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赵东升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s0002 普及昏迷促醒,脑损伤,脑出血,脑积水,脑肿瘤,脊髓损伤,脊髓肿瘤,脊髓拴系,大小便功能障碍,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治 ...

博文

脊髓损伤瘫痪怎么治疗?

已有 1928 次阅读 2019-3-5 22:3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今天给大家提供一些干货,是我治疗脊髓损伤的一些临床经验。

脊髓损伤可由车祸、外伤、高处坠落、跳舞下腰、脊髓炎症等引起,脊髓损伤后可引起下肢瘫痪、麻木、乏力、肌肉萎缩、大小便失禁、尿潴留、便秘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怎么办呢?

1.首先我么要了解病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脊髓损伤。

如果是外伤导致的脊柱骨折、脱位压迫脊髓,那就要尽早手术解除压迫。如果是视神经脊髓炎引起,早期就要使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随后紧接着就要尽早开始康复治疗,而且越早越好。

2.尽早使用经颅磁刺激治疗:有些人说脊髓损伤后无法恢复,神经细胞死亡后无法再生。确实,神经细胞的再生能力很差,即使有神经干细胞,但数量太少,很难达到我们损伤后的需求量,那是不是意味着脊髓损伤后无法恢复了呢?错!神经功能的恢复除了神经细胞的再生外,最主要的还是神经细胞的网络重构起作用。神经细胞损伤后,残存的神经细胞会长出很多触角与下一阶段的神经细胞相连接,重新构建神经网络恢复神经功能。脊髓就像一根电线,脊髓损伤就像电线里的线丝断裂一样,电线断裂就会导致短路,但只要残存的正常细胞发出的触角能连接到下游的神经细胞,这根电线就算接通了,可以重新导电了,但电阻太大,还需要大量的这种触角连接,所以要不断地刺激、不断地促进它们再生触角,这就是脊髓损伤后功能能够改善的理论基础。

3.神经细胞的生长以及突触的生长需要营养,我们该如何提供营养?

中医讲:肾主藏精生髓而通于脑。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涵养为老年痴呆的根本原因。

肾精的盈亏决定骨髓及脑髓的满空。《素问·逆调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所以在治疗脊髓损伤时要长期补肾:一是食补:进食大量的补肾食物:比如黑芝麻、肉苁蓉、粟米、豇豆、枸杞、红枣、虾、板栗、黑米黑豆莲子粥、核桃、芋头、山药、桑椹、荷叶磨成粉每次3g早晚冲服,莲子、松子、荠菜、韭菜、蜂王浆、灵芝、燕窝、阿胶、地黄、锁阳。腰果,牛骨髓、狗肉、羊骨、动物肾脏、泥鳅、干贝、鲈鱼、鸽子肉、蚕蛹,龟肉、鸽肉、猪肉、甲鱼、蛤蚧、牡蛎

二是药补:比如补肾宜髓汤、宜髓颗粒等。

这是中医理论,西医有没有理论支持呢?当然有。国外文献报道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每日注射治疗脊髓损伤的病人,其功能障碍均获得了明显改善,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临床上是用于刺激骨髓造血升高白细胞的,但临床发现促进骨髓造血的同时改善了脊髓功能。这也是西医治疗对中医的一个理论补充吧。

4.有了充足的营养,当然还需要适当的刺激才能让神经突触沿着你想要的方向生长。那么就是一些传统的理疗,比如:针灸、电疗、艾灸、穴位注射、蜡疗等等。

我把我的这套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食物是土壤提供营养

穴位注射药物刺激骨髓造血促进发芽

艾灸是阳光提升温度促进生长

经颅磁刺激和其他刺激是雨露滋润神经网络重构

以上理论及感悟只是个人拙见,虽然不完整,但也治愈了很多脊髓损伤病人。下面请看一些病例。

vYYBAFti9P6AHqRmABrtG6m4BGU123.gif

下腰瘫痪导致胸7-12脊髓损伤小孩治疗半月后能走了

xIYBAFthr3-ACeoJABJBerNlQlw853.gif

摔伤后颈髓损伤四肢瘫痪,治疗20天后能下地活动了

治疗前.gif

治疗后.gif

寰枕关节脱位颈髓严重受压高位截瘫,治疗后四肢活动自如

包福祥3.gif

小孩摔伤颈髓导致下肢瘫痪,治疗3周后可下地行走

病例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希望脊髓损伤的病人看到这篇文章后都能看到一点希望,只要坚持治疗就有希望。

西安市红会医院

神经外科赵东升主任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全天

研究领域:昏迷病人促醒,脑外伤,脑出血,脑积水,脑梗死,脑肿瘤,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瘫痪,脊髓拴系,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神经性疼痛等

微信:1599169464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1512-1165902.html

上一篇:80岁高血压脑出血脑疝昏迷还有救吗?
下一篇:摔伤后四肢瘫痪,治疗一月后四肢活动自如
收藏 IP: 113.133.20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