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aotenghu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maotenghust

博文

三思而后吃!

已有 6727 次阅读 2017-12-24 22:01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三思而后吃!吃饭是咱们每天都要干的事情,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怎么样吃得好、吃得安全是成了主要目标,哈哈。以食为天。小时候乃至大学时代的记忆颇有一部分是饥饿,饥肠辘辘的感觉至今仍深。估计饥饿会改变脑细胞表观遗传学特征,从此在脑海中打上深深印记。那时候,能吃饱是大多数人的基本要求,至于吃啥,则退而求其次。本文为在Purdue University工作的大学同学刘万青教授写的关于“三思而后吃”短文,生动幽默,经其本人同意!

廪实而知礼节。现在恐怕对多数人来讲吃饱已经不是个问题,问题是吃太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就成了主要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路上似乎存在一个共识:吃的东西要“自然”,要“土”,要尽量避免人工的东西,要尽量避免各种“工业化”的食品。无论是文学作品,美食节目,个人追求,莫不以“纯天然”,“绿色”、“有机”,“野生”,“纯手工”为最高追求。这样的追求似乎天经地义,合情合理,成了吃的“政治正确”。


要是有人说:

    “笼养鸡胜过走地鸡”,
     “我就喜欢化肥养大的菜”,
     “超市里的调和油好过手工做的小磨油”
     “有机食品不见得更好”
     “我喜欢转基因食品”
那简直是不可理喻,是床破,是可忍,孰不可忍。


们经常说,三思而后行。吃饭自然是行动之一种,且事关病从口入,人铁饭钢,吃前三思,殊不为过。那么就来思考“三”下上述之“政治正确”的吃法,推敲一下怎样才能好吃,吃好,好好吃。

思之一:口味。要谈吃,口味第一。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讲究的是个口味。但口味却是因人而异。川湘之人,你不让他吃辣椒,毋宁死。吴越一带,你让人家天天吃湘菜,却是折磨。走地鸡天天锻炼身体,肌肉发达。适合长时间炖煮,味散而形不散,汤里释放的氨基酸与核苷酸自然多些,喝起来味美(味精就是氨基酸之一谷氨酸的钠盐嘛;核苷酸则是食物中鲜味的来源),肉咬起来劲道弹牙,符合很多人的追求。而笼养鸡肉质细嫩,少锻炼而致脂肪多些,咬起来细腻肥腴,做白斩鸡却正合适。因此,要论起口味,很多食品无论天然与否,自是各有千秋,分不得伯仲。至于有机蔬菜,转基因食品跟普通食品比较起来,从生物化学上都是差不多成分,不太可能有啥口味上的差异。若有,很多时候其实是品种上有区别,或个人的心理感觉而已。有人认为手工作坊里的花生油吃着更香,这个恐怕还真有可能。为啥?前一阵子不是曝光了嘛,人家香精加得多些。至于有人要吃些野味,多是猎奇,有时则是物以稀为贵。宴请宾客,上个熊掌,万元一盘儿,倍儿有面子,却与口味无关。熊掌是啥,老皮耳。要把一块老皮做到能吃的程度,足够一篇硕士论文。


思之二:质量。质量是指营养价值。那么土鸡野鱼,有机转基,跟普通食品质量上有无差异呢?是不是土的,野的,有机的,手工的就更好?从营养学角度,食品提供的营养成分无非蛋白,碳水化合物,核酸,脂类,维生素,各种矿物质等。现代营养学可以很容易的把各种食品的营养成分分析清楚。普遍结论是土不土,野不野,有不有机,转不转基,其实都差不多。斯坦福大学研究了多种有机食品与对应的普通食品,发现没啥区别。转基因食品营养差?其实跟非转基因的相同品种比较,打碎、消化到分子状态,都是一个样,这叫做实质等同。有些转基因食品由于转入了特殊营养成分,反而比普通的品种更好。比如金大米,其实是转入了制造胡萝卜素的酶,这样在体内就转化为维他命A,孩子们吃了就不得夜盲症,多好。各种野味有特殊营养?其实未必。看看四大野味:熊掌是老皮,学名叫角质蛋白,也含一些胶原蛋白及皮下脂肪,其实在营养学上都是品质很差的蛋白质(因为这些蛋白缺乏很多人体必须氨基酸),不比一块猪蹄胖营养价值更高。美容?呵呵,那是上世纪最大谎言之一。任何蛋白质吃到肚子里都消化成氨基酸,绝不会专门跑到你脸上去。燕窝是海燕唾液与碎鱼虾的混合物,营养成分与虾酱类似。鱼翅,海参,鲍鱼之类的营养价值则更不会比一条刀鱼更高。之所以我们感觉这些东西营养价值高,无非以讹传讹或物以稀为贵。吃熊掌得杀头熊,燕窝建在悬崖上,海参鲍鱼那搁以前得一猛子扎到海底去捞,都是拿命换来的,你说它没营养,我跟你拼了!


