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南大地貌硕士与地图本科才子共同任教于海安?——周成虎院士恩师

已有 15423 次阅读 2015-1-29 14:36 |个人分类:人物沧桑|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周成虎, 俞广杰

        ——向文革期间有些怀才不遇、然得英才而育之的名校毕业生们致敬

       ——南大地图学本科才子俞广杰是周成虎等曲塘中学毕业生的共同老师!

     ——俞广杰与南大地貌学硕士董魁如是南师大教授闾国年等海安学子的共同老师?

                   

   2002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及地理学系建系八十周年系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闾国年校友写了一篇《南京大学地理系80周年随想》里面谈到了他中学时期给他深刻印象的两位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生——一位南大地貌硕士,一位地图本科才子,共同任教于海安。我1981-1985年就读南京地理学系期间,见识那么多的海安学生(我的同班就有两位海安县曲塘中学的毕业生),就感觉有些惊讶,2002年看到闾国年的文章方才恍然大悟。那里就疑心周成虎可能与此不无关联。

   最近在科学网上,部分与李小文院士去世及其他一些故人相关,与校友嵇少丞、赵斌、周天军等博友互有点评或联络,不由勾起一些昔日的疑问与回忆。

   周成虎当选院士后,我更疑心他中学时的老师与闾国年的老师应当相同,否则,在那样的环境难以培养这样有份量的学生。

   在动手敲键的同时,上网搜索“周成虎 中学”,很快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果然,闾国年念兹在兹的老师俞广杰就是周成虎的恩师。盘旋于我心中多年的猜想终于验证了!

  从个人经历看,俞广杰可能有过一些坎坷:“1965年至196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学系,1970年至1971年在海安县仇湖乡参加劳动”(不过,根据我手头比较权威的南大地理毕业生名册看,他是1970届地图学专业毕业生。他们班15名同学,至少有7名服务于中学)。后来,俞广杰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他从教多年,幸得英才而育之,除了周成虎之外,想必在其他行业也会有一些才俊,也可说桃李芬芳了。

注1:文革期间的最后一届毕业生-1970届的招生、培养与毕业的具体情景我尚不太清楚,欢迎有知的朋友们补充。

注2:“南大地貌硕士董魁如”一说来自闾国年回忆,待核实。南大档案馆暂时也无法登录(http://dawww.nju.edu.cn/

注3:有点奇怪,我自己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我的初中、高中在我刚入学前只是一所小学,与李小文先生就读的所谓“戴帽中学”差不多),不了解任何一个老师的教育背景,平时也从未听老师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也从未有任何老师给我们介绍任一所大学的信息。其实也难怪,那个年代纯粹是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准备后备队伍,谈大学无疑痴人说梦。

附1:闾国年《南京大学地理系80周年随想》(2002年)


附2:http://www.zgnt.net/content/2014-04/29/content_2305732.htm

周成虎是地地道道的南通人。1964年8月,他出生在海安县雅周镇东楼村,在海安雅周小学、雅周初中、迮庄中学、曲塘中学完成了小学和中学学业。198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南京大学陆地水文专业。家乡的学习生活,为周成虎走进地理研究领域,日后有所建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本人曾坦言,是中学地理老师,让他深深地爱上了地理。原来,当年周成虎在中学读书时,因学生宿舍不够,老校长俞广杰就让他住在自己的家中。俞老师是地理老师,也正是与其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的缘故,周成虎在当时就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染了老师对待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学会了一些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很快,周成虎就在地理方面表现出了出众的水平。“俞老师整整教了我六年,本来我对数学也特别感兴趣,高考数学得了满分,但是他是南大地理系毕业的,为了延续他的理想,高考结束后我毫不犹豫填报了南大地理系。 ”周成虎说。

正是因为有了对地理科学的强烈兴趣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大学期间,周成虎的成绩就十分优秀。而这种兴趣和坚持一直推动着他在这一领域不断翱翔:1989年,他被中国科学院破格提拔为副研究员,为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高级研究人员;1996年,他又担任了中科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12月周成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周成虎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空间数据的知识挖掘、地学智能计算、洪水灾害的数值模拟分析与评估信息系统、遥感影像的地学分析与应用。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年,他提出的“数字海岸海洋”理念,并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体系与示范应用系统。其研究成果已在海洋渔业生产与指挥、海岸带环境管理等方面得到应用推广,取得了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009年,作为中国地理代表团的核心成员和申办陈述人之一,周成虎参加了申办2016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大会。在申办过程中,我国代表团与日本、俄罗斯等国展开激烈竞争,经过一次次的艰苦答辩,最终取得了举办权。

