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2009

博文

阳台乱翻书杂记之一:人需要知道自己在哪儿

已有 3100 次阅读 2017-7-1 23:39 |个人分类:书评|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类简史, 未来简史, 赫拉利

(发表于《辽宁日报》,2017612A07版,《辽宁日报》微信公众号611日刊出。)

阳台乱翻书杂记之一

人需要知道自己在哪儿

田松

不久前接受采访,关于《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记者问,为什么这两本书如此流行,以及为什么历史书经常会成为焦点。我的回答是:因为人民需要历史。

人类的自我意识一旦形成,就会追问,“我”从哪儿来?作为个体,每个孩子都要问这个问题,我从哪儿来?作为群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创世神话讲述的不仅是宇宙的由来,也是人类自身的由来。人知道自己的来处,才觉得踏实。有些人每到一座新的城市,就需要找一张地图确定自己的位置,也是同样的心理。不过有了智能手机,地图已经容易多了。人似乎很容易就能找到地理上精确的位置。

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先要有一个地图。但是地图从何而来?有些人接受了一个给定的地图,把它视为确定的、绝对的、永恒的框架。也有人不能安心于标准答案,他们试图自己走过大地,一边核实被给予的地图,一边描绘自己的地图,建立此地与彼处、家园与异乡的联系。

人们读史,也可以有这样两种态度。在中小学的时候,我们要背下来很多历史年代、年代大事,通过各种标准化考试,获得一个给定的历史框架。这个框架是僵硬的,抽象的。人们也常常会忽然发现,从小背诵的某一个标准答案,可能是一个误会,或者谎言。比如,导致当下日益紧张的朝韩中-东北亚局势的那个重要事件的起因。

不过,当我们都明确地知道,历史总是有一个作者,我们就很难再把它作为一个确定、绝对、永恒的框架了。于是读史,就便成了一个探险。每一位作者都是一个向导,他指引我们他所看到的历史。不同的向导,会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史实,在史实间建构起不同的关联。

读史是一个多重任务。一方面,在读史的过程中,通过一件又一件史实,获得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另一方面,每一件史实,需要在这个宏观框架中,才能获得意义。

一边阅读,一边审核。从清楚到迷茫,从漂泊到任运。

2017424

201758

北京向阳小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9667-1064075.html

上一篇:如何吃到可靠的有机食品?——重建信任机制,重建熟人社会
下一篇:该撒手时要撒手(完整版)——《警惕科学》自序
收藏 IP: 124.127.70.*|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