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3-10
周日,北京,微雨,参加完一天的评审回来,在细雨后的北京闻着春天的润湿气息,开始热身,准备我这一天的规定动作:跑步!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它是我跑步的第900天。回顾这九百个日子,真的是感慨颇深。
第一次的跑步有点意外,2016年的上半年我工作量极大,神经过度紧张、身体极端疲惫,孩子也要升入高三,作为家长精神压力也陡增,整个人的状态非常不对,似乎在等到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7月24日是我办的暑期学校,那天请的讲师是吉林大学的孙洪波教授,也是认识很多年的老朋友,中午讲完了我们一起午餐,之前看他朋友圈,他的头像是跑马拉松的照片,想来他是爱跑步,我自己也想是不是可以开始跑步缓解一下压力,于是就跟孙老师聊天:“洪波,我想开始跑步了,给点儿建议。”
正专注于美味的孙老师一下子就抬起了头,很认真地问我:“Alice,你真的假的?”
我很诧异:“当然真的啦,最近特别累,感觉必须得锻炼了。”
孙老师严肃地跟我说:“那好,你先坚持一个月再跟我说。我已经坚持每天跑步10公里860天了!”
天呐,真没想到遇到了世外高人,我只是想他爱跑步,没想到他竟然这样跑步!那就一言为定,一个月后联系!
当天晚上,我们正好去另外一个会上,晚上是招待的自助餐,吃的很撑,我说:那我就直接跑回家了!于是,从酒店出来,我背着书包开始惦着小碎步慢跑,不是很远的路,大概三公里吧,大夏天的晚上,回到家就大汗淋漓了,感觉不过瘾,于是放下书包又跑了两公里,冲澡,感觉神清气爽,好极了。
第1天:2016年7月24日
就这样坚持了几天,马路、操场、校园,感觉还是不错,于是就每天五公里的量就定下来了。为了鼓励自己坚持,我开始每天晚上发微信朋友圈,公布自己每天的跑步情况,没几天装上了咕咚,这个发布就更直观了,带有跑步路线图,很有说服力,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天涯海角的朋友们共同督促,坚持下去就会容易一点点,记得一位关注我跑步的朋友,在我开始晒路线图的早期,有天晚上十一点多看我还没有发跑步路线图,给我留言说:“孩子睡觉前问我:张阿姨今天还跑吗?我跟孩子说:张阿姨一定会跑的,不信你明天早上看她朋友圈。”这句话激励了我很久,每次想偷懒的时候都会翻出来看看,我不是一个人在跑步,有很多朋友一起在关注!为了更好地坚持跑步,据说21天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成为习惯,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个小小的激励计划:
第一个十天,我奖励了自己一双跑鞋,因为之前的鞋都不是专用跑鞋,在街上跑步不是很合适,于是买了双好的跑鞋。
第二个十天,我奖励了自己一套运动服,因为之前的衣服都是随意的,不吸汗的居多,跑多了不舒服,于是买了套吸汗的装备。
到第三个十天,我已经感觉五公里不是问题了,而且学生们也开始跟着我在操场上跑步,尽管他们直接甩下我好几圈,可是我就是一直能够坚持到最后那个。
就这样不知不觉把跑步坚持下来了,每天至少五公里,状态好时多跑一点,我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立马多出了很不一样的一小时,不管是阳光灿烂、风雪交加还是雾霾漫天都阻挡不住我奔跑的脚步。
第100天:2016年10月31日
当然这期间遇到的问题也挺多,比如说出差,我几乎每年都有100多讲座,经常在世界各地出差,怎么办?那就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跑步:在机场候机室跑步,在高铁站跑步,在高铁上跑步,在酒店里跑步,在访问的校园跑步、在陌生的城市和街道上跑步、去南极的时候在游轮上跑甚至跟企鹅赛跑……
第200天:2017年2月8日
当跑步逐渐成了我生活和工作中的MUST,为了每天更加快乐地跑步,我当然也装备了各种智能化的跑步装备:学生们教师节时送我一款炫酷的智能手表用来记录步数、提醒时间;智能手机上装着咕咚APP记录每天的运动轨迹和里程用来发朋友圈;孟博创业公司做的LUMEN夜跑灯和发光臂带和腰包也是必带的装备,一边炫酷时尚一边为孩子们的创新创业做广告;当然更重要的是跑步时候的体恤衫,作为iCAN的发起人和主席,我常年穿着iCAN的体恤衫,颜色很多也非常好看是流动的iCAN广告。记得那次在美国洛杉矶LAX机场候机的时候跑步,没想到身后一个老外追上我:你在哪里搞得iCAN体恤衫?我是iCAN的志愿者啊!真的想不到iCAN的影响已经这么大了!
第300天:2017年5月19日
当然,跑步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惊喜,还有很多感动,特别是那些陪着我在不同的地方跑步和散步的朋友:
在呼伦贝尔零下三十度的夜里,同样热爱端来你的马丽老师;在青海湖畔海拔较高的日月山上和我同时气喘呼呼登顶的青海大学的尚玛校长;在南极的船上健身房里一边看着鲸鱼巡游一边挥汗如雨在跑步机上锻炼的各国朋友们;比如,第365天的纪念就是2017年的8月8日,我们在海拔50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竟然还能跟大小朋友们一起跑和跳!
