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信号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rong1940

博文

“文化精英”为何反科学?

已有 4954 次阅读 2013-2-10 03:3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莫言, 反科学, 文化精英

“文化精英”为何反科学?
   ——评《过好每一天日子》

   我的中学同学都年过古稀,如今通过因特网,构筑了一个称之为《快乐园地》的联谊网。龙年除夕,老班长郑CW转发给大家一篇文章《过好每一天日子》,据说是莫言写(说)的。我当即给老班长回复了一个简短的读后感,现转录于下:

CW兄:蛇年吉祥!
   发来此件已读,它真是莫言说的吗?内容虽大致应景、不错,但其中也有若干不妥且愚之处。
   他说:“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指责“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病态发展”没错,但绝不该在此生扯着科学来当主角!这也正反映了,当今我国许多所谓的“文化精英”的反科学倾向。人类做的许多蠢事、恶事皆与科学无干,缺乏科学意识和相关知识却正是其根源之一。
    还有一条:“别以为能救命的是医生,其实是你自己,养生重于救命”——极端的片面性!有了大病,一定要求救于医生和现代医学!人类的平均寿命,之所以从40年左右延长到今日的70年以上,完全倚赖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
         HR  于壬辰除夕

  在此,我想请教科网上的各位,为什么许多“文化精英”会长着一个反科学的脑袋???
--------------
附录:
过好每一天日子  莫言/文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一篇小文,哲理浅浅。但发人深省。尤其对上点年岁的人,须解其味。把苹果弄到四五千元一个的乔布斯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但是在病痛面前却是无能为力的!乔氏西去。

      敬告各位:
  1、别总是在压力下工作,累坏了自己,特傻!
  2、别忘了身体是一切,没有了健康,无法享用人生所有的乐趣,特亏!
  3、别以为能救命的是医生,其实是你自己,养生重于救命,特对!
  4、别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凡事只有不计回报,才能终有好报,特灵!
  5、别忽视了与你有缘者,等繁华落尽,你才明白知音难觅,特悔!
  顺其自然的工作吧!慢慢享受生活,快乐享受人生每一天!
  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学谈话。那时他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他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卷标还挂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才用。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会儿后他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以后,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时,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时间。我会从落地窗欣赏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饭菜该怎么处理。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
  我曾将这段谈话与一位女士分享。后来见面时,她告诉我她现在已不像从前那样,把美丽的瓷具放在酒柜里了。以前她也以为要留到特别的日子才拿出来用,后来发现那一天从未到来。“将来”、“总有一天”已经不存在于她的字典里了。如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有什么得意的事,她现在就要听到,就要看到。
  我们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总是说“找机会”。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已经长大的小孩,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我们常想写信给另外一半,表达浓郁的情意,或者想让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
  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可贵。
  有人说:你该尽情地跳舞,好像没有人看一样。
  你该尽情地爱人,好像从来不会受伤害一样。
  我也要尽情地跳舞,尽情地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2387-660879.html

上一篇:汉语的旋律(续)
下一篇:来科学网,谁有资格谈科学?
收藏 IP: 76.71.24.*| 热度|

1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