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xiang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xiangen

博文

读《新安何处》有感

已有 1770 次阅读 2018-8-10 14:00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读《新安何处》有感

                           林贤根

                        一脉清泉入新安,

                        洞澈碧浅汇钱塘。

                        蜿蜒灵动七百里,

                        风骨沉淀满青山。


                        千年流淌山为证,

                        文风吹醒千古桓。

                        锁江筑水万千顷,

                        群岛翡翠落玉盘。

                               2018.8.9下午作

    钱江晚报自8日6的以来,将陆续推出50篇关于《新安何处》的大型文化系列报道--探索千年新安文化的基因和密码。现已有多篇报道连续见报三天,笔者对每一篇撰稿都饶有兴趣地阅读。从文中,跟随专家们讲解新安文化的前世今生,历史沿革,文与水的相互耦合作用,唤醒对新安文化的兴趣。

     新安江源头发迹于黄山,横跨安徽的歙县,休宁,绩溪,黟县等地和浙江的淳安,桐庐,建德,汇合兰江,带着古严州的肃穆,桐君山的药味和富春江的恬静,汇入钱塘江,奔向杭州湾,最后流入东海。新安江群山环抱,绵延700里,核心地段为淳安上下游400里。

    公元208年,从孙权派威武中郎将贺齐,平定了黟县,歙县等,建立新县~淳安建县开始,同时设新都郡。贺齐也成为了第一任太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安内部有水路和小谷地相连,交通便利,外部有大山的阻隔,交通极为不便,正是这种内放外紧的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区域人文性格和文化追求。新安理学,新安建筑,新安画派,新安古道,新安斤口工艺,新安语言,就新安宗教,新安饮食等,就其文化内涵来说,它既有特立独行,又兼有吸收吴越文化和徽派文化的特征。这种文化形式发生于西晋,发展于唐宋,巅峰于明清。

    新安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首推皇甫湜、詹仪之两位先贤。

    皇甫湜10岁开始游历,数次顺江而下,逆江而回。32岁时他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纠察百官失仪)。水边长大的人,太清廉刚正,做官不易。唐宪宗主考时,他“直言极谏”,遭谗。唐文宗大和间,他依旧不受拘束酒后失言触犯同潦,进而走到了“门前没车迹,烟囱不冒烟”。皇甫湜为政默默,但是从文却惊世骇俗,山水和诗文才成就了他的正途。他和韩愈一道推动古文运动,著《皇甫持正集》六卷。赢得唐代诗人李贺非常佩服,甚至以诗谒师。白居易听闻皇甫湜离世,悲书《哭皇甫七郎中湜》。

    詹仪之,1150年中进士后,曾任吏部侍郎,但与皇甫湜同样不善做官。弃官后回乡执教,修书院改学风,与朱熹结为好友,知谜于“格物致知”,引得朱熹两度来淳安瀛山讲学。朱熹的《咏方塘》千古绝唱就是此时的即兴之作。当朱熹得知詹仪之逝世,引起大悲,专作《祭詹侍郎文》凭吊。

    皇甫湜、詹仪之等人的新安思想持续影响后世数百年。代代传承与发扬。据考证,当当詹氏一家族,在两宋时期就先后出了1个状元,23个进士。这些进士又影响了多少后人?又给多少进士赠了书,领了路?可以肯定地说,新安文化在两宋时期已经在淳安大地开花传结果,达至高峰。

    淳安风雨千年,共走出过三位状元,一位榜眼,一位探花,共419个进士。在科举时代,全国县一级区域出这么多人才,实属罕见。

    我们这代人,可知的新安江大变动于1959年。这一年筑江成坝,狮贺古城淹入水底,久埠古渡,还有那些曾经发生的人间纷繁,情长意切永远躺在湖底。新安江由此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湖~千岛湖。

    新安文化造就了一支独特文化脉枝。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下,淳安县会同钱江晚报开展新安文化基因和密码的探寻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笔者将继续关注后续专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4523-1128540.html

上一篇:紫薇花红惊风雨
下一篇:橘颂
收藏 IP: 60.177.204.*| 热度|

2 朱晓刚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