第365天:2017年8月8日
还有常常跟学生和孩子一起跑步的五四操场和未名湖,记得有一次天下起了小雨,孩子们风驰电掣一般跑完就回宿舍了,我还在蜗牛一般地继续绕圈,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坚持了一下,可是雨太大了,只好躲在跑道旁的破雨棚里暂避一下,没想到,这时候手机响了:老师,你还在操场吗?我们给您送伞来了。于是,那一晚,我打着伞坚持跑完了我的五公里!从此,真的是到了晚上这身体就像是装了定时器一样,控制不住地要出门锻炼!
第400天:2017年9月11日
长期的坚持也让我养成了凡事都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偶尔做一件事很容易,但是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就像孙洪波老师最开始说的:你先跑一个月再说。其实900天坚持下来,中间确实遇到了很多挑战,不仅有有刮风下雨、雾霾、出差、生病等种种客观因素,更难以抗拒的是人的主观因素,特别是类似“每天跑步对膝盖损伤很大不能每天跑”等等顾虑,可是当你坚持下来,发现情况真的并不是传说的那样(当然因人而异),目前我各项指标正常,身体感觉良好。所以,用自己的方式坚持每天锻炼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总结的一个规律是:一个身体状况正常的中年人,无论选择做什么运动,只要每天一次性坚持锻炼不少于半小时而且出汗,锻炼的作用就起到了。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一次性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剧烈运动更是有害的。
第500天:2017年12月20日
此外,这900天的坚持也让我无意之中告别了油腻疲惫的中年。
油腻的中年,尽管我们都不喜欢,可是我们人到中年之后多少都会开始自我感觉不够好,身体,还有工作、家庭、社会等等,常常感到有心无力,可是长期坚持锻炼以后,你会发现,你在慢慢召回你年青时的良好自我感觉:
首先是锻炼以后甩掉了一身的赘肉(我以前虽然不是太胖,但是也赘肉不少),跑步以后我确实减了不少体重,关键是再塑造了体型,以前穿不上的衣服现在都能穿上了,而且快步如风,现在我出去开会,认识我的朋友都会主动地上来说:你瘦了不少啊,好精神!
然后是精神状态的自然提升,与之前那个疲于奔命的拼命三郎式的我不一样的是,现在这种从内到外的充满了运动生机与活力的精神焕发!记得那天我跑步回家,我妈跟我说:“张海霞,青春焕发啊!这是你自从生了孩子以后最好的时候。”
第600天:2018年4月26日
更加出乎意外的是长期的锻炼,不仅没有挤占工作时间,反倒是刺激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毫不夸张地说,长期以来我一直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也算是效率比较高的那种,可是自从跑步以后,我自我感觉效率更高了,因为跑步让我可以利用的时间更多了,特别是2017年的元旦我尝试了晨跑以后,没想到真的感觉特别好,空气清新、人少、跑步很轻松,而且看着天一点一点地亮起来,便于思考,也是因为晨跑,不仅让看到了更多我以前不曾见到的美好晨光,更是让每天的工作时间自然延长,以前睡懒觉的时间现在用来跑步,早餐则是不用人督促地规律起来,一天的精神都非常好,注意力很集中,可以说晨跑是我完全想不到的意外收获,而且早起跑步的时间,常常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和逻辑关系基本想清楚了,一天做事的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第700天:2018年8月6日
最意料之外的是对周围的亲朋好友无形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自从我坚持跑步以后,结识了不少热爱锻炼的朋友不说,也带动了身边不少人开始行动起来:孩子坚持锻炼成了习惯,先生把家里的露台改装成了健身房,也自觉锻炼,身边很多朋友也开始在微信运动互相点赞和鼓励!记得一个胖小伙跟我一起出差36小时,看我始终坚持锻炼和工作,回来的时候跟我说:跟您在一起,真励志!真好,我也要开始锻炼,甩掉这一身赘肉!要知道,他第一天跟我说的话是工作太忙、压力太大了,根本没时间锻炼。看看这36小时后的变化!真让我感觉到开心,这样的幸福指数是别的物质奖励都不能给的。
第800天:2018年11月15日
记得一次去美国开会,一个老朋友远远地跑过来打招呼:“Alice,you looks so GREAT! What happened?” 于是聊起了跑步对我的影响,她说真的是从内到外的活力四射,可不是嘛?我自己也觉得是这样,不仅仅是走路快如风、说话声音洪亮,而且看待外界事物总感觉是欣欣向荣、一片光明!
前几天在北京开全球创新教育大会G·iCAN2019期间,几位女老师见到我很激动:老师,我们刚刚去买了运动鞋,今天晚上就要跑起来!真好!
当然让我感到欣慰的还是我的学生、家人和朋友越来越多地开始锻炼,而且把锻炼当成了日常!
今天,第900天,在跑步机上顺利完成九公里!大汗淋漓,酣畅淋漓!
第900天:2019年3月10日
感谢慢跑,感谢这项不挑场地、不挑对手、不挑时间、随时随地就可以开始的运动,让我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帮助我放下烦恼、拯救自己!无限期待第1000天的到来!更希望看到这篇博文的朋友们也快快换上跑鞋上路跑起来!健康快乐每一天,iCAN,uCAN,vCA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