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a194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ma1947

博文

【译稿】“捐”来的孩子像根草?

已有 3980 次阅读 2010-6-22 10:57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人工受精, 精子捐赠, 单亲

“捐”来的孩子像根草?

Daddy Was Only a Donor

 

翻译:马德

 

原文作者: W. BRADFORD WILCOX
译自华尔街日报网站
阅读英文原文:
Daddy Was Only a Donor

 

一份新的研究报告,生动地揭示了由单身母亲选择人工受精而生育的孩子们生活的种种辛酸…… 

在六月即将推出的电影新作《转折》(The Switch)中,珍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扮演了一位40岁的职业女性。这位风韵绰约的女主人公放弃了与男友赖特先生结婚的追求,决定通过接受捐赠者人工受精的方式直接成为一位母亲。这部电影跟今年推出的另外两部电影——《备份计划》(The Back-up Plan)以及下月推出的《健康宝宝》(The Kids Are All Right)——对精子捐赠行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事实上,这些电影所给出的基本结论之一就是由捐赠受精而出生的孩子也在“健康成长”。

[wilcoxfather]

插图:芭芭拉-凯利(Barbara Kelley)

有血有肉的父亲对于现代家庭已经不是必备的条件——这样的故事并不仅是好莱坞在独家兜售。许多学者——从纽约大学的社会学家朱迪斯-斯泰西(Judith Stacey)到康乃尔大学的心理学家佩吉-德雷克斯勒(Peggy Drexler)——也坚持认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他们是有一个真正的父亲还是仅仅有一位精子捐赠者,已经无关紧要。

例如,在《关爱“捐生”少年》(Raising Boys Without Men)一书中,作者德莱克斯勒(Drexler)女士就主张关注“非常母亲”——包括那些接受精子捐赠而生儿育女的单身母亲,她们也跟那些选择传统婚姻模式而成为母亲的妇女一样成功地养育了儿子。用德雷克斯勒女士的话说,这种关注也是对母亲们的“关心和支持”的一种模式。

当前,对于这种认为父亲在家庭中“无关紧要”的时髦观点来说,一个重要的挑战来自一些学术机构的调查——绝大多数女性认为,对儿童的成长而言,相对于单亲家庭,完整的婚姻家庭更有利于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有利于他们避免早孕、少年犯罪等不良行为。

不过,德雷克斯勒等学者对此提出反驳,认为此类调查很多是基于对中产阶级婚姻家庭跟贫困的单亲母亲家庭的对比作出的,所以,这种在子女培养上面出现的差别,更有可能是社会经济条件差别造成的结果。在这些学者看来,如果这些单亲母亲是中产阶级女性,有足够的收入和良好的教育背景,那么她们也会跟那些中产阶级婚姻家庭的父母一样做得一样好。

但是,随着“父母未来研究会”(Commission on Parenthood's Future 作者注:本文作者是其成员)一份题为《我的爸爸是捐赠者》的报告发表,上述观点在本月遇到了重要的挑战。该报告是首次通过随机抽样,对485个通过接受人工捐赠受精怀孕的成熟女性(18-45)563个通过婚姻模式怀孕的女性的进行对比研究提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由单亲母亲通过人工受精生育的孩子,他们都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并且比跟父母双亲一起生活的孩子要略胜一筹。这样,这份研究报告就不能对婚姻家庭的孩子与贫困的单身母亲的孩子之间的差别是基于社会和经济原因的论点给予支持。

这份研究报告由伊丽莎白-马尔挂特(Elizabeth Marquardt)、诺瓦尔-格伦(Norval Glenn)和凯伦-克拉克(Karen Clark)合著,生动地揭示了由单身母亲接受精子捐赠而生育的孩子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报告中有这些标新立异的年轻母亲和捐赠精子的“父亲”们诉说的困惑,有孩子们由于身份和来源的迷失造成的伤痛,也有他们由于无法找到血亲父亲和家族的人生缺憾。

这些单身母亲的成年子女中,71%的人一致认为:“我的一半属于精子捐赠人。”而占78%的人则感到困惑:“我的精子捐赠人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 当他们看到有父母双亲的朋友时,有一半人说他们“感到悲伤”。这些由单身母亲抚育成人的子女几乎不会谈起他们对家庭的信赖。有56%的子女说相对于家庭他们更信赖朋友,与之相对照的是,出生于双亲家庭的子女这一比例仅占29%

这份研究报告最近引起接受捐赠精子怀孕的女性们的回应。几年前曾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的卡特丽娜-克拉克说她很嫉妒那些有父母双亲的朋友:“每当这时,我头脑一片空白。我感觉到我是一个异类。事实是,我竟然从来不曾有一个爸爸。我终于明白,这意味着我是捐赠怀孕的而出生的,而我真不希望是这样。”

在英国,汤姆斯-埃利思决定通过一份档案设法寻找他的“捐赠爸爸”。这份档案建立的目的是让那些单亲孩子能联系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如果找不到会怎样?他对记者说:“我连想都不敢想。”

他们的这种失落感,也许更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研究报告中发现那些由单亲母亲通过捐赠受精生育的成年子女有77%承认他们比双亲家庭的子女更容易受到毒品和酒精的诱惑。也许,部分的原因是他们不曾接受来自父亲的亲情、管教和榜样的作用,有46%的人报告他们在25岁以前曾经因为触犯法律而被监禁。

因此,尽管最近的舆论在鼓吹所谓“父亲不是未来的必然选项”,上述报告所揭示的两个现实问题仍然是不可忽视的:第一,每个孩子都难以接受不认识父亲和没有生身父亲的现实;第二,当孩子生活在自己父亲的关爱中,他们会成长得更加健康。

父亲节到了,为人之父的男人们应当从《我的爸爸是捐赠者》这篇报告中得到启示,给孩子们以尽可能多的关爱和满足。也许那部宽屏电影《转折》(The Switch)的描写有些夸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总应该比那些仅仅知道他们的父亲是“捐献者”的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本文作者威尔科克斯先生是弗吉尼亚大学自然婚姻项目主管,未来双亲研究会成员。)

本文译稿原载《译言》网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5071-337737.html

上一篇:图书评介:《月球:资源,未来开发与移民》
下一篇:乡关何处?
收藏 IP: .*| 热度|

3 曹聪 唐常杰 蒋迅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