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domk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sdomking

博文

创新时难发表难 精选

已有 7793 次阅读 2019-8-19 20:08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笔记, 诗词歌赋

创新时难发表难, 一篇反复累经年。
土鳖无路识大佬, 低手不谙灌顶刊。
理论模型非主流, 高超稀薄属边缘。
个中境况颇尴尬, 欲启新章却惘然。

        第一篇独立作者文章“Generalized Hypersonic Equivalence Principle (广义的高超声速等效原理)”终于被接受发表了。回想整个研究、写作到发表的过程,深切体会到创新不易,创新能被别人接受更为不易。或许也怪自己做的东西是偏僻边缘,所用的思想方法也是非主流吧。

        在空气动力学(三级学科,属于力学>流体力学)这个经典学科能提出一个广义原理的东西,自我感觉还是不容易的。这个原理具体是什么,我将另文详述,此处单说写作发表过程。

        2017年底开始具体做一个项目,研究过程中产生一个初步的想法:是否可以采用时空等效转换来研究高超声速流动和气动加热问题呢?初步计算数据支持这一想法,然后就要开始调研文献,并深入思考。发现对于简单的无粘流动,空气动力学先驱们在1950年代前后提出过类似的思想和方法,经典教科书中称为Hypersonic Equivalence Principle(高超声速等效原理),有近20页篇幅介绍其原理和应用,但它仅能近似预测无粘流动的压强,不适用于当前更关心的粘性流动和加热问题,该领域几十年来再无进展。当时就在灵感驱动下,提出了新概念:广义的高超声速等效原理,开始推导分析,并设计算例进行验证,最终发现行得通。不但能够讨论压强(事实上,其极限情况下可以退化到经典原理形式),而且可以快速近似预测摩阻和热流的变化。我利用该原理的初步模型完成了工程项目所需的分析计算,和工程单位提供的参考数据符合良好,受到评委专家赞赏,也被称为“让人预想不到的东西”。做出以前没有的、让别人意外的东西,感觉这就是创新吧?但是,这个东西是新的,同时也是一般人陌生的,甚至不好接受的,因为没见过、没想过嘛,理解起来既需要对该领域有专业知识,又需要费不少脑力。于是乎,发表文章时颇费周折,一般审稿人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哦。

        先写了一个国际会议文章,报告时我讲得不好,听众中的小同行也不多,估计大部分人都没听懂这到底是啥。后来又在国内会议上宣读两次(报告内容侧重不同),现场反应也是平平,但会下有知名同行专家私下说他认为这个是好东西,一般人理解不了。

        然后,整理思路,投稿给领域内顶级杂志JFM,先投快报形式,等好久找不到合适审稿人,最后一个外行以一些莫须有的意见把文章毙了,他没对文章内容本身特别是新概念做评价(没看懂?),只是大意说:1,“你的方法能做这个,但不能做那个啊”,关键是我文章没说要做那个啊;2,“你的计算方法是不是不适用这个问题啊”,实际上是他不懂这个方法。想着也许是快报篇幅所限,没说清楚吧,后来扩充之后,投正常文章,又是等到超过审稿周期了,才有两个外行审稿人给意见,仍是没看懂而拒稿。其一的问题和之前类似(有可能还是之前那个审稿人),说一些和文章本身无关的意见。其二还好点,说能不能把前边概念论证部分(文章核心)删掉,把后面他感兴趣的一个具体的验证算例讨论一下,重写一篇文章。前后耽误半年时间,实在让我无语了。

        想着这种杂志盲目找审稿人不可行了,就又改写了一下,转投小领域内另一个权威杂志AIAA Journal。这个杂志是可以推荐审稿人的,于是把该领域内的大牛、感觉可以看懂文章的列举了十来个供编辑参考选择(编辑当然也可以不从中选择)。一开始还想快点,又先投篇幅小、审稿快的快报形式,结果一个月后一个意见回来说篇幅小,太简略看不太懂,建议扩充后再投regular文章。又投扩充版,三个月后审稿周期到了还没消息,请求编辑催一催。编辑说合适的审稿人不好找,让再耐心等一等。终于,在投稿快四个月时,意见回来了。两个审稿人都推荐发表,给的都是小修意见或建议,对文章的核心概念评价不错,还指出了后期值得进一步做的东西,和我的未来计划也有相符。按要求修改后再次提交,大约一周时间吧,今天就收到接受函了。

        总结一下,这个概念是新鲜的,也有实用性,实际上已经用于解决具体工程问题了。虽然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我自己相信它的价值所在。好在这篇文章终于能够正式发表出来了,以后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做一系列工作。同时也更加意识到,自己研究内容和方法的非主流性,不好与外人说道,常常在各种比较评价时(比如申请基金)导致尴尬与无奈。想着是时候做些大家喜闻乐见、老少咸宜的东西啦,但是入门也难,多留意寻找新机会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31021-1194311.html

上一篇:新开博客,记录生活
下一篇:渐近方法怪论0-前言
收藏 IP: 210.76.200.*| 热度|

31 檀成龙 谢力 张成岗 杨正瓴 谭平连 郭新磊 苏德辰 张文忠 郭栋梁 王从彦 刘全慧 王崇臣 吕洪波 柳林涛 武伟伟 吴斌 杨小秋 代恒伟 都世民 郑永军 李剑超 彭真明 徐绍辉 彭振华 晏成和 周健 信忠保 孙颉 孟佳 高友鹤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