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H7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早有先例,不必大惊小怪! 精选

已有 9707 次阅读 2013-4-1 12:20 |个人分类:流感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感染, 病毒, 禽流感, 亚型

早在10年前,在荷兰英国就发生过H7亚型流感病毒在局部人群中流行,并引发个别人死亡的案例。


近日一条来自中国的新闻在全球引发不小的轰动。国内外各大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快速报告了下述消息: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331日通报,我国上海市和安徽省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已有2人死亡,1人病危。

该通报同时宣称:这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

其实,就H7亚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类而言,上述病例并非首次发现

早在10年前,在荷兰英国就发生过H7亚型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主要引起眼部的感染,而且曾发生过个别的死亡病例。

以下提供荷兰著名流感专家Ron A. M.Fouchier等(该作者即近年引起轩然大波的关于人造禽流感病毒论文的作者)20042月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的摘要(译文)和原文(全文):

A型禽流感病毒(H7N7)相关的人结膜炎和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死亡个案》

Ron A. M. Fouchier et al. Avian influenza A virus(H7N7) associated with human conjunctivitis and a fatal case of 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PNAS, 2004 , 101 ( 5 ):1357-1361

摘要:

高致病性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在家禽中引发禽瘟的病原体。A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于1997年和2003年在香港也曾引发人的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至少7个致死病例,可能构成人类流感大流行的严重威胁。在2003年2月底至5月之间,在荷兰曾有鸡瘟疫情发生。从鸡群中分离到高致病性A型禽流感病毒H7N7亚型,它与从野鸭中分离到的低致病性病毒分离物密切相关。随后从处理患病家禽的86工作人员和他们的3家庭成员中检出了同样的病毒。在这89患者中,有78名发生(眼)结膜炎,5名除了有结膜炎同时还伴有流感样疾病,2名单纯有流感样疾病,另有2名无典型症状。流感样疾病一般症状较轻,但也发生了一个死亡病例,表现为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从该人群(包括可能的继发性病例)中获得的大多数病毒分离株,都没有发现累积的明显突变。然而,从该死亡病例中分离的病毒显示有14个氨基酸的替换,其中一些替换可能导致了该病例的严重后果。已知H7N7病毒在偶然的情况下对多种哺乳动物,包括马、海豹和人类都是致病的,它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具有引发人畜共患病的潜力,因此,它们也有在人类引发大流行的潜在危险。

该案例对我们的启示:

根据该项研究结果,WHO全球流感监测网络开始了相关检测试剂盒候选疫苗的开发。根据WHO流感大流行防范计划在检测到H7N7感染的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在敏感动物和人群中的监测和诊断。

上述案例及10年来未见H7亚型病毒继续在人群中广泛流行的事实也说明,禽流感病毒要适应在人群中传播,同时保持高致病性是不太容易的,这样的巧合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只要我们加强监测和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新型流感病毒的危害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Avian influenza A virus (H7N7)associated with human conjunctivitis and a fatal case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原始论文全文下载):

Fouchier, Osterhaus, et al H7N7 ARDS 2003 1011356.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675837.html

上一篇:功大于过:印度人挽留流浪狗
下一篇:中国首次从蝙蝠分离到狂犬病毒--伊尔库特(Irkut)病毒
收藏 IP: 219.140.175.*| 热度|

11 黄晓磊 曾新林 张钫 张其威 杨学祥 李大斌 陈冬生 徐向田 吕喆 ddsers zhoulangxiuc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