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灵奖得主是怎样炼成的--我所认识的L.Adleman (2)(唐常杰)
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本文不说“为什么不能”,而说“怎样能”,从另一个侧面响应钱学森之问。将介绍广谱多产且高质的科学家L .Adleman;他幼时非神童,青年时见异思迁,如他自己所说,“非常幼稚和不成熟”,但最后,成长为图灵奖得主。
看看他的成长环境,看看他的人生经历,看看杰出人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赶上了美国的盛世享太平 伦纳德·阿德曼(Leonard M. Adleman)于1945年12月31日出生在一个由电器推销员和银行出纳员组成的犹太家庭。当时二战已结束,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处于一个历史区间的峰值,二战中备受艰辛的犹太人扬眉吐气,憧憬着幸福和繁荣。他的童年是美国经济科技和教育的成长期。
中国的同龄人可没有那么好的童年运气。65年前,就在阿德曼出生的那一天,五星上将马歇尔在中国过了他退休后的第一个生日,65岁生日,(65后又一个65,真是无巧不成文)。
马歇尔来华目的不是享受退休生活,而是筹备国-共-美的三方会谈和军事协调。时值重庆谈判后两个多月,神州大地战雨欲来风满楼,那以后的三年中国故事,地球人都知道。(本文将借用电视剧中的双线索方法,做四次对比和感慨,希望不影响主线。)
好变好奇一少年 他的小学和中学时期的故事鲜见报道, 我们只能猜测,这位聪明好奇、见异思迁的犹太少年的生活是怎么样呢?像马克吐温笔下汤姆,沙耶,还是像哈克,贝利芬?从已知的佚事,用上一点关于人生履历数据流的聚类方法,有理由猜测,那一定是充满了兴趣、好奇和探索。高中的英语老师辅导他读哈姆雷特,启迪了它,他的生活和理想仍然充满了青春的变数、不确定和见异思迁。在电视上看了Mr.Wizard,他就想当化学家,听了远房亲戚的鼓动,又想当医生,上大学时,游移踌躇中选定了数学,天生一副探索者的身子骨。
I was fun.下面这段他的话也印证了上述猜测:“Things have never change from when I was little child --going out and doing chemistry…. It never changed. I was fun then, it was fun now" (从小就没变,走出去。作化学家……,那时充满了兴趣和好玩,现在也充满了兴趣和好玩)。
不知道他像不像罗大佑在《童年》中唱的,想着“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思考着“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那就是个“这么好奇、这么幻想的童年”。
见异思迁一青年。 1963年,他毫无悬念地进入了名校UC Berkeley,作为本科教育的第一站,在游移和思迁中,放弃了小时候憧憬的化学家和医生、阴差阳错,不,应是阴 “合” 阳 “对” 地、正确地选择了数学。
在美国,职业和个人也是“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设若Adleman去当医生,可能世界上会多一个名医,RSA这项发明则可能被延迟,其第三个字母 “A”也可能改变了,而DNA计算要等另外一个聪明勤奋和运气的、难能可贵的基因组合了。
大学读了5年,1968年获得了UC Berkeley数学学士学位,顺而且爽。
在中国的同龄人就没这样顺爽了,那一年,是文化革命第三年,造反派开始退场、刘少奇被开除出党,工宣队、军宣队进校,中国的在校大学生开始到军垦农场,……
此后,伦纳德·阿德曼,浅试了闯荡社会,做过银行程序员,练成了编程高手(这是他后来扮演RSA蓝军的硬功),一度想进旧金山州立学院攻读物理,刚录取,还没注册,就又改了主意。
他说,那时“不喜欢做物理实验,喜欢思考理性的东西。“
见异思迁和志存高远(或可用有点贬义的词汇 好高骛远,较难界定)是读研前的小伙子们的特色状态,未来的图奖得主L.Adleman也莫能其外,如他自述,当时是“难以置信的幼稚和不成熟 ”。
短时间的且有益的晃荡,练就了程序员高手水平之后,又回到了UC Bekerl攻读博士学位,夯实了坚实的数学内功, 1976 写出了一篇关于数论计算复杂度的论文,获得了电子电气和计算机科学(EECS)的博士学位。
那一年的中国,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例如唐山地震,例如四人帮垮台,……, 痛苦和新生相继,像凤凰涅槃;艰难和希望交织,似登山观日。在美国的L.Adleman拿到了博士学位,而同龄的中国人求索和思考的主要是“中国向何处去”,还不是学术和技术。……
人生的辉煌 一般地,博士生在指导下做科研,获得了博士学位,才算是独立研究生涯的正式开始。
1976年来到MIT数学系,开始了人生的辉煌 ,1977做讲师,他加入了RSA公钥密码研究团队,扮演蓝军,为这一图灵奖成果做出了卓越贡献(本系列博文之三详述)。
1979晋升副教授,在美国,一般讲师需要5-6年才能晋升副教授,在顶级大学MIT,能两年做到副教授。殊为不易。
1980年到南方加利福尼亚大学(USC),1981年发表从合数中鉴别素数的算法[1],Adman本人认为这项成果超过了他在图灵奖成果RSA中的贡献,是他一生的骄傲,他曾说过,此项成果或可刻在自己的墓志铭上。
1983升教授 ,他的学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那年写出了能自我繁殖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病毒,在讨论班上演示时, Adleman命名其为计算机病毒,一不小心,成了计算机病毒的教父;稍后,发表了深刻的论文[2]。