虽然在科研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周成虎对家乡、母校和老始终师怀有很深的感情。2012年,曲塘中学建校60周年庆典时,周成虎专门抽空回来参加庆典,并作为校友在会上发言。俞校长的老伴儿林爱玉老师也这样评价道:“这个孩子聪明,人很勤奋,品德又好,特别重感情,老伴在世时,成虎每次回来都要特地来探望他。” 

附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YJi6m8Ds2aTz9M2TXNxuaBdpW6SFxIHIPHfJtYqXSq8YtSfUrvmEIm0Alt2gDMfqcz_DgVN6r10W3DI73moTq

                                 

   俞广杰同志,1946年出生,于2009年10月19日17时10分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63岁
中文名
俞广杰
出生日期
1946年
毕业院校
逝世日期
2009
江苏通州市人,中共党员,南京大学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海安县曲塘中学原校长兼党总支书记。1989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4年被评为南通市“十佳园丁”,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南通市地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市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海安县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南通市第九届人大代表,海安县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
俞广杰同志从教30多年,师德高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自己的人品人格影响、感化、教育全校师生员工及一批批莘莘学子,他是外籍教师,以校为家,从无任何假期,作为校长,有时能十几次找一个后进生谈话他征服了全校教职员工的心,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

俞广杰同志一直从事高中地理、数学两门学科教学,为省内少见,他不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他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先后出版、发表教育教学研究专著、论文30多篇(部),另有10余篇论文获县、市、省优秀论文奖。俞广杰同志学识渊博,兴趣广泛,正直清廉,勤政务实,工作雷厉风行,深受师生的尊敬和社会的赞誉。从85年走上领导岗位起,他狠抓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理论管理学校,指导教育教学,探索教改新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了曲中的教育教学质量。1996年12月,海安县教育局专门编发材料并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县教育系统内学习俞广杰同志廉政勤政的优秀事迹。1997年,俞广杰同志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该奖项全省30名,其中南通市3名,俞校长是海安县唯一获此殊荣者。







附4:http://tieba.baidu.com/p/661505120

   俞广杰同志,男,汉族,江苏省原通州县四安乡人,生于1946年11月,1959年至1965年就读于通州西亭中学,1965年至196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学系,1970年至1971年在海安县仇湖乡参加劳动,1971年至1979年在海安县雅周中学工作,1979年至2006年在曲塘中学工作,2006年12月退休。

附4:http://www.haianw.com/thread-652348-1-1.html

走上现在的研究领域,或受当年曲中老师影响


      1964年8月,周成虎出生于海安县雅周镇东楼村,其后在海安雅周小学、雅周初中、迮庄中学、曲塘中学完成了中小学学业,1980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大学陆地水文专业。虽然在科研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周成虎对于母校——曲塘中学一直怀很深的感情。公开报道显示,2012年曲塘中学建校60周年庆典时,周成虎曾专门抽空回母校参加庆典活动,并在会上作为校友发言。而登录曲塘中学官网,在“走进曲中”一栏下的知名校友一栏中,也图文并茂介绍了周成虎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
昨天中午,记者致电周成虎院士,在向他表示祝贺的同时表达了采访意愿,但一向谦虚的周成虎委婉拒绝了采访要求。一位曾在曲塘中学担任老师的知情人向记者透露,当年周成虎在曲塘中学求学时,可能是因为学生宿舍不够,曾借住在该校老校长俞广杰家中,。而当年,俞广杰还是一名地理老师。知情人士分析,或许正是与俞老师朝夕相处、耳濡目染的缘故,周成虎在当时就对地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也毫无悬念地填报了地理专业。
而正是这种强烈的兴趣使然,一直推动着周成虎在这一领域不断翱翔:1989年,其就被中国科学院破格提拔为副研究员,为当时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高级研究人员;1996年,其又担任了中科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聆听大师亲切教诲,以坚韧不拔毅力潜心做学问

       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出新,周成虎也拥有了多个“耀眼”的头衔。2011年12月15日,作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周成虎曾在中国科协会员日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作专题发言。至今,这篇题为《学会助力我成长,我为学会争荣光》的发言全文,仍可在网上看到。正是在这次发言中,周成虎介绍了自己在成长及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1984年,周成虎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攻读硕士,跟从导师开展水文地理研究。1986年,其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地理学会“全国水文地理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次会上,他初识了施成熙、华世乾等我国著名水文地理学家,目睹了他们的大家风范,聆听了他们的亲切教诲。同时,这些大家对周成虎所作的“比较水文学研究”报告,给予了诸多学术指导和研究方面的建议。就在那一刻,周成虎明白了:做学问必须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也成为他今后在科研领域不断拓取进展的宝贵财富。
1992年,周成虎和几十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青年学者一起,被中国科协授予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这让年轻的他倍感荣幸和自豪。受此鞭策和鼓励,周成虎的人生和事业也不断登上新的台阶。至今让他难忘的是,2009年,作为中国地理代表团的核心成员和申办陈述人之一,周成虎参加了申办2016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大会。在申办过程中,我国代表团与日本、俄罗斯等国展开激烈竞争,经过一次次的艰苦答辩,最终取得了举办权。

