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赋予父亲们休产假的平等权利是个好话题。国人的女性研究人员不能说不多,但是其处境应该说是
很悲催的,至少比起北欧这样的发达国家而言。所以才有了颜老师感叹。
男人休“产假”的名称显然不妥,毕竟男性不能“生产”。从说法上论,应该是“育孩儿、育婴休假制度”。这样就没有性别的问题了。
男性的“育婴休假”是父亲们的权利还是义务?这个事情显然是比较微妙的,就如同最近美国承认同性婚一样。对于女性而言,显然“休产假”是权利。这个“显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论证。对于男性(父亲们)而言,如果他们内心里想参与育婴、并且在现实中的确是如此,而在社会制度等制约了他们的愿望/行为时,可以认定男性也有的育婴权,可以休育婴假。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这个权利意识应该说很淡泊,甚至不能成立。需要的是如同规定赡养老人的义务那样,去要求政府、男人承担
育婴的义务才符合现状。因为这个“义务”才去“休假”,与因为
服兵役的义务大学生们需要
停学接受军训的道理是一样的。
“育婴休假”是从业单位的视点,而从社会劳动的视点看,生孩子、育婴不是“休假”而是另一类的
社会劳动。男、女都要参与这个生孩子、育婴
社会劳动,也可以说是一种“义务”。婚姻制度也可以说是对生孩子、育婴一类
社会劳动秩序的保障。从这个视点看,没有生产性的“同性婚”是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所以有很多的反对意见。很多人不能想到结婚的社会层面,所以就按反对同性恋这类的层次去反对承认“同性婚”的问题。
如果能理解量子力学的话,这点儿事儿都不叫事儿。说到社会层面,过去国人总是过分强调了
人之间的关系,有过一个很痛苦的历史时期。这个问题的“后遗症”依然影响着很多年轻人。比如说去大学的行政化、比如说
反对横向经费等都是不能充分理解社会问题的表现。不错,社会问题有
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但是更有财货分配的问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失败,在根本上是不能理解财货的社会分配规律造成的问题。这种反思,在国人的研究里几乎不存在。几十年里,最优秀的人都去了理工,文科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人才。很多制度上的滞后、不能有先见性,都是因为文科人才的缺乏造成的。
作为反思,镜某认为需要对文科(包括社会科)有充分的理解。可以瞧不起学文科的(一些?多数?)人(在私底下),但是不能瞧不起文科的学术、学问。要知道,
法律、税制等,都是这帮学文科的人制定的,不要以为会解个微分方程就不得了了。没有方程的问题要比有方程的高级得多。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