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w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wj

博文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五):青铜器

已有 631 次阅读 2024-5-11 10:4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陶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生活像田园牧歌式,相对和平与稳定。然而到了黄帝、尧舜,人类的发展仿佛转了一个180度的弯,母系氏族社会让位于父家长制,开始产生私有制,贫富两极分化,并日益向早期奴隶制的方向进行。战争出现并频繁不断,大规模的掠夺,残酷的杀戮。

到了夏商周,甚至还愈演愈烈。丧失了人身自由的奴隶,要不就被强制劳动或参加战争,要不就被活埋以殉葬或被屠杀以祭祀。但是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却生活奢靡,制礼作乐,充分享受各种权力。夏商周也称“青铜时代”,青铜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我国进入青铜时代虽然比西亚晚,未能先声夺人,但冶铸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终于后来居上,攀上了世界青铜文化之巅。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铜、锡及两者的合金——青铜,都是最重要的金属;青铜可造有用的工具及武器,但是还不能完全代替石器;这只有铁才可以做到,而当时还不知道采铁。” 

由于铜矿的资源有限,炼铜的成本较高,青铜器主要用于国之大事——礼器和兵器,较少用于制造工具。在“国之大事”的祭礼上使用青铜礼器,说明青铜礼器已经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器物了,它超越物质层面,上升到了意识形态的层面,作为代表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的符号,或敬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

青铜礼器有四大类: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在各种礼器中,鼎和簋是最重要的,列鼎的数量显示着主人身份地位的尊贵高低。鼎很大、很重,是一种炊煮食物的器具,同时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器。簋是盛放食物的容器。天子用九鼎配八簋,诸侯用七鼎配六簋,卿用五鼎配四簋,大夫用三鼎配二簋,士用一鼎。爵是盛酒的容器,并不是饮酒的容器,也是祭祀中重要的礼器,用于敬神。

中国古代乐器中最大的编钟是青铜铸造的,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人们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发出不同的乐音,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当编钟的音符在空气中飘荡,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纯粹而和谐的世界中。

image.png

曾侯乙编钟

青铜武器有戈、钺、刀、剑和镞等。青铜武器比石器薄、锋利且坚固,人拿在手上更稳,还解决了石器不易与木柄连接的问题(因为石器圆而厚)。在前一节我们提到,弓箭最重要的杀伤部件就是箭镞,是消耗性的军用物资。在商代前期,青铜镞就已经大量生产,取代以前曾经广泛使用的石镞、竹镞、骨镞或贝镞等,这显示了商代青铜工业的高度发展。

青铜器给人感觉沉重、坚实、稳定,这与父系氏族的权威统治、等级划分、战乱频发的特征是相适宜的。然而,在以一个男性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商朝,却诞生了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和女政治家——妇好。

“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她是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妇好则是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真实存在的巾帼英雄,而且比花木兰早了1000多年,但她的故事却鲜为人知,直到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西北发掘出了完整的妇好墓。

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推断她的姓是“好”,“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称“后母辛”。她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终因积劳成疾,不幸在三十余岁去世。商王武丁非常伤心,予以厚葬,随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440多件。

青铜器的出土,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也是野蛮与文明并存的见证。虽然青铜器的器形各异,未见过两件完全相同的,但是在制作过程、技术和纹饰方面却有着大致的统一性。

制造青铜器物件,要经过采料、配料、冶炼、制模、制范、修整等一系列的工序,工艺技术要求很高。大型铜器的制作过程就更加复杂,还要有分铸部件、合铸成体等工序流程。因此,需要多个奴隶密切协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还要有受过多年专门训练的技术人才。这充分反映了商代青铜器制造所达到的高度发展的技术水平。

王平等认为:青铜器制作需要经过采矿、制范、冶铸、修饰的全过程。每道工序都需要经过长期摸索、试错和改进,最终才能掌握精湛的技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涉及到的不同要素进行协调,最终通过技术固化形成各自严格的标准。

