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贵族”的诞生:博士后参加国际会议的尴尬
2019年6月11日
“科学是贵族的游戏。”一位多年从事科技外交的科技管理者说。言外之意,从事科学活动的人若开展创新活动,前提是不能有衣食住行之忧。
——《科学时报》2011年6月3日第A01版,本报记者王静
从签证中心回来,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贵族”——因为我要自费去法国参加一场国际会议。在站博士后的生活还很拮据,要不是条条大路不通罗马,我也不会一步一步修炼成“贵族”。
3月初,我向某国际会议投了一份摘要。一个月后摘要接收了,通知我注册参会。作为一个科研新丁,我对参加国际会议的流程一无所知。打开学校外事网站,发现有很详细的办事指南。真的是十分详细——准备材料都是十几项起。我忍住跑材料恐惧症,开始从“因公”“报批”等新名词开始熟悉出国(境)报批流程。我以为只要我一个一个材料准备,一步一步按流程走,总归是可以办好的,谁知道我会遇到那么多难题呢?
因公出国
办事指南的第一行赫然写着“因公出国,请提前60个工作日向学校提出申请”。啊?现在离会议日期也就刚刚2个月。我才收到接收证明,连邀请函还没有呢。60个工作日?有这么早就知道自己要去参加会议并做报告的吗?不懂不懂。
“镇定,镇定。”我告诉自己,“这也不一定是刚性规定,再往后看看。”
粗略看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邀请信、经费预算表、申请报告、呈批表、访问行程安排、因公出国报批表、出国人员备案表、人员审查表、名单留存单、承诺书、签注事项表、乘坐非国内航班审批表等。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我以为博士答辩和博士后入站要求材料数量已是巅峰,哪知一山仍比一山高。
一个在站博士后去国外参加一次学会组织的为期三天的学术会议,真的需要提交这么多材料,走这么多审批流程吗?
我去问了外事部门的老师,答复是“是的”。硬着头皮一个一个准备吧。
如果不缴纳注册费,应该没办法向会议方索要邀请函吧。因此我先缴纳了注册费570欧元,留好了证明,想着以后报销用。然后向会议方发邮件索要邀请函,并提出想要做oral presentation。会议主办方很快提供了包含该内容的邀请函。
准备填写“经费预算表”了。没想到就是这个材料难倒了我,并最终助力我成为“科研贵族”。
【第一条路】科研经费
我问了课题组老师,老师说课题组科研经费中没有“国际交流”项目。而《经费预算表》里明确要求“使用科研项目经费,需写明该项目经费中的国际交流合作费及经费的总金额”。像我这种胆小怕事的人,是唯恐落得乱用经费之指摘的。
“请问我们课题组科研经费没有国际交流项目,该怎么填呢?”我问外事部的老师。
“只要财务能给你盖上章,我们就能审批。”老师回答。
“不按规定填写,不容易盖章吧”,我心里有点嘀咕,“那没有项目经费就不能参加会议吗?”我继续问。
“是啊。没有经费,为什么要出国?”老师反问我。
我觉得这话逻辑似乎有些问题,但也说不清。此时我一头雾水,既不明白自己哪儿做错了,也不明白应该做些什么。
注:这里需要再提一句。这之后,科技部的老师有次在群里提到差旅费和国际交流费可以打通使用。不过这已经与我无关了。也许有机会再来一次的时候,我再去关注这些政策解读的小角落吧。
此路不通!
【第二条路】申请教师国际会议资助
既然无法使用科研经费,我只好再做打算。我在学校网站上发现有一项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的资助。这项经费有三万元,只需要有邀请函并提交论文的封面就可以。我的校内系统账号上有申请的入口,我兴致勃勃地准备申请。转念一想,政策一向不由我解读,还是问清楚。
我拿着打印出来的资助办法去咨询博管办。博管办老师也不清楚,去问了主管的上级老师。那位上级老师扫了一眼材料哈哈大笑,好像看到了什么特别搞笑的事情,说:“这是教师资助办法,不认字儿吗?”
门外等候的我,看着好心帮我询问的博管办老师悻悻而返。有点内疚——让好心的老师遭了奚落;又有点尴尬——饭卡上写着“教工”,就真当自己是教师了?
此路不通!
【第三条路】申请博士后国际交流资助
不过也不是完全绝望。临走时,博管办老师好心提醒我,你可以去申请2019年的博士后国际交流项目。3、6、9月份都可以申请,3万块钱,十分诱人。我找到办事指南研究。该资助需要提供三份材料(以正式英文信函形式):
(1)邀请函——已经具备。
(2)接收证明——有摘要被接收的邮件,但是并不算是“论文被接收的证明”。因为该会议并不需要提交全文,会议后也不出版会议录。有点悬。
(3)会议通知——这项估计不算难吧。
我向会议主办者发邮件寻求帮助,一位中国教授,是主办者之一,很热心地帮我,但一个月过去了仍没有收到回复。教授说“法国人很磨蹭”。我中途发邮件询问过两次,也不太好意思继续追问了,而且我需要尽快办理报批和签证,时间紧迫。
事实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打开中国博士后网站,试着打开申请页面,页面上明确要求了论文收录形式和数据库信息。我这种会议摘要的形式明显是不可能通过审批的。
图 论文收录情况要求(图片截取自中国博士后网对外交流项目申请页面)
原本我还有种侥幸心态,毕竟邀请函正文中同时包含了通知、摘要被接收和邀请口头报告这三项内容,没准可以代替三份证明。但申请网站上则明确要求上述三个材料要分别上传。这彻底打消了我的念想。
此路不通!
【第四条路】申请博士后日常经费
名义上存在这条路,其实早早宣告不通。博管办老师向我解释,因为我入站不久,并且刚完成开题。这项经费需要开题完成后由设站单位申请,并且,“这笔经费对于国际会议,几乎不可能报的”。
此路不通!
【第五条路】自费
我尽力了。我申请不到任何“公家”的钱,我无法参加会议了。那些话又回响起来:
“没有经费,干吗要去参会呢?”
“你太着急了,应该等基金下来再想着出国。”
……
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并回答了自己。
问题1:为什么想去参加会议?
· 已缴纳注册费——不想600欧元打水漂,不想学术声誉受影响
· 该国际会议是本人研究方向的权威会议——对口对路
· 我在该会议主办方旗下期刊已发表文章2篇、在审1篇——稳扎稳打,可持续发展是王道
· 本人研究方向较小众——需要扩散和展示研究成果,收集同行反馈
· 本人博士期间从未参加国际会议——圆梦之旅
· 会议特邀报告人是教科书和参考文献里的人——追星之旅
· 青年基金结果难预料——猴年马月才会天时地利经费充足?
问题2:什么阻碍了你?
· 没有科研经费
问题3:是否可以解决?
· 自费
我被说服了。要去吗?要去。即使自费?是的,即使自费。
此路可通,恭喜!
决定之后,我迅速走完了持因私证件出国的审批手续。买机票、购保险、申请签证。从签证中心出来后,我开始焦急等待签证结果,等待出发日期的来临。
这就是我的“贵族”之旅——没落的“贵族”——毕竟一场会议回到赤贫,两场估计要破产。我年纪不小资历却不深,免不了处处碰壁。可是我不知该怪自己,还是该怪这“壁”。或许都不该怪。若真爱,自掏腰包造火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