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病毒二次感染:坏消息还是好消息?
是世界末日,还是曙光乍现?
不仅是大众媒体,甚至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同事都声称,最近关于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会发生再次感染的报道似乎意味着世界末日快要到了。但没有什么比这种说法更离谱的了。
首先来看事实。8月24日,香港大学的科研人员报告发现了世界上首个明确的新冠病毒(SARS-CoV-2)重复感染的案例(见参考文献1)。患者为一名健康的香港男性,在出现咳嗽、发热、喉咙痛和头痛后于2020年3月26日经PCR诊断为新冠病毒感染。他住院两周,在间隔24小时连续两次进行的新冠病毒 PCR检测均得到阴性结果后,于4月14日出院。
该名患者于2020年8月15日从西班牙返回香港后,进行了新冠病毒 PCR检测,结果呈阳性。他住院治疗,但仍无症状。在住院期间,口咽病毒载量逐渐下降。第一次感染时在出现症状后10天,在第二次住院后1天,患者针对新冠病毒核蛋白的抗体IgG呈阴性。然而,第二次住院后5天的血清标本为阳性。我们的结论是,第一次IgG测试可能确实是阴性的,因为它发生在感染后不久;但当时本来还应该做IgM测试。很有可能患者在第一次感染后最终变成IgG阳性。然而,在随后的几个月中,IgG水平明显下降,导致第二次感染。第二次感染后第5天IgG阳性是一种经典的记忆反应。对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过程中分离的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清楚地表明,他感染了两种不同的病毒分离物。
我们可以确信这个病人被两种不同的新冠病毒分离株感染了两次。第二次感染可能是抗病毒IgG抗体减弱的结果。然而,遗憾的是却没有对病人的T细胞进行研究。对T细胞的分析本来是极有价值的,因为如果发现了病毒特异性T细胞,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在再次感染后没有发病。
这个再感染病例可能是同类病例中最令人信服的第一个病例;其他类似病例大都是道听途说,没有实验室证据支持。在目前已经发现的近2,500万病例中,此病例给了我们一个研究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的难得的机会。公平地说,很可能还曾发生过其他的再感染病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抗体水平的下降,可以预期会有更多的再感染病例。我们是否应该为此而担心呢?
只要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不会引起疾病,我们就不应当担心。这个病人会传播病毒吗?他显然是第二次排出了病毒;但尚不知道他是否有足够的传播能力,因为该论文并未给出PCR 的Ct值。但如果再感染仍然没有症状,这些感染是否传播其实了就无关紧要了。假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随着新冠病毒抗体在人群中的减弱,可能有越来越多的再感染发生。但如果没有或很少有症状,我们为什么还要关心它们呢?如果新冠病毒继续传播,并没有引起什么疾病,它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使人联想到引起普通感冒的四种季节性冠状病毒。这些病毒广泛传播,几乎感染每个人。抗体水平在每次感染后都会出现快速上升然后缓慢下降的过程。再感染也会发生,但通常症状是轻微的。
随着人类感染新冠病毒的比例接近90%,我们可能会看到免疫力下降和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再次感染的模式。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新冠病毒将成为第五种普通感冒冠状病毒(见参考文献3)。
一些人认为这种再次感染的故事预示着新冠病毒疫苗的前景不妙。这个结论不一定正确。首先,我们还不知道实验疫苗会产生什么样的免疫。有几种可能。疫苗对预防感染或疾病可能根本不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不得不依赖其他方法来限制死亡率(Mina型药敏测试、检疫,也许还有抗病毒药物)。在任何一种极端情况下,一些疫苗可能既能预防感染,又能预防疾病。但这种情况极不可能发生,因为即使是自然感染也不能做到这一点。一些正在研制的疫苗可能产生近似于自然感染的免疫力,也就是说,在接种疫苗后免疫力很快就会减弱。再感染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是在没有疾病发生的情况下。即使在已广泛接种疫苗的人群中,病毒也将继续传播。这种情况会使疫苗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变得没有必要。
新冠肺炎患者的再次感染强化了我们对普通感冒冠状病毒感染模式的了解:感染后免疫减弱,发生再感染,但没有疾病。
参考文献:
1. Kelvin Kai-Wang To, et al., COVID-19 re-infection by a phylogenetically distinct SARS-coronavirus-2 strain confirmed by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ciaa1275, https://doi.org/10.1093/cid/ciaa1275
2. https://www.virology.ws/2020/08/27/SARS-CoV-2-reinfection-what-does-it-mean/
3. 人类冠状病毒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2020-08-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24641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