青铜器的制作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范铸法”,主要是夏代到春秋之前。需要先做出“模”(将要铸造的器物本身的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外范”(按照器物模型制作的模具)和“芯”(或内范)。范的材料包括石范、陶(泥)范和金属范,金属范又分为铜范和铁范。

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有人认为是“后”)母戊”大方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性作品。这件青铜器重875公斤,通高(包括耳部)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这项成就在世界冶铸工艺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据化学分析,这件“司母戊”的成分为:含铜84.77%、锡 11.64%、铝2.79%。

另一种是“失蜡法”,主要是春秋以后,并沿用至今。要用到易熔化的材料,比如:用蜂蜡、牛油等。这种方法要先制成蜡模(器物本身的模型),再用泥料在蜡模的内外侧制成整体范,然后经阴干之后用高温焙烧成陶范。

 image.png

司(后)母戊青铜方鼎

不管是“范铸法”还是“失蜡法”,首先都要制作“模”和“范”。模与范实则是两件东西。当初每制一器,必先以陶土制成实心的模,然后在模上贴泥而翻制为范,再按比例熔化铜锡等合金,将汁液浇注入陶范的范腔内,待其冷却、脱范之后,经清理、打磨、修饰即为青铜器物。浇铸前还要烘范,以免冷隔。浇铸时把范拼接在一起,是为合范浑铸。

“模范”这一铸造术语,来源于青铜器的制作。外凸的称之为模,内凹的称之为范。范的面泥是用水淘洗过的澄泥,可塑性和强度都好。范的背泥则用粗料,掺砂子或植物纤维,为的是让它有透气性。模与范严丝合缝,成为几千年来人们制造礼器、农具、工具、兵器、钱币的规范模具。模由范生,范由模造。“范”即标准、典范,人们用“模范”来形容值得人们效仿和学习的榜样,而所谓“范式”,用通俗的话来说即标准格式。

“炉火纯青”这个成语大家都非常熟悉,用来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完美的程度。看见“炉火纯青”这个词,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在一座高炉里面,有熊熊燃烧的大火,火焰是青色的。但是,“炉火纯青”最早指的是古代哪种工艺的火候?如果有两个选项:选项A、冶炼青铜;选项B、烧制瓷器。你会选择哪个?

估计大多数的人都能选对。或许有人是蒙对的,因为炉火纯青和青铜都有“青”这个字,纯属巧合,但这两者确实是有关联。在冶炼青铜时,当温度达到1200℃以上,锌将彻底挥发;锡的蒸气经过燃烧生成的氧化锡虽为白色,但影响微弱;铜的青焰则占了绝对的优势,这种情况正是所谓火候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正确答案是A、冶炼青铜。

“炉火纯青”这个成语的产生,也间接说明了青铜冶炼在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春秋时期的技术著作《考工记》中有记述,叫“铸金之状”。《考工记》还记述了 “金有六齐”,这些都是当时冶金工艺知识的最高理论成就。

殷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祭祀的“礼器”,上面有一种重要的纹饰叫饕餮。饕餮是什么呢?迄今尚无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种兽面纹。是什么兽?则各种说法都有:牛、羊、虎、鹿……饕餮不是彩陶纹饰中那些生动活泼愉快写实的动物形象,也不是抽象的几何纹样,而是完全变形了的、幻想的、恐怖的动物形象。因之,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

春秋时期,铁器的出现逐渐取代了青铜器。现代考古发掘出来的青铜器,已经作为一种时代和和文化的符号,摆放在博物馆中,供后人研究和观赏。但青铜材料一直都还有,人类至今还在使用。建国后,我国成立了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和青铜相关的标准,例如GB/T 30015-2013《接触网用青铜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2671-1433606.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四):车轮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六):铁器
收藏 IP: 111.204.220.*| 热度|

5 汪运山 王从彦 王安良 尤明庆 孙南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