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升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shengwang

博文

世界银行把脉中国水资源-上

已有 4085 次阅读 2016-4-17 19:28 |个人分类:科研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30年来,世界银行对中国水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程项目参与比较深入。如果说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存在很多毛病的话,世界银行就相当于一个郎中,持续不断的给我们把脉,做出诊断、开出药方,借钱给我们看病,甚至亲自操刀上阵做手术。恰好我手里有一本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水资源援助战略》(2004)中英文对照版,前几天出差内蒙古时带上学习英语写作。虽然10年来我看了几遍,但每每还是有新的值得回味的东西产生。在此,分上、中、下3篇,摘录其要点加以注记,供有识之士研究分析其中的奥妙。



1. 世行的《水行业发展战略》(The Banks Water Resources Sector Strategy, WRSS)目前正处在最后完成阶段,这个战略将对1993年颁布的世行《水资源管理政策》起补充作用。其中推荐的水资源管理办法通常称为水资源综合管理,有时称为流域综合管理。虽然统一管理一直是一个理想,但是以上这种综合办法却是由目前的机构和利益相关者提出的。

注:流域综合管理的科学工具是计算机模型,美国学者James Westervelt2001年出版了《Simulation modeling for watershed management》,程国栋、李新等将该书译为中文《流域管理的模拟建模》(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可供参考。

 

2. 世行对有关政策问题提供分析性咨询援助,在准备本战略报告时,使用了以下2个最新突破:(1)《华北水行业战略议程》(Agenda for Water Sector Strategy for North China),针对Huang-Huai-Hai River Basins (3H basins)......覆盖了中国粮仓之一的华北平原,代表水资源管理分析和技术工程方法的最高水平;(2)《中国:大气、土壤和水环境对新千年的重要性》(China: Air, Land, and Water-Environmental Priorities for a New Millennium)

注:世行《华北水行业战略议程》在2002年发布,对南水北调的作用也进行了分析:预测黄淮海平原2010年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缺水400 亿m3,南水北调只能解决70 亿m3。与世行报告有所不同,2000年中国相关部门完成的《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2010年的总体缺水量为128 亿m3、主要城市缺水量为78 亿m3,设计一期工程供水能力达到95 亿m32010年现在已经过去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12月正式通水,北京每年分配量达到10 亿m3以上、满足约70%的生活用水



南水北调工程布置图(来源于http://www.nsbd.gov.cn/zx/gcgh


3. 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停止超采地下水,停止过度使用地表水,严格限制和防治污染,提高防洪标准,稳定流域的生态环境。

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根据这个政策,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方案(2014年度)》,编制了《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规划(2014-2030)》,由中央财政出资63亿元、省级配套11.5亿元组织实施河北试点项目。按计划,试点区2015年压采地下水3.6亿m32017年压采地下水42亿m3,到2030年全面结束地下水超采。从成本上考虑,压采1 m3地下水需要的资金超过1元人民币(石家庄2014年城市常规用水的水费价格是3~5 /m3)

 

4. 中国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是水资源管理不够完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低效的、分散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注:地下水天然就是分散的,如何集中管理?

 

5. 世行鼓励将援助资金用于能力建设、机构发展和一些非设施性项目。...... 然而,在中国,只有不到5%的资金用于非设施性项目。华北地区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许多蓄水、控制和输水设施已经建设完成,继续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而产生的边际回报越来越小。......水资源这样有限,而且水资源成本又是如此之高,现在应该是集中向水资源管理投资的时候了。这种从硬件投资向软件投资的转变几乎是必然的。

注:有如科研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购买设备材料和支付交通、住宿等硬性消费,只有少数资金用于脑力劳动的消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8081-970776.html

上一篇:张宗祜院士等试图解决的一个问题
下一篇:世界银行把脉中国水资源-中
收藏 IP: 182.48.99.*| 热度|

2 李锦超 宋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