德博士、刘全慧教授、王云平教授、吴宝俊博士等物理专业人士,对有关学术问题展开的激烈争论,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战争。通过向您们学习,我深感二年来我的知识得到充实、水平得到了提高。
 
最后,祝全体科学网网友新年快乐!我们共同期待2012年可能的“科学奇迹年”的到来。
 
(关于相对论时空问题,以后另外行文总结)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8615-523327.html

上一篇:物质结构的哲学、物理与数学
下一篇:科研笔记(6)时间可以凝固,会不会加速流逝呢?
收藏 IP: 222.209.141.*| 热度|

21 赵斌 鲍得海 黄锦芳 金小伟 曾新林 张焱 杨正瓴 张学文 刘波 高建国 虞左俊 唐常杰 刘广明 吕秀齐 陈安 赵国求 刘全慧 xqhuang neilchau crossludo XY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