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翁张劲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s1970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博文

我的恩师房开江先生 精选

已有 8996 次阅读 2019-2-6 00:37 |个人分类:古典文学|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房开江, 恩师, 唐诗宋词

我的恩师房开江先生

IMG_7465.jpg

   戊子年的三月三日(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就是我的恩师房开江先生七十寿辰了,心里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一方面是作为先生寿辰的一个纪念,另一方面也是回顾一下在自己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光。生命本质就是体验,追忆也许应该是这个过程的叙述吧。

    记得与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96年的秋冬之季。那年的4月份完成了自学考试后,我就马上决定考研。衡量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后,我决定报考贵大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当时觉得如果能认识一下报考的老师就更好了,毕竟自己是近水楼台吧。父亲知道我的想法后,就联系了中文系的徐明德先生,徐先生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并推荐我报考房先生的研究生。不久就约好时间带我去见先生。那天是傍晚时分,吃过饭,在校门口和徐老师见面后,就座三轮车来到先生住的地方。一进门,见屋内有点零乱,地下放了很多捆扎好的,纸包着的方块,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些都是书。才进门时我有点紧张,徐老师就向先生介绍了我的报考志向后,先生很温和的和我说起话,我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徐老师问起先生搬家的事情,我才意识到先生是在做搬家的准备。那晚的情况已经比较模糊了,但先生给我感觉很谦和的,并没有教授的那种高不可攀。先生还详细告诉了我新家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当时心里隐隐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自此以后,便开始了我和恩师十多年的交往。第一年考研,我的英语过了,但因为还不适应专业课的考题,成绩并不理想。我没有灰心,决定继续考。这一下,我在考研战场上就度过了四五年的岁月。自认识先生后,我几乎每年都会去先生家里几次,一方面是给先生汇报一下自己复习读书的情况,另一方也是从先生那里获得更多的读书和学问之道。每次去先生家里,我都有点不好意思,感觉荒废了几年时间,却没有跨进先生的门槛,辜负了他老人家的期望。但无论考得如何,每次去恩师那里,先生都会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给我砌上茶,很耐心地和我谈话。他经常鼓励我不要轻易放弃理想,要多读书,多熟悉文学作品,要耐得住寂寞。这些话给了我继续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先生当时住的是五楼,有时我晚上去先生那里,每次离开时,先生都要手提电筒,照着我从五楼往下走,虽然我不断回头说:“房老师,请回去吧,我能看见的。”但这光束却没有停,一直亮着直到我下到一楼,走出楼口,在微寒的清夜中,已经减弱的灯光如一股烫烫的热流沁入我的身体内。

    我考了好几年,可以用蹉跎考场,命途多桀来形容那几年的感受。有一年我得了自费读研的资格,但不知道是啥蒙了我的脑袋,我竟然放弃了。后来的又考了两次,都是落第而归。贵大的试题经常改变考试的内容,2001年考课,是我很不熟悉的。当时很灰心了。都准备去考师大的历史专业了,还没有去报名,但我却开始在看历史书了。一天我在图书馆上班,来了一位微胖的笑眯眯的陌生人,他问我否是张劲松,我感觉很诧异,他马上自我介绍起来。原来他叫邹尤,是房老师的新弟子,慕名而来和我认识。当时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邹师兄那天和我谈了好一会,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说起恩师经常对他们说,我这几年是如何坚持不懈地读书考试的经历。邹师兄正是如此,才来主动和我认识,因为他考研也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考研的个中辛苦,我们可谓真是同病相怜啊。那天的谈话让我陷入矛盾。先生如此看重我,我应该坚持报考贵大啊。但贵大的考课目确实是我的软肋啊。临近报名的那天,我坐在书卓前,内心彷徨不定,但基本上已经决定去考师大了,我随手打开抽屉,重新看了一下贵大的招生简章,当看到我熟悉的那一行时,我的眼睛一亮,原来贵大的考课目有回复到了过去我比较顺手的那几科了。我没有再考虑,马上收好历史书,重新回到了我的文学的殿堂,至今想来,可能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否则我真的就会永远成不了先生的弟子了。第二年的考试使我终于成了房门弟子的一员。

    在以后的三年的读研岁月里,我更感觉到一个好的导师对一个求学者的重要性。我很幸运我是先生的学生。当时,很多研究生都喜欢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很冷漠的,读书只是为“老板”打工而已。但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而且我相信,先生所有的弟子肯定都没有这种感觉。先生对待弟子是非常关心的,完全没有所谓的那种“老板”作风。因为有不少弟子都是从外地来读书的,离家读书都是比较孤单的,因此每到中秋节和元旦,他都要请所有的弟子吃饭,大家交流思想,谈道论学。学生少的时候还在家里。记得刚入学的第一次聚会,就是在先生家里吃的饭。师友们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尽管我去过房师家好多次了,但我依然很喜欢这个雅致,朴素而温馨的家。先生的家布置简单,却非常有学者的品位,特别是客厅那一排花架摆满了唐三彩等古董,这些都是先生多年收集的,再配上墙壁上的字画,显出了主人的性情和人生。我们房门子弟的聚会在古代文学专业可能是最多的。每次聚会,气氛都是乐融融的,房师平易而幽默乐观的性情使大家都没有什么拘束。大师兄吴夏平提前硕士答辩,因为还没有交完学费,遇到麻烦。这时,房师就取了一万多元钱先替吴师兄补上了。先生一般不当面表扬那位弟子的,但却会在别的同学面前赞扬他。读研遇到一位好的导师是终身受益的,房师不仅仅在学问上给我们指路,更在道德人品上是我们的榜样。