附5:http://www.ntslndx.com/Article/20110118162741.html

  http://www.ntslndx.com/Article/20110118153715.html


  南通市老年大学摄影班教师。曾任南通市海安县教育局副局长、南通教育学院院长、南通职业大学校长、南通市老年大学校长。

附6:http://www.xici.net/d199183836.htm

     中科院院士、曲塘中学80届校友周成虎先生回母校省亲   
 
离线
 蓝蓝梦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4-02-13 14:33 [只看该作者]

2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院士、曲塘中学80届校友周成虎先生在县委常委张亚曦、副县长翁晓云、教育局

局长汪宁等领导的陪同下回母校省亲。曲塘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孙长青向周院士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以

及新校区的建设情况,周院士对母校的发展感到高兴。他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校园及图书馆、实验室,并感叹对

比当年读书时现在的条件之优越。在接受海安电视台采访时,周院士表示作为在外的海安人,他时刻关注并支

持家乡的建设和母校的发展。周院士还看望了恩师俞广杰的夫人林爱玉老师。




                             周成虎和恩师俞广杰夫人林爱玉老师

  周成虎,男,1964年8月生,江苏海安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专家。1980毕业于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1984年获南京大学陆地水文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12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987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199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并兼任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遥感学报》、《地理研究》、《地球信息科学》等杂志编委。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GIS协会第一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863海洋领域专家组专家、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国土资源部特邀名誉专员。2008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工作经历和国外进修情况: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空间数据的知识挖掘、地学智能计算、洪水灾害的数值模拟分析与评估信息系统、遥感影像的地学分析与应用等。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发展了智能化遥感影像分析与离散地理系统模拟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和建立了适用于空间复杂系统模拟和分析的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所建立的基于微分几何原理的全球地理格网模型及其地理格网分析体系, 为原创性成果。在应用方面,研究和发展了洪水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的技术方法,开拓了我国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领域。

  科研业绩:

  主持和参加“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运行系统”、“香港环境遥感综合研究”、 “Multi-resolution Land Use & Land Cover”等国家九五攻关、863计划和国际合作等项目。

  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主持承担了国家973、86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图集2册;获国家、中国科学院、省市等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成果奖7项, 各种荣誉奖11项。

附7: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4/316999.shtm

访周成虎院士:“大器早成”的秘密

    30多年前,在江苏省海安县的一所中学里,16岁的周成虎面临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抉择——高考填报志愿。“当时我心里没有太多的想法,但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周成虎回忆。但他的班主任俞广杰先生早就有想法,并替他拍了板:“你哪儿也不要去,就去南京大学地理系!”只怕俞老先生也未曾料到,他这一句话,促成了日后一位在地理学领域颇有作为的科学家。

周成虎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并涉及地貌学、水文学等传统的地理分支学科。由于他在领域内作出的突出贡献,周成虎于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于1964年的他,在院士队伍中显得格外年轻。近日,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访了这位“大器早成”的科学家。

难忘玉泉求学岁月

在周成虎办公室里就坐后,记者正准备发起提问,不料周成虎却“先发制人”,询问起记者来了:“你既然是国科大的学生,那你说说,咱们国科大的学习环境怎么样啊?”也许是看到了记者眼中的惊奇,周成虎微笑着解释道:“我就是在中科院地理所读硕士,这么多年过去了,在玉泉路校区学习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不管是学校的设施环境,还是学生们的学习气氛,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周成虎情不自禁地向记者描述起了国科大当年的模样:有着小巧三角形房顶的玉泉路校区礼堂是最醒目的建筑;靠近校门处有一排低矮的平房,被戏称为“地震棚”,学生们就在这里上课;礼堂前还没有栽上草坪,只有一个小小的篮球场,是年轻人尽情奔跑、流汗的地方……周成虎说,尽管当年学校的硬件设施稍显简陋,但校园中的学习氛围却非常浓厚,这一点,最令他怀念、眷恋。

