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明个子很高,姚明是上海人,我也是上海人,所以我个子很高。
将“姚明”换成“极具创新性的论文”,将“上海人”换成“小团队”,上面的逻辑变为:发现一篇极具创新性的论文,这篇论文的作者是小团队,我也是小团队,所以我的论文极具创新性。这篇《自然》论文做的就是这件事情:把特例忽悠成了普遍现象。
如果这篇《自然》论文的题目是:“最有创新性的小团队论文比最有创新性的大团队论文更有创新性”,那么没有问题,因为说清楚了:这里比较的只是最有创新性的那极小一部分论文,与普罗大众无关。而实际的《自然》论文题目是:“小团队论文比大团队论文更有创新性”,偷换了概念,把本来只是极少数顶级论文的比较问题换成了两大类群体的比较问题,让普罗大众觉得大家都有份:只要我是小团队,我就比你大团队更有创新性;这就是我所说的误导。
再多一个类比。一个人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姚明是上海人(小团队)”;另一个人说:“易建联篮球打得很好,易建联是广东人(大团体)”。为了搞清楚姚明和易建联到底哪一位篮球打得更好,两个人找来大量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姚明比易建联篮球打得更好;两个人把他们的分析写成一篇论文。如果他们论文的标题是“姚明比易建联更会打篮球”,那么没有问题;可是,他们觉得,这个标题太没有吸引力了,一则因为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一般人很容易想到,二则这个标题会让普罗大众觉得与自己无关,起不到轰动的效果。于是,两个人把论文的标题改为:“上海人(小团队)比广东人(大团体)更会打篮球”,虽然他们论文的具体内容讲的是“姚明比易建联更会打篮球”。果然,标题这么一改,他们的论文荣登《自然》,并且得到大众热烈的响应(上海人和广东人吵得不可开交啊 …)。
致谢:本博文是在受到下面报道的激励而写的,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中国科学报》 (2019-03-11 第1版 要闻)
《中国科学报》:近日《自然》发表一项研究成果称:“大型科研团队多在较为成熟的前沿领域做成长性的工作,而独立科学家或小型团队往往专注于尚不成熟的前沿领域和真正的颠覆性创新。”这是否意味着,像国家实验室这样的“超大型”科研组织模式反而不利于原始创新?
刘中民:我第一时间看到了这篇论文。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很有意义,促使大家思考如何组织研究。但令我担心的是,该文一经发表就有部分学者直接引用其结论,开始质疑我们科研组织的合理性,为小团队叫屈。这种对国际著名杂志的文章及其结论深信不疑的现象,值得警惕。
我个人并不完全赞同其研究结论。近期,我看到科学网的一篇博文:《自然》“小团队”VS“大团队”论文的误导性分析。他指出,基于完全相同的数据,使用不同的统计指标,就可以得出“大团队比小团队更有创造性”和“小团队比大团队更有创造性”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看来这篇文章的结论有待商榷。
历史上,做出举世瞩目创新成果的大、小团队都很多。创新与团队大小无关,与团队的创新精神有关。的确,原始性、颠覆性创新思想大多来源于研究者个体,验证新概念也不需要很多人,但从新概念走向新技术和新产品,却一定需要合作,也更多靠大团队内部的合作完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