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是加拿大狂犬病资深教授 Alan C. Jackson主编、由全球30多位狂犬病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的《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一书,该书简称《狂犬病(Rabies)》。
该书最新版(第3版)于 2013年 由 Elsevier Inc.出版。该书共有20章,732页。
该书的30多位作者,基本囊括了全球在狂犬病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声望的所有专家。该书对全球所有用英文出版的相关文献资料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深入细致的综合研究。
该书是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
该书也是充分肯定狂犬病的“十日观察法”的。
该书中有关狂犬病“十日观察法”的相关论述出现在
第5章:陆生哺乳动物中的狂犬病(Rabies in Terrestrial Animals)。
该章的作者为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狂犬病实验室Cathleen A. Hanlon 教授。
现将其中与“十日观察法”直接相关的内容摘译如下:
第3节 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
已在狗、猫和雪貂中进行过传统的发病机制研究。 这些研究提供的病毒学数据,与数十年的流行病学观察结果相结合,都支持10天观察期的实践。 因此,如果人或动物被外观健康的狗、猫或雪貂咬伤或发生其他方式的潜在暴露,需要肯定或排除狂犬病,则可以简单地观察动物10天,而不论其接种状态如何。
如果在这10天期间动物仍然活着,病毒学或流行病学数据都表明,暴露于该动物没有传播狂犬病的风险。
如果存在病毒排出和传播的风险,那么在观察期间动物会表现出狂犬病的临床征兆(有时包括急性死亡)。
如果某个动物在10天观察期间出现与狂犬病相关的临床病征,则应对其进行人性化安乐死。如果它在10天内实然死亡,或由于无人认领、或担心它会造成危害而对它执行了安乐死,则对所有这些已急性死亡的动物,或因生病或无人认领而执行了人性化安乐死的动物,都需要尽快进行狂犬病检测,以确定那些暴露人群是否需要进行暴露后预防,以及是否需要对其他发生过相关暴露的动物进行处置。
如果这些动物一直健康成活,那么潜在暴露的个人不需要接受暴露后预防。
该动物在未来仍然可能由于其早先的暴露而发生狂犬病,但该动物在造成人的潜在暴露的当时是不具有感染性的。
第6节 家犬( DOMESTIC DOGS)
当一只狗有可能通过咬或其他暴露途径使人暴露于狂犬病毒,对狗通常实施为期10天的禁闭和观察。
10天观察期的依据是动物临床实验中对狂犬病毒排毒情况的观察结果,以及支持此结果的现场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Vaughn, J. B., Jr., Gerhardt, P., & Newell, K. W. (1965). Excretion of street rabies virus in the saliva of dogs(狗唾液中狂犬病毒街毒的分泌).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3, 363–368.)
如果一只狗在咬伤某人时能够通过唾液排出病毒(只能是在其脑部先被感染后唾液中才可能出现病毒),就能可靠地预期这只狗会在10天禁闭和观察期内出现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如果这只狗一直活得很好,动物流行病学或人流行病学数据都可充分肯定在咬伤时狗的唾液中的病毒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因此被咬伤的人没有感染的危险。
在检索了所有相关文献后,也发现文献中有罕见的报道表明有例外情况。
作者对这些罕见报导的看法是:
这些报告的准确性未知。很有可能实际情况是,患者可能在被这只狗咬的几周到几个月以前曾被别的狗咬了。
在过去的20年中,病毒检测和鉴定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变得更加成熟和敏感,但是后来却显然一直缺乏类似结果的补充报告。从来没有这样的实地观察报告来自北美洲或南美洲。特别是在亚洲,泰国2008年的回顾性和前瞻性数据包括1,222只狗和303只猫,都在10天的观察期内使人类发生潜在的暴露。总共有644只狗和58只猫在观察后的10天内死亡,并且通过对脑进行荧光抗体测试证实为狂犬病。其余动物在为期10天的观察期中仍保持临床正常,被返还给原主人或转移到本市的动物收容所。这项研究证实:在狗或猫咬伤了人类,并且有必要排除暴露于狂犬病毒的可能性时,对这些狗或猫观察10天的做法是合理的,观察最好能在兽医监督下进行。
(参考文献:Tepsumethanon, V., Wilde, H., & Sitprija, V. (2008). Ten-day observation of live rabies suspected dogs(对狂犬病疑似活狗进行十天观察), Developments in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Basel), 131, 543–54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