那一年,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批利用联合国贷款的中国学者和学生到了USC,为弥补因那特殊年代造成的十年差距,我认识的一些中国学者和学生特别勤奋;为了晚上能半费或免费上机,时不时地在星期二四六只打个盹,星期一三五才睡个6小时的“好”觉;只因中国刚打开久闭的窗户,满眼新奇,令人亢奋。
1985 年,他继Seymour.Ginsburg之后,成为Henry Salvatori讲座教授, (一种荣誉或位置,退休前恒有不须申请的大额科研基金),笔者目睹了他们都每周70小时工作方式。
1991年发表了关于艾滋病免疫机理的数学模型的两篇论文[3,4]:建立了数学模型描述艾滋病病毒破坏免疫力的数学过程。
1994年在Science上发表了开创DNA计算领域的论文[5](见本系列博文之四)
2002年,他成为第三十七位图灵奖(2002年)获得者(R、S、A三人共享);
如今,接近65岁了,还孜孜不倦的思考,如他自己所说,有时一天工作16小时,连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在著名的DBLP文献库上可以看到,从2002年到2009年他在判定性问题,Infinite Ribbon问题,组合优化方面还有署名第一的文章发表。
L. Adleman的典型语录
我是理论计算机科学家,是一生都异想天开的人。
把有限的智力资源花在正确的问题上.(right question to spend your valuable limited intellectual resources) 没有好问题时,我情愿读魔幻小说。不是忙碌于平凡的工作而错失重要问题的机会。
感谢这个的国度给我的科研自由,允许我按照我认为的最好方式来工作,
当我是小孩子时候,科学是有趣的,现在还是有趣的,我惊奇这个社会允许我这样继续工作一生且给了我好的生活条件养家活口。
可以每天16小时,持续几个月或几年去攻克一个问题,有时是如此的专注,以至于有人进我的工作室时,会把我吓一跳。
从另一个角度议论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L. Adleman的例子,从一个侧面做了响应。
在科学成就上,L .Adleman达到了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标准,有过之而无不足。
L .Adleman不是神童,不是金钱的富二代,也不是知识和教育的富二代;不是少年老成,也非从小立大志。如他自己所说,他曾经幼稚,曾经很不成熟,曾经见异思迁;但他最终成长为图灵奖得主。从他的成长过程中,似可悟出:
1 和平、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盛世是科学文化人才批量出现的最重要条件;上面用类似于视剧的双线索方式,对比了Adleman及中国同龄人的条件。类似于Adleman成长的条件,在中国晚到了30多年。想告慰钱老 钱学森大师,我们再稳定地发展十年、二十年(也给我们大致相同的时间,这才公平);先小康了,然后又受教育了的中国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检讨和改进教育体制,中国的杰出人才也会批量地出现。
科学文化人才的零星出现,可以靠家庭环境、个人奋斗和奇遇(如武侠人物)实现,而批量出现一定要安定繁荣的社会大环境。培养人比发展企业更花时间,以中国体育为例,两代人吃饱了、吃好了,第三代人的身体素质上去了,金字塔的底层又广又实,再加上正确方略,奥运亚运冠军就批量出现了。
2 对见异思迁的宽容、对研究兴趣的尊重,是对潜在人才的爱护;
3 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出大师;
4 前辈大师对年轻人的扶持,“名师+明师”出高徒,这里的“明”,是开明的明;
5 很多科学家都曾为经费伤透了心,如果能不为科研经费发愁,不年年为申请花去 N%的精力,那真是愉快科研,那真是善莫大焉;
6 神童和学前教育并非必要条件,知识的富二代也不是必要条件。
还有更多的“悟”,请博友们补充。
关于 Leonard . Adleman的系列博文
1一位狂热科学家的工作照
2 图灵奖得主是怎样炼成的-----侧应钱学森之问
3 他凭什么得到图灵奖? (在RSA中的贡献,+RSA科普)
6 沧海横流,谁开辟了DNA计算? (DNA计算简介,科普)
参考文献
[1].Leonard M. Adleman "On Distinguishing Prime Numbers From Composite Numbers," Annals of Mathematics, 117, 173-206, 1983. (with R. S. Rumely and C. Pomerance).
[2]Leonard M. Adleman,An Abstract Theory of Computer Viruses ,Leonard M. Adleman,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1990, Volume 403/1990.
[3]Leonard Adleman, David Wofsy: Selective Depletion Of CD4+ T-Cells Elicits The Production Of CD8+ T-cells In Mice. Abstract. V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DS. Flourence, Italy, (June) 1991.
[4]Leonard Adleman, David Wofsy: T-cell Reconstitution Following Selective Depletion Of CD4+ T-cells. Abstract. Clinical Research, 39:2, 1991
[5] Leonard M. Adleman "Molecular Computation of Solutions To Combinatorial Problem," (Science, 266: 1021-1024, (Nov. 11(Nov. 11) 199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