思之三,安全。食品安全是个大问题,值得多想想。那么各种土鸡野鸭,绿色纯天然蔬菜,有机食品是否比普通的食品更安全?凡事就怕推敲,其实还真不见得。很多时候跟我们预想的相反,这些食品实际上可能更不安全!放养的牲畜家禽由于天天接触自然环境,受到自然环境中各种污染和病毒细菌感染的情况更严重。野生的动植物活动和生存的环境更不可控,接触到哪里有污染我们也不知道,就更有可能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中招。最近做的研究表明土鸡蛋重金属含量比笼养鸡蛋显著高。野生的动物及淡水鱼类贝类受到寄生虫污染的可能性远大过人工养殖的品种。多种野生的菌类和野菜则易富集重金属或受到重金属污染。有人钓上一只大甲鱼,纯野生,煮煮吃了,流鼻血👍大补!其实您那是重金属中毒。有人一听化肥就吓个半死,认为有机肥喂大的菜和粮食更好。其实这些说法都是用肠子想出来的(gut feeling),没过脑子。化肥的成分一清二楚,氮磷钾标得明明白白,生产的过程都是严格按照化学公式(初中都学过),绝不会凭空产生有害物质。有机肥里有些啥玩意儿恐怕任谁也说不清楚。各种病菌,寄生虫卵,代谢废物、毒物却绝不会少。研究表明,有机肥料中抗生素超标那是常事。蔬菜上打点农药灭虫其实没啥,只要最后不超标,洗干净就没啥问题,要相信你的肝,解那点毒,还是小菜一碟。倒是所谓有机蔬菜,宣称纯绿色--这个我信,菜大部分都是绿的;有的则号称不用农药,那一定是有人忽悠你没有自己种过菜。你去找块地试试,三年下来不长虫?你那菜一定是塑料的。靠手拿虫?那得雇几个千手观音。有虫眼的菜更好?植物被虫咬了会分泌毒素来对抗虫子与细菌感染,有些毒素比农药还厉害哈。吃了转基因食品得肿瘤?不孕不育?被转基因?乖乖隆滴咚,看看崔永元都干了点啥好事!把人给吓成这样。实际上,只要是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都是非常安全的。为啥,因为大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心理,转基因作物在获得批准前都做了大量的研究,祖宗八代都翻了个遍。要不是因为转基因,这些作物食物可能永远都不会得到这样细致的研究。转基因的作物需要的农药少了,因此更加环保和健康。因为大量种植,其价格也低。这么价廉物美的东西,不吃它却去吃没搞清楚的、农药更多的、产量更低的所谓有机食品,难道不是很奇怪?美国人都吃了二十多年的转基因食品,要是都像小崔讲得那样,人家早都死绝了。啥?美国癌症患者多?你是朝鲜来的吧。啥?奥巴马吃特供?嘘...小声点,这事儿要是美国记者知道了,明天就是全世界的头版头条。我咋看他经常在大街上吃热狗涅?啥?那是特工专门准备的有机狗?...算了,我一般不跟太聪明的人争。他老婆倒是在白宫后院开了块自留地,下次我去白宫帮你问问长不长虫。


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件事,你是想吃得清楚明白些呢,还是稀里糊涂地吃?太祖曰,世上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国人在吃的问题上认真之至,登峰造极,闻名于世,却只是照顾好了自己的舌头。至于吃进去了些什么,对不对得起后面的胃肠道,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吃是做到了,却远没有做到“三思”(Science) 而后吃

界在变化,科学在普及。我们吃的东西也越来越明白。我们必须承认一个重要的事实:近代社会以来食品的工业化其实才是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话乍一听不顺耳,您再默念三遍,就会发现它顺溜多了。问题就出在“工业化”这仨字儿上,一听这仨字就想当然倒了胃口。但如果咱拿出前面格物致知的精神,其实它并不可怕:正是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我们才有机会制定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野生,刀耕火种,手工作坊会有人去检测食品的安全成分、细菌、寄生虫污染吗?会给你一个营养成分表吗?不良商人?那倒是哪里都有,手工作坊里更多。你想想,一切都是手工,小规模还得做的跟大规模的生产一样的价格,不造假怎么办得到呢?所以总体来说,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让人们吃得更安全和明白。食品的工业化使得人工的养殖与收获更加可控,让食品的利用效率更高。世界上人越来越多,要养活这么多人,靠手拿虫子种自留地,多数人得活活饿死。您要返璞归真?那不过是中式小布尔乔亚的矫情与乡愿罢了。你要返到哪里?魏晋南北朝?那时候人均寿命35岁。归到哪里?光屁股打猎?就您戴个大眼镜挺那个肚子,还是算了...


晋以降士大夫的归野山林不过是一种牢骚。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生活后面其实是要有财力物力做后盾的。返璞归真好不好你要去问陶渊明家西厢房里的长工。啥?你就不信我这一套,你就是要吃土的野的?这个...您吃,您慢慢儿吃。谁让您是土豪呐,您拿那么多钱,不让您吃点不明不白的东西,全国人民都过意不去啊,祝您好运!本文为本人在Purdue University工作的大学同学刘万青教授写的关于“三思而后吃”短文,已征得其本人同意,所有图片均为网络图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9332-1091285.html

上一篇:让大脑年轻11岁竟这么简单!
下一篇:20171225——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 L.)
收藏 IP: 111.175.187.*| 热度|

8 尤明庆 冯大诚 杨正瓴 张晓良 江克柱 白龙亮 吕洪波 徐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