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翁张劲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s1970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博文

[转载]《红楼金刚》是红学论著中的上乘之作

已有 2059 次阅读 2019-1-29 23:06 |个人分类:溪弹红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红楼金刚, 余涛生点评 |文章来源:转载

《红楼金刚》是红学论著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余涛生

  《红楼金刚》是我神交已久却素未谋面的朋友、贵州大学中文系张劲松副教授的新作,蒙张兄不弃,遥寄于我,成了我新年读的第一本书。

   毋庸置疑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登峰造极的一部作品,这一点已经是今日的共识,无需赘言。我个人对《红楼梦》及其研究即“红学”的阅读史,前后算起来也有二十余年了,可以说本人对这部小说本身的领会和喜爱的程度,没有其他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是故虽然近十年再也没有涉猎红学,但今日读张兄这部作品,仍像老朋友见面,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愉悦。

以我个人对《红楼梦》小说文本的理解,以及对红学论著的涉猎,可以断言,张劲松教授对《红楼梦》作品本身的领悟是透彻的,《红楼金刚》在红学论著中属上乘之作——并非因为我和张兄的个人交情,才有这样的虚美。无论从本书的立意和视角,还是全书的结构上看,本书都做到了高屋建瓴,可谓站在了红学研究的“巨人肩上”。有几点特别值得品味。

第一、本书的副题是“贾琏之符号危机”。顾名思义,本书是以论述贾琏为中心的。贾琏这个《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纨绔子弟,除了好色,大概也乏善可陈,故而常常溢出研究者的视野。我个人读过的十馀种红学论著,就几乎没有以这个人物为专题的。张兄以他为论题,可以想见,做了一项开路的工作。研究《红楼梦》这样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中的一个次要角色,一个鲜少经过前人剖析的角色,其工作无疑是有挑战性的。而我们熟知的百年来的红学,多从作品的思想意义、文化内涵、人物考索、原型探微乃至诗词鉴赏、名物考订入手,进行研究,红学这门学问尽管已经百花盛开,但似乎留下来的“可耕地”已然不多。本书以贾琏这个人物为主题,旁及其他角色如邢夫人、平儿、贾环等次要人物,虽然避开了“宝黛爱情”、“反封建礼教”、“传统百科全书”等所谓“宏大叙事”的主题,但是这种侧面入手的视角无疑是有新意的。这不但能够管中窥豹,更让长期处于评论者视线外的角色展现出他的本来面目,让《红楼梦》宽广的外延更加拓展,也让红学这门百年来的显学更增魅力。

第二、本书的结构也较为特别,从贾琏的婚姻状况、家庭氛围、贾琏的个人性格的分析阐述,向我们展开一个全面、鲜活的“琏二爷”。本书从《红楼梦》文本出发,参以清末民初及当代红学名宿的研究文字,在贾琏的私人生活、办事能力及情感纠葛上加以论述,旁及小妾、丫鬟等“小角色”。在对人物生活、性格、感情经历的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后,作者的结论水到渠成,几乎无可挑剔。本书尤其特别的是,采用了章回体小说内在的递进结构,即章节内部的衔接上,每一节的末尾会有一小段文字领起下节的阐述。这一点,使本书结构环环相扣,紧凑自然,与其研究对象若合符节,毫不因为研究本身使用了符号学等现代研究方法而显得突兀。

第三、本书在论述中时常有发人深省又独出机杼的“警句”,这些论断几乎从未有人说过,本人以为这些“警句”大可作为“红学”的名言。比如“曹公在设计荣府贾赦和贾政两房时,象是有意无意地将老大设计成不在了……很有一种叙述的对称性和平衡感”(232页);“一直以来读者大多高看了凤姐十分,而小瞧了贾琏十分。其实这主要是收到了曹公开篇所谓的为‘闺阁昭传’的宗旨和全书大赞女性、蔑视男子的叙述态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很多读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跟随着叙述者的态度走,而没有更客观、更自由地阐释作品”(239页);“不过贾琏喜欢在外找女人,大概与凤姐在性生活方面的保守有点关系”(253页);“《红楼梦》是一部传统思想范围内的才子小说,作者亦是一个才子,他的思想没有超越性的东西”(339页);“厌世解脱乃《红楼梦》的宗旨和精神内核”(340页);“……如此论断必须建立在将小说百廿回视为完璧的基础上,非如此,不能完整理解人物、阐释小说。《红楼梦》自程甲本、程乙本以来一直都是整体的百廿回,但到民国初年却被无端割裂,并且这种割裂在今天几乎成为主流,维护完璧的小说却成为非主流的边缘性探索”(342页)。

经历了一百年社会思潮荡涤,红学也因之幻化出五彩斑斓的色泽。虽然我们已经处在新世纪的初叶,经济形势、社会格局、传播渠道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红学这门百年文学评论中的“显学”也日渐式微。然而《红楼金刚》博采众长,仍能翻出新意,犹如萧瑟故园泥土中,萌出一株翠绿的新枝。当此残腊将近、一阳来复的时节里,读这样一本书,真正如饮醇酒,悠然心会,几何人知?

 

   非常感谢重庆友人涛生兄的评点,原文是正体字,转载时为适应读者改为简体字,对文章略有修饰。涛生兄是中文系的同袍,也是有家国情怀的士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7716-1159807.html

上一篇:先妣吴家佑传略
下一篇:我的恩师房开江先生
收藏 IP: 111.121.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