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pengj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pengju attosecond puls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ultrafast excited-state dynamics in liquid; time-resolve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c ...

博文

“中国还需不需要农民? ”读后感 精选

已有 5839 次阅读 2012-4-26 09:3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很高兴又被曹大侠引用了
大侠说俺是主观臆断地认为:大侠的意思是国家应该将高中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内,从而为农村子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这与九年制义务教育是矛盾的。
然后,大侠给出了他自己的真实观点:我所说的给农村子弟提供更多的优质基础教育条件并非指扩大高中规模,而是加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这才是根本。
言下之意,大侠是想呼吁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然后是他们具备迈向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竞争实力,为以后继续深造做准备。
在这里,我举出一个非常简单且绝对有说服的例子吧。河南,山东,河北省等的高中毕业生,长期生活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在考试这方面绝对可以把其他一些发达地区的人秒杀几条街,他们里面有很多已经具备了绝对的进入重点大学的竞争力,但是我们看一下山东省2006年的重点大学录取比例吧[1]:
因此,单纯地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而不去进行城乡学生质量的权重对比,即便是农村学生有了相应竞争实力也基本是白费,在决定命运的高考政策面前,一切都是徒劳,这一点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我到底有没有主观臆断呢?请看:
曹:显而易见,解决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根本不是什么向农村孩子倾斜,而是为农村孩子创造更多的接受优质基础教育的机会。我老家的县若干年前有十多所高中(凭记忆,未必准确),现在全县只有四所高中,在这样的情形下,农村孩子别说上重点高中,即使上高中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还奢谈什么上大学?
大侠已经在前一篇文章里提到,解决。。。。的根本不是。。。,而是创造更多。。。机会。现在又开始呼吁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这里面的微妙变化,大家还是需要明辨的。
接下来,大侠给出了例子。大侠老家的高中减少了,大侠说:即使上高中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还奢谈什么上大学?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高中变少了,没的高中上了,更不要谈上大学的事儿了呢?如果可以这么理解,我解释大侠的要提高高中数量的观点就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大侠看到我给出的数据之后,显然是有所意识,于是。。。
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更多的农民孩子具备继续学习的经济基础,上述两点是解决农村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根本措施。
这是大侠提出来的第二个措施:具备继续学习的经济基础。这一点一语中的,不言自明,农民有了钱,基本可以解决一切,华西村的例子就是一个雷打不动的例子。
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的3.5倍,而且,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2]
那么在现实的大环境下,国家年年提,年年宣传要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我想问的是,这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呢???谈这个与谈农村子弟上重点大学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没什么现实意义。
 
最后,大侠已经把话题引入到了“中国需不需要农民?”的话题了,这个话题我不感兴趣,就不追踪了。
无论如何,我虽然在有些观点上与大侠理解的差距很大,但是我跟大侠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我也不指望大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偏颇,只希望通过与大侠的讨论,能引起一些决策者的关注,无论是不是对农村教育政策进行倾斜,都要让人知道,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确确实实存在一批在不公平教育环境下的农村娃娃们,为了自己未来的美好命运,通过付出比城市N多倍努力来学习知识,不断进步来实现自己,家人的理想。这个事实,大家应该知道,并且承认,无论你我是不是有能力改变现状,至少我们应该知道,若是能够呼吁,那就更好不过了。
 
参考资料:
[2],http://biz.cn.yahoo.com/ypen/20120411/9820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266-563745.html

上一篇:微博吐槽啦
下一篇:不再追踪曹大侠关于“寒门子弟”上重点大学与否的博文
收藏 IP: 210.77.73.*| 热度|

17 杨月琴 赵福垚 许小可 安海龙 陈安 陈立松 李永壮 刘洋 杨华磊 刘进平 汶伟强 sci789789789 jlx1969 akak zhangling EroControl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