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队员之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毛宁波 生活笔记

博文

【东方头条】东方物探闪亮朋友圈!

已有 1633 次阅读 2019-12-17 15:44 |个人分类:中国能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次规模比以往都要大!”中油国际公司勘探部专业经理郭胜利如此评价,“中科院的院士和众多国内知名学府专家齐聚。此次盛会彰显了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性。

12月13日,两年一度的物探地质技术成果交流会隆重召开。东方物探以会为媒,在这个“朋友圈”里晒出了近两年来的物探新技术、新成果、新进展,引来中国石油油田企业及科研院所、北京大学在内的11所国内知名学府、中科院、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多家中国石油外部单位的纷纷点赞。


今天,东方物探无疑是“朋友圈”里最靓的。

除了会上的主报告8篇专题报告,会场外展板和展台摆放的仪器装备,也吸引了诸多技术专家关注的目光。

“我是来了解物探技术最新方法,我们的困难区块也寄希望于地震方面新方法、新技术能给我们支持。长城钻探工程公司能源事业部副总地质师李喜海,回忆起1990年毕业到辽河物探的工作场景,感叹30年来物探技术“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为双方未来合作抱有期待。
“看到了东方物探的金刚钻。华北油田作为东方物探的“老邻居”,勘探事业部经理张锐锋对公司技术成果赞不绝口。从重磁电非常规勘探技术、井中地震技术,到华北分院作为靠前服务单位常年的支持服务,都给予高度赞誉。“我们的增储上产离不开东方物探做出的贡献。物探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华北油田地质问题的解决,我们愿意作为东方物探的练兵场,希望新技术可以来我们这里尝试,我们的大门始终敞开!”

“科技引领未来的理念在物探领域尤其明显。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娄兵多次出席GeoEast有关会议,是东方物探最为熟悉的面孔。他点赞并评论说:“东方物探作为全国最大的物探技术引领单位,两年来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实践应用,为中国石油油气提供了技术保障。从地面地震到井中地震,再到微地震,可以充分体现研究前瞻性和技术应用引领性。定制化的研发服务为油田解决了很多前瞻性的难题。

    “近两年的技术创新成果可谓琳琅满目,让人眼前一亮,令人振奋。特别是为近年勘探开发重大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鹭光对东方物探赞誉有加。从GeoEast为代表的核心软件,到G3iHD超大道数地震仪器与EV56高精度可控震源等为代表的自主物探装备,再到以“两宽一高”技术为代表的配套技术,李鹭光如数家珍。他评价到:“东方物探始终把技术创新摆在公司发展的核心位置,瞄准世界物探技术前沿,以国家和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为引领,持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打造形成物探核心软件、核心装备和配套技术三大系列,构筑了陆上与海上、地震与非地震、地面与井中、常规与非常规勘探相结合的一体化、全链条竞争优势。

朋友的评论中,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尤为瞩目。作为会议的“重磅嘉宾”,他们不吝溢美之词高度评价东方物探,向广大物探工作者提出了新期望。

“东方物探是我从事勘探生涯以来最主要的合作伙伴,精诚合作,多年共事。每一项成就、每一个进展,每一个发现都离不开东方物探。”中科院院士贾承造诚挚地说,“东方物探这几年技术发展非常漂亮,引起了包括国家科技部在内的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说明我们自己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可以走向世界一流。希望东方物探深化对标管理,在未来成为‘伟大的企业’”。

“东方物探坚持科技引领,装备、软件、一体化方案‘三轮驱动’,通过自主创新走向世界一流,这样的企业值得我们高校学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说,我们特别希望能够与东方物探加强合作,把企业一流的科研平台、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为国家培育更具创新的人才。

“想要成为世界第一,必须要在这一领域有绝招,有别人没有想出来,别人做不到的。东方物探有这个实力,有这方面的潜力。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精神矍铄,会议休息期间仍在认真阅读技术报告。他深情勉励东方物探科研团队:“希望东方物探在现有成绩基础上继续前进,在未来创造出更多插上中国标签的物探理论方法与技术。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76568393&ver=2039&signature=MEBxH9Iq9v9z7XqS-K6DBGxRzXonj8O5qdStj49cEdJN6*MdbdAq07f6lIEKNEP1Mb9KM2HK1YYEiw5RTRXdy02U6ZbiYnj8iTB504N2WXVN9e2CENXQ*cgvIWb1DL3K&new=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1210409.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报》李四光:大地之子 光耀四方
下一篇:《中国科学报》黄汲清:踏遍河山多旋回
收藏 IP: 101.88.7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