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国际会议有多种类型吗?(121216) 精选

已有 10424 次阅读 2012-12-16 08:41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有多种类型吗?121216

闵应骅

 上周参加了一个离家很近的国际会议,赶上下雪。缺席甚多,感到收获不大。昨晚刚吃完晚宴回来,想了想:国际会议是不是有多种类型呀?各人的收获不会相同。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今年1029日我收到IEEE北京办公室给所有IEEE中国会员的邮件,“2012国际车联网大会邀请函”。我一想,去年723以后,我发表了几篇博文(从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想到的(110725等),对新形势下的故障-安全原则,有一些想法,就产生了到会上去交流的冲动,何况这个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离家很近。于是写了一个电子邮件给会议,问投行业论坛晚不晚?因为1212日就要开会,1030日还在征集报告,岂不太晚?可第230日收到回复,说不晚。我以为这是对我的优待呢!我马上用10分钟写了一个题目、摘要、和作者简介,送过去。没想到第331日就收到了接受函,要我缴注册费。我大致一看,960元,好像还合理,马上要年轻同事给我缴了。但是,我开始有点怀疑,为什么接受的回复这么快?简直是不经考虑就接受。等缴完了注册费一看,是美元,大吃一惊,太贵了吧!下午,我仔细去查会议网站,发现几大怪:

1.会议主办单位11个,包括IEEEACMIFACTRB,到技术委员会一级则是28个。

2.大会程序主席是自动化所的王飞跃,而Co-Chairs10位,程序委员会有委员1070个。

3.特邀讲演者34.

4.征文题目包括11大类270.

5.注册费会员预缴960美元=6033.9409元人民币。

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会。这个会议的正式名字叫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nected Vehicles & Expo(ICCVE 2012), 而中文翻译则是 2012国际车联网大会。我觉得这个翻译并不确切。Connected Vehicles是指被连接的车,它的重点是讲车;而车联网的重点是讲网。这是非常不同的。大概是因为在我国,物联网很热,就来一个车联网。其实从网络的角度看,不管因特网、互联网、物联网、还是车联网,都是网络,主要技术是通讯、计算机。而要把任何东西都用网络联起来,当然首先要传感器;要把车联起来,首先要车载电子设备。不要把什么东西都往一推凑合,外延扩大,内涵就减少,与别的领域就分不开。

这会,会议开完了。解开了我许多困惑。首先,会议的主办单位在大会主席台背景屏幕上显示为technically sponsored by ……,可见,IEEE这十几个学会对会议财务不负责任。后来我听一位外国人告诉我,赔赚由中国某单位负责。特邀讲演者被注以VIP,不缴注册费,但他们的飞机票、住宿费是否会议负责我就不知道了。注册费平均约1000美元,合6000多人民币,够贵的了。原计划2000人参会,收入将有200万美元,约1200万人民币。好像应该大赚一笔。但是,据我估计,花钱注册的人数实际可能不到300(昨晚的晚宴参加者80人)。国家会议中心,这么高档的地方,会场、伙食都会很贵,财务支持单位可能要赔了。1215日上午9:30安排我第一个报告 。我915到,会场上只有一个人,也是一个报告人。到了930,甚至没有session chair出现。后来被告知,没有主持人,总共来了5个人,我们也报告。等讲完了,我到其他会场去看,都不超过10人。

就参会者来说,真正在科研第一线的人可能会收获不大。因为这么大的会,牵涉的领域这么多,碰到小同行的可能性很小,做不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十几个学会的负责人介绍自己学会的简史和情况,几十个特邀报告各讲各的,都是比较科普性的、战略性的内容。公司的技术人员也不大可能来参会,因为太不具体。倒是某些公司的CTO可能来了解一些情况。另外,就是政府决策人员、某些公司高管可能会来听听各国、各大公司对这一技术领域的动态和探讨合作的可能性,所以还安排了翻译或者同声翻译。

就举办者来说,举办单位可能借助这一平台,扩大本单位的影响。不过,这是很有限的,因为都是借用IEEEACM等学会的大名声,核算单位好像还有点躲躲闪闪。但是,对自己的上级肯定是一个很好的交待。如果是想赚钱,那风险就太大了。

基于上述情况,它既不是一个学术会议,又不是产品推介会,又不是技术研讨会,而且是针对一大新的方向,所以,我给它个名字,叫技术战略推介会,以便向社会推介一个新的技术战略领域,唤起大家的注意。未知合适否?

本人在会上的报告附后。

A new fail-safe principle for railway signaling.pptx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643126.html

上一篇:话说学术带头人(V) 好自为之(121205)
下一篇:功能,技能和技术(121224)
收藏 IP: 60.194.89.*| 热度|

19 喻海良 张南希 武夷山 罗帆 曹聪 贺正冰 李杰 唐常杰 陈学雷 李培光 李伟钢 黄晓磊 刘淼 赵凤光 高峡 杨正瓴 zhangling dulizhi95 xuqingz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