IMG_7538.jpg

    先生对弟子学问上要求甚严,经常告诫大家绝不准抄袭论文,要遵守学术的规范。要自己多读元典,多思考,多写。绝不能混文凭。一次上先生的课,我们好几个同学迟到了,那天先生等了大约半个多小时,先生虽有点生气,但并没有发火,却对我们谈了他当年读书求学时候的艰辛,强调那种拼命的精神,以此激励我们不可懈怠。先生还经常给我们讲起他当年校定《词学全书》的经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写作是非常艰辛的,词的每个韵的符合都只能靠用筷子来沾色,来一个一个地按在纸上。先生在八十年代初,连出了四本著作,当时的勤奋笔耕是很让人钦佩的。先生曾对我们说,那些年,热天的时候,就在书斋里就穿着短衣短裤,泡一壶茶,一直伏案工作。我知道,先生的这些话都是暗示我们也要勤奋,做学问如果没有一个“勤”,无论天赋如何,将一事无成的。先生治学的严谨精神,从未松懈。05年他负责《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编纂工作,既是总主编,又是唐宋部分的主编,为了团结和提高全省的古典文学队伍的实力,他邀请了各地的学者参与了工作。但唐宋部分有的参与者的工作不认真,错误很多。他又花了很多时间,查原书,重新校订,改正,由于操劳过度,导致流鼻血住院。房师还强调治学要博而专,不要轻易改变研究方向,他说自己多年来,一直没有离开唐宋诗词的研究范围,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先生对弟子学业上较严格,但对他们的困难却很理解,有些同学请他推荐发表文章,他从来不会把自己名字署上。弟子毕业后,他还为他们的工作操心,帮了很多忙。先生为人很宽厚。他对《花间集》有很独到的研究,90年代后期,贵州人民出版社约请先生写《花间集全译》,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将题解,注释,翻译都做好了,临到快出版的时候,他的一位学生突然提出由他写译文。房师考虑到他今后评职称的的需要,以扶持年轻人的心胸,答应了他。这件事,甚至出版社的李立扑老师都为先生宽容的气度所感动。由于八十年代后期学校的重用中青年学者的政策,房师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他常对弟子说,他其实感到比较遗憾,因为行政工作对学术研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如果他一直倾力于学术,自己的成就肯定会更大的。他希望大家专心学问,不要老想当官。我感觉做学问已经是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了,融进了他的灵魂中。无论行政事务多忙,但他从未离开学术研究。

   先生的藏书是很丰厚,平时我到他那里,总喜欢看看书斋里的书。边翻边盘算着,有一天要是自己也有这么多书就好了。房师的书保护都很好,大多平整干净,扉页上都写有先生名字及购买的日期和地点,不少是先生出差开会时顺便买到的。我想,购书,读书,写书,教书,早已成为先生一生的乐趣和生活状态了。弟子们都喜欢借房师的书看,他也从不拒绝。对于爱读书者,先生是一直是鼓励有加的。以前先生住游泳馆那里的时候,书斋还比较小。后来般到了骑龙溪园,环境幽静,书斋大多了,位置也好,面朝花溪河水,一壁是房师女儿专门为他新做的书架,从地到屋顶都是书。一边挂有房师朋友所送的国画,中间是书桌电脑,以此坐拥书城夜听水流潺潺了,真是一种享受啊。记得04年10月秋,先生搬家的时候,我们这些弟子都专门跑来帮先生的忙。房师做事是很有头绪的,他先把书按照内容分类,有秩序整理成一捆一捆的,每一捆上标明了放到新房书架的位置,这样,一搬到新房,就可以节省很多重新理书的麻烦。我们像接力一样,从五楼站到楼下,将一捆捆书挪下楼,运上车。本来我们还打算抬倒新房的楼上,但先生担心大家太劳累,就让民工代劳了。先生对我说过,他是“书动人动,书随人走。”

     这次迁居后,先生很高兴能有这样的环境,他曾赋《鹧鸪天》词抒发心情:“岁月匆匆未老翁,桃李勤栽喜无穷。平生钟爱花溪水,犹将余年付麒龙。平是福,淡情浓,诗书伴我乐融融。云霞坐看飘窗外,绿树红亭入眼中。”这首词既概括了先生学术和教学人生的历程,更抒发了淡泊名利的高雅志趣,语言如清风明月,正与房师人格性情相合。

    如今,先生已到古稀之年,学术成果丰硕,弟子满天下,我衷心祝愿先生健康长寿,永葆生命的青春。

 

戊子 春 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7716-1160883.html

上一篇:[转载]《红楼金刚》是红学论著中的上乘之作
下一篇:[转载]一部研究红楼人物的力作——读张劲松《红楼金刚》
收藏 IP: 111.121.90.*| 热度|

15 刘建彬 彭真明 黄永义 武夷山 张勇斌 李颖业 刁承泰 姚伟 徐志刚 李哲林 李世晋 徐耀 shenlu liyou1983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