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19,除夕夜,在厦门。
发送这张图片给亲朋好友拜年:
收到最多的回复是:你不是应该在美国吗?2018年你遭遇了什么……
通常,悲剧都有一个喜气洋洋的开头……
2018年7月收到这个:
然而,9月办理DS2019Form的规程中,中美贸易战开打。
就这样,访美手续一拖再拖,至今遥遥无期……
每当提起这悲催的经历,我都想冲口而出:遇到流氓了!
且慢,真的是遇到了流氓吗?为什么不是无赖或骗子,或其它?
凭着理工男一贯的严谨,我开始求证与求索。
从有关辞典的释义来看,对流氓所下的定义大致如下:一是指居所不定之流浪者。二是指所谓的莠民(劫色的人)。流氓主要是以放刁、撒赖、施展下流手法,诸如斗殴、猥亵强奸妇女等恶劣行为,或以此恶劣行为扰乱、破坏社会秩序的人。(来自百度百科)
显然这不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是流氓本义的那种无业、游荡等内涵已逐渐淡化,而不务正业、为非作歹,以低级下流手段等内涵作为流氓的特征已日益突出,进而上升为主要内容。那些有职业而惯行下流行为者也被称为流氓。
现代社会还赋予了许多新的使用方法。例如:流氓医生、流氓律师、流氓法官、流氓大亨等。这些称呼中,“流氓”作为形容词被使用。(来自百度百科)
这些定义和解释并不能解决我的困惑:判断流氓行为的标准是什么?流氓与骗子、无赖有区别吗?
先来分析两个案例:
《水浒传》桥段一:(潘金莲)筛一盏酒来,自呷了一口,剩了大半盏,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武松劈手夺来,泼在地下,说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把手只一推,争些儿把那妇人推一交。
请问:谁在耍流氓?武松还是潘金莲?
《水浒传》桥段二:西门庆连忙蹲身下去拾,只见那妇人尖尖的一双小脚儿,正在箸边。西门庆且不拾箸,便去那妇人绣花鞋儿上捏一把。那妇人便笑将起来,说道:“官人休要罗唣!你真个要勾搭我?”
请问:谁在耍流氓?西门庆还是潘金莲?
一般来说,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桥段一中潘金莲对武松耍了流氓,而武松没有对潘金莲耍流氓;桥段二中:无人耍流氓。
可见,判断流氓行为只看具体手段是不行的。
此外,上述两个桥段中可以用无赖或欺骗来描述吗?显然不行,因此流氓不等于无赖或骗子。
我的看法是流氓行为有两个基本特征:①实施流氓行为者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尊重他人的意愿;②流氓行为的尺度超越了社会普遍道德规范所允许的程度。
比如,上文桥段一中,潘金莲心理上对武松不尊重在先,实施敬半杯酒这种挑逗行为在后,因此是耍流氓;武松推潘金莲是对流氓行为的反击,属正当防卫。
在桥段二中,如果潘金莲主观不愿意接受西门庆的勾搭,则西门庆的行为构成耍流氓;反之,二人之间就不存在流氓行为。
上述分析可见,判断流氓行为过程中行为实施者是否尊重他人意愿是根本原则;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是次要原则。
那么流氓行为和无赖行为、欺骗行为的区别是什么呢?我认为根据以上判断标准,广义的流氓行为包括了无赖和欺骗行为。只不过无赖行为还具备失信或违背承诺的特征,而欺骗行为则在初始动机上具有主观故意特征。
例如,我们称贾跃亭为“老赖”是毫无问题的;但是称其为“骗子”则不一定准确。
又比如,央视2019春晚小品《“儿子”来了》中,葛优是典型的骗子角色,而不是无赖行为。
当然,如果我们统称:贾跃亭或葛优的角色有流氓行为,也是意思通顺的,也可以为大家所接受。
那么我们普通老百姓都遇到过哪些“流氓行为”呢?我们是否也会有意或无意地“耍流氓”呢?且看下回《那些年,我们“被流氓”或“耍流氓”的那些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