“那时,我们戏称研究生院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因为这儿的英语教学非常出色。我们的英语课程丰富多样,且教学质量很高。在那个年代,学校就为我们请来了众多的外教,为数不多的中国老师也都非常优秀,其中不少来自新华社。每周的英语讲座主题多样,也办得很有水准。”“除英语外,各科的课程设置更是体现了科学院的多学科特色。各个研究所都派来最好的科研人员给我们讲课,带给我们最为前沿的科学知识与发展动态。再加上研究生院的学风相当开放,老师们又开明,都鼓励学生听一些非专业的课,扩大知识面,促进学科交叉。我当时不仅修了专业课,还特地去学了数学、系统学、文学鉴赏等课程……只要感兴趣的,什么都听。”

现如今,国科大的办学规模扩大了,学生的数量翻了几番,这是好事,但也难免造成另一种局限。周成虎说:“我在玉泉路校区给学生们上过好多年的《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专业课,挺受学生欢迎。后来由于听课的人数太多,硬是被拆成了4门课。现在学生越来越多,相应地,老师的负担也会加重,单是批改作业就让人有点力不从心。老师不可能对学生面面俱到的关怀,这是一点遗憾的地方。”

中科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的硕士学习,令周成虎终身难忘。正是这段短暂却充实的时光,为他日后的厚积薄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恩师引领学术之路

周成虎坦言,自己的成长得益于多位导师和前辈的悉心栽培。“我们上学那会儿,每位导师带的学生都不多。我读硕士时,研究组里有6位老师,就只有我一个人是学生。我很幸运,虽然我的导师是汤奇成先生,但组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像导师一样教导我、关照我”。

那时候北京人还得凭粮票买粮,每人每月32斤的定量供应,其中只有6斤大米,其余大多都是粗粮。这让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周成虎很不习惯。为了让这个年轻的学生生活得好点,每位老师都把自己家里本就不多的细粮分给他一些。这点滴的恩情,令周成虎至今不能忘怀。

生活上的帮助还是次要的,在周成虎眼里,更重要的是每位老师都亲自传授给他一些珍贵的知识和经验。“我自从进入中国科学院,就天天跟几位老师待在一起,亲眼看着他们是怎么做研究的。这些老师都非常敬业,野外调查与观测认真细致,对室内样本测试数据处理倍加仔细,绝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就是这种言传身教,让我对科研工作有了真切直观的了解”。周成虎的英语底子很好,一些老师把他们论文的中文摘要写好后,就交给周成虎翻译成英文。“我经常很自豪地开玩笑说,我们组所有的论文,第一个读者都是我!”

老师们对周成虎的熏陶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到硕士毕业的那年,周成虎毫不迟疑地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幸运的是,周成虎这次又遇到了一位大师——我国现代地图学、遥感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奠基人,一代学术泰斗陈述彭先生。作为陈先生博士研究生的开门弟子,周成虎学到了很多东西。就这样,一位又一位优秀的老师,就像传递接力棒般,把热情燃烧的科研火炬传递到周成虎手里,照亮了他未来的科研生涯。

爱好为科研增色添彩

据熟悉他的人介绍,平日里的周成虎总是带着一抹安静的微笑,很少发火。因为他沉静好学,不爱凑热闹,他的同学、邻居们都以为他只是个低调的“学霸”。出人意料的是,周成虎其实有着丰富多彩的爱好。

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除了专业书籍外,还有大量题材各异的书籍、杂志。“我什么书都看,尤其爱看人物传记。” 《爱因斯坦传》《巴顿将军》《乔布斯传》《宋美龄画传》《普京传》……从不同的人物身上,周成虎总能独具慧眼地看到他们的亮点。

“我很喜欢《乔布斯传》这本书,乔布斯身上有两个特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是激情。激情能让生活变得精彩。没有激情的人,不管做什么都是被动的;一旦有了激情,人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很奔放。乔布斯就是这样一个人,因此尽管他性格乖僻、暴躁,却仍有那么多人被他的激情所召唤,愿意跟着他打拼。第二,乔布斯有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我认为这正是现代社会所欠缺的。我从小在工厂长大,过去厂里的师傅们做一个小小的螺丝都那么精细,现在工具、技术更加先进了,出厂的产品却反倒毛毛糙糙的。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不再尽可能地做好手头的工作,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现实。而乔布斯的故事则向我们证明了,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能创造出怎样的奇迹。我们做科研的人,尤其应该追求把事情做到极致!”

