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创新需要环境支持(101022)

已有 3592 次阅读 2010-10-22 15:23 |个人分类:科研管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科研环境

创新需要环境支持(101022)
闵应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系统芯片重大专项,经过7年多的努力,最近结题,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也培养了大批人才。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好几项。其中之一是清华大学杨华中教授课题组发明的一种新型D-触发器。这是一种采用条件预冲型敏感放大器结构和低时钟摆幅的D触发器新结构,在没有速度和面积损失的条件下,能够节省33%以上的功耗,该项成果已经于2006年发表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最权威的国际会议ISSCC上,并且已经被日本三洋公司应用于MPEG音频解码芯片产品的设计。几年前我就鼓励他把这种新型D触发器应用到计算机上来试试。如果成功,既省电,又能高速,那将是一个重大的原创性成果。这几年他也做了一些数字电路方面的试验。但是,要做计算机的试验,就不那么容易了。
    首先,成本高,风险大。用这种D触发器生产几片集成电路,不成问题。他已经做了。但是,要用这种集成电路生产一台计算机,就很难了。不但成本高,风险也大。谁能保证一定成功?我在会议休息时问他:“只听见你说你这种D触发器的优点,怎么没听你说它的缺点和问题?”于是我们谈到了它在物理设计和生产中可能会碰到的一些问题。但这些都靠大型的试验来考验。
    其次,要他自己领头去研制一台计算机,是他力所不能及的,也不见得是他的强项。我发现我们国内自己人的创新成果,如果没有政府主导,基本上无法扩大试验。像两弹一星、航天飞行,这些都是政府主导,甚至是元帅挂帅,才能调度各方力量,进行大型的试验。而且,常常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当然,试验有大有小。对于一些创新的成果或者是比较好的论文,其进一步的工作常常只能是作者自己继续做,很少有其他单位或个人,响应他的工作继续做的。这里有一种心态要不得,就是“跟随外国人做比较先进”,“我为什么要跟随他,为什么不自成一系列”。所以,论文引用也喜欢引用国外的。即使文章想法源于国内,也故意大引国外的,甚至连源自国内的那篇文章都不引用。而较大的试验要许多人参与,就有点是在为某一个人工作的感觉。这是影响我们科技创新的一大毛病。
    1982年我在斯坦福大学学习的时候,听过IBM Watson研究中心Frank F. Tsui的一个报告,讲IBM进行的约瑟夫森计算机的试验。约瑟夫森效应是1962年预言的,指两个超导体之间隔着很薄一个绝缘层可以通过电流。基于约瑟夫森效应,可以做出约瑟夫森器件,从而做出约瑟夫森计算机。这是很开创性的工作。必须要有各方面人的配合才行。IBM Watson研究中心在1970年代就安排了这一课题,有各领域的专家参加。但是,用超导技术,往量子计算发展,究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当时还没有商业意义。于是,1080年3月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出版了一个专辑,介绍约瑟夫森计算机技术,从元件,到电路,到系统。也就在这时候,IBM把PC机推向了市场,轰动世界几十年。所以,我曾开玩笑说:“国外公司的科研成果,没用的发表文章;不用的申请专利;有用的不发表,上市场。”但不管怎样,各种科研项目都要安排。不然怎么知道会成功,还是失败呢?IBM进行了许多有前瞻性的研究,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至于什么时候把什么成果推向市场,那是公司决策层的事情。
    成功的科研环境应该是个人、企业、政府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的集成环境,既有协作,也有分工。互相补台,共同前进。光靠政府是不行的,政府只是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375914.html

上一篇:保护隐私也是为了安全(101019)
下一篇:计算机科学界的大新闻(101031)
收藏 IP: .*| 热度|

2 唐常杰 bread0053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