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ryxi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rryxia

博文

我对科研论文发表的一点建议

已有 13800 次阅读 2018-12-13 05:3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从1986年初在《科学通报》上跟着我南开大学的导师发表第一篇科研论文起,我已经有近33年的论文发表史了。并且在其间也没有间断过,所以自认为对发表科研论文这档子事儿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八十年代初,对硕士研究生,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比较重视。那时能考取研究生就自觉非常成功了,所以入学后,压力并不是很大,反正是用功已成了习惯(否则也考不取研究生),平时怎么学习,入研后还是怎么学习。

 

第一年主要是上课,一些研究生基础课,我觉得新学了很多知识,也尝到了一些现代数学的味道。第一年后半年,导师给了我一些论文读,有一篇是1983年的IEEE TASSP(是TSP的前身)上黄熙涛先生关于信号外推的论文,里面提出了两个猜测。当时在国内没有IEEE Trans的原版,只有引印本,所以比国外要晚至少半年才能看到新刊。当时我记得,IEEE TASSP是双月刊,每刊也就不到一厘米厚,当然里面我能看明白的论文只是很少很少的几篇,所以每次等着新刊出来都是望眼欲穿。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由部分信息恢复信号是国际信号处理界的一个热点,信号外推是一个热的子方向,当时这个方面的论文很多,黄熙涛先生组做了很多相关工作。拿到83年的那篇论文后,因为里面有猜测,我又是在数学系,而数学系的科研人员对证明猜测特别感兴趣。首先,猜测是别人没有证出来的,如果你能证明,其结果一定是新的。其次,因为是猜测,且在论文里公开发表了,说明有难度也挺重要。所以当时对证明猜测特别来劲。就是感兴趣,那时根本沒有说为了毕业或者得什么奖之类的想法。就在八十年代,我们也在IEEE TASSP上发表了两篇论文,与黄先生的两个猜测有关。

 

言归正传,上面说了这么多,我想讲的是,八十年代初和中期,至少是我做科研时,完全只是感兴趣并无其它任何杂念。

 

过去的二十年,由于无线通信及网络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流行,使得信息交流传播特别便捷。过去五年微信的崛起,更让中文,图片,视频等传播更方便更加速。拿着手机,随时随地就可以写下记录下所感所想所听所看的内容。这不,我自从17年初知道怎么发朋友圈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就是在今年暑期,在候机室我在手机上写了一点关于研究生基础教育的感想发在朋友圈,当时《中国科学》编辑冯景博士当即就建议我到《科学网》上开一个博客,发表在《科学网》上。那时,我知道有各种博客,但是从来还没有自己试过。所以,当冯编辑提议时,我其实是不想去开博客的。等我回到旅馆后,又一想,何必不试试么?冯编辑又给我寄来了联接。后来我就试了一下,果然方便,从那后,我每隔三叉五,就会在我的《科学网》博客里写上一点心得,完全是,业余爱好的心得,没有任何其它想法的心得,随意的心得,没有压力的心得,图的就是兴趣, 图的就是娱乐。

 

抱歉,现在才是真正的言归正传。当我这几个月对《科学网》上博文的观察来看,似乎博客们发的博文大多只是业余爱好,只是感兴趣,并无得失之虑。我就想了,如果我们的科研人员发表自己的科研论文也像在博客里发博文一样,那有多好呀,那才是以自己真正的兴趣而为,也许才是真正的原创结果。现在不是大家都在求真求原创么。

 

这些天,朋友圈里正流传着日本某著名科学家痛说至少有90%的《自然》和《科学》论文上的结果不可信。要知道,这两个期刊可是在理工科里是最高等级的期刊。以前中国一国以在这两刊上发一篇论文为荣,现在是一省一大学以在这两刊上发一篇论文为荣,基本上在此二刋上每发一篇论文都会以新闻报导,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但是,如果日本的这位科学家说的是真的话,对的话,哪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在任何期刊上发表论文意义又何在?

 

作为一位有发表论文33年历史的老科研人员,我也已经思考着与这类似问题有十几年了,即,怎么样让发表论文真正有意义,真正只为兴趣经过我最近对博客的观察发现,我可能有了答案。下面是我对发表科研论文的一点建议。

 

为了能有一个统一的平台,中国政府(只有政府才有这个权威和能力)的几个部门一起,如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建立一个类似《科学网》的电子平台,让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以真名实姓建立自己的博客(也可类似于arXiv),每个人(通讯作者)在自己的博客里上传自己的论文。在系统里,设制好上传时间的标记,方便别人引用。相同的思想以最早发出的博文为原作。平台上,可以以现有一级二级三级等学科分类,使得作者们能把论文上传到合适的领域。同时, 平台做好搜索功能, 能让读者们很快地检索到想要的文章。然后, 再做一个手机的APP, 像现在的百度新闻APP一样, 在手机上可随时显示上传论文(像滚动新闻一样) 当读者对某个题目感兴趣时, APP自动地追踪到类似题目的所有上传的论文, 这样, 读者就很容易浏览到相关的文章, 为的就是方便于读者

 

如果需要的话,国家或者学会对每个子领域,如通信系统,可以设立专家委员会,对上传的论文可以加以评论,像期刊和会议论文的评审,如果好的,可以加精可以推荐等。当然别的真名读者也可以留言评论(类似于博客, 但应该可以方便写数学公式等),专家们可以定时地审阅别人的评论。每到一定时间后(如半年一次),学会或者国家可以组织会议,让评价高的博主报告他们的成果。这样的话,真正好的成果,可能会脱颖而出。

 

为了全国一致,专家委员会最好是在本领域里的所有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引领下设制,再邀请其他专家加入,专家委员会的库可以比较大,如正规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所(等)里的教授或研究员即可。一开始,需要政府的支持,我觉得这样的支持是值得的,比那些大金额地支持的虚无缥缈的领域要强和实际很多。

 

类似于arXiv里上传的论文,博客里的论文也应该可以投其它地方发表。尽管这样,我想也许到一定时期后,即不久的将来,博客论文会胜过期刊论文,也许最终会胜过IEEE,《科学》,和《自然》等期刊。当然, 怎么样对博客论文做合适的评价还需更进一步研讨和实践

 

总之, 真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够在中国再看到像上个世际八十年代(或以前)年青科研人员对做科研真正的热情和无私。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5313-1151245.html

上一篇:穿草鞋的
下一篇:看不得别人家烟囱头上冒烟的历史原因初探
收藏 IP: 100.34.10.*| 热度|

36 黄洪林 孙学军 刘建兴 王从彦 刘山亮 杨正瓴 武祥 周忠浩 钟定胜 喻海良 刘立 梁洪泽 王德华 杜彦君 晏成和 陈南晖 王林平 崔锦华 李剑超 季丹 钱磊 薛亮 徐绍辉 信忠保 李文浩 赵永宏 曾荣昌 司黎明 刘振斌 丁凡 鲁学星 谢力 雷宏江 bumblebee zjzhaokeqin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