除了读书,周成虎还有一个艺术爱好。“我对艺术设计很有兴趣,喜欢自己设计一些画册。因为我有这点儿‘技能’,科学出版社还请我帮他们做过一些工作。”周成虎一边笑着说,一边拿出几册精美的印刷品,一页页地翻开给记者看。那一刻他脸上洋溢的珍爱和欣喜,令人动容。

有趣的是,周成虎还把这份爱好融入了自己的指导教学中。在他的研究组里,每名学生都有一本导师亲自设计的《时间日记》,雅致的暗红色封面上,用烫金字体写着两句有关时间的名言:“时间是人们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有一个窃贼,它偷去了人们最宝贵的东西却从不遭到惩罚,它就是时间”(拿破仑名言)。周成虎建议自己的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自己在这个时间段里做的事情记录在这本《时间日记》上。“我自己就一直坚持这么做。人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要弄清楚‘时间都去哪儿了’。尤其是现代社会,大量不必要的信息占据了人们的时间,每个人都面临‘时间碎片化’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时间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书生报国,建言献策

除了“院士”这一耀眼的头衔,周成虎还有着另外一重身份——九三学社社员。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周成虎连续多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他在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观点独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提案。

谈起自己担任政协委员的初衷,周成虎说:“任何一个老百姓,包括知识分子,都应该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特别是知识分子,要用自己的所学所想、所作所为为全社会树立榜样,弘扬这种社会责任感。”古人讲“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作刀”,周成虎却不无遗憾地说:“现在的读书人,本应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但现实却是,很多人连‘笔作刀’都没有做到。”

周成虎却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在担任政协委员的这些年里,周成虎的提案涉及从科研到民生的诸多方面。“近几年来,我和另外几位科技界的政协委员探讨最多的,就是如何让科研预算体系更为合理化。我们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其实很多,但是由于现有的经费预算体系不符合科研工作的客观规律,导致相当程度的资源浪费,科研领域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我在地理所做过财务管理工作,对这一点体会尤其深刻。”周成虎认为,“科研工作具有多样性,不同的研究使用经费的方法也不一样,统一的经费预算方案无法满足各个研究领域的个性需求。此外,科研归根结底是一种高度的脑力劳动,其中最重要的不是设备仪器,而是灵活深刻的头脑。因此,科研经费的使用也应当以人为本,体现对脑力劳动者的尊重。”“我将一直关注和推动国家对科研经费体系的改革。”

周成虎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科研学术领域。这位细致缜密的科学家,总能从最细小的地方发现有待改善的问题。比如,他每天上下班经过的那条高速公路总是严重堵车,有一天,周成虎突然想到:“如果把高度公路的收费口往北移,越过一个居民区,情况会不会缓解很多呢?”想到这儿,他亲自去调查了堵车发生的位置和时间,经过一系列计算,他肯定了自己最初的设想。“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一件小事,但是仔细想想,司机每踩一次刹车,就‘踩掉’一毛钱的油费,刹车后重新启动,又会增加油耗。这不仅是种浪费,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而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小事’记录下来,纳入我的提案当中”。

“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毕竟有限,但是身为一名知识分子,就算没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也要尽可能地改善自己,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承担起肩上的责任,不要辜负社会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期望。”众所周知,九三学社的主体是具有爱国情操和报国精神的知识分子,身为九三学社一分子的周成虎,不发豪言壮语,却在点点滴滴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记者手记

“无心插柳”的秘密

周成虎一路走来,似乎总是在搭“早班车”——16岁就考入南京大学;年仅25岁就被破格提拔为副研究员,成为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高级研究人员;32岁他又担任了中科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样,是当时最年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49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出名需趁早”,在提倡效率,提倡“人生规划”的现代社会,“大器早成”的周成虎可能是“最佳典范”了。

令人意外的是,周成虎却总说自己“没什么想法”,“对自己没什么要求”。他甚至说:“有太高的目标不是件好事儿,做事情要根据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来做。”对抱着这种人生态度的周成虎来说,很多“好事”似乎都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在他的学生时代,有段时间周围很多同学都想出国,纷纷报考托福、GRE等。周成虎并不打算留学,但他常常陪同学一起背单词,还琢磨出了一套快速记单词的科学方法,结果,他的英语学习效果格外的好。

周成虎说过这么一句话:“做事情,不管你喜不喜欢,要做就要尽可能地做好。”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在采访过不少优秀的科学家后,记者逐渐发现,做事情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是诸多成功者的一大共性。“无心插柳柳成荫”,“道是无心却有心”。“大器早成”靠的不是走捷径,而只是用最“笨”的办法,用心做好该做的事。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记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63789.html

上一篇:李小文先生谈主被动遥感机理与模型协同(GO模型)、时空邻近度等
下一篇:似是李小文先生硕士导师的Simonett被他称为“美国地理遥感之父“
收藏 IP: 112.80.71.*| 热度|

2 蔡庆华 吕新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