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weib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weibin

博文

如何理解“内科医生看文章,外科医生看手术”这一说法?

已有 3473 次阅读 2014-11-10 14:3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normal, style, background, white, 经典的

凡在上级医院进修过的医务人员应该都听过这样一种提法:“内科医生看文章,外科医生看手术”,我们把这句经典的话语拿到下面来进行讨论: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为什么说“内科医生看文章”?应首先提出一个命题:如何科学评价内科医生的真实水平?是看他的患者围着他团团转?显然不是,听说挂“名医”张悟本号的病人一天400多,挂一个号要500元。但终究被权威揭穿,经不起真理与实践的检验。

是看他是不是有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多发现象?反复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显然当事人的实践经验明显存在不足,然而医疗纠纷发生在医院毕竟的常见现象,故以此判断仍缺乏严密性。

所以上级医院流行“内科医生看文章”这样一种提法,应该是比较符合客观现实的提法。因为作为内科医生诊断与治疗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书本的知识与实践的经验的结合,书本的知识就是大学学到的知识与工作后通过继续教育再学习得到的知识。而实践经验是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判断实践经验是否有效最直接的证据是: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否已得到权威专家和同行之间的认可,其实就是有权威的论文发表并有高引用率的反馈效应。没有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很难证明医生诊治患者的实践经验是否正确,应受到质疑。比如,本人从事内科工作20余年,诊断出我院第一例家族性肺动脉高压、第一例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症、第一例Brugada综合症患者,第一次将去甲万古霉素应用于临床治愈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致败血症患者,第一次将盐酸纳洛酮应用于临床治疗镇静催眠药中毒,等等,如何证明这些实践活动是正确的呢?只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才能得到医学界的承认,没有论文的发表,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会埋没,治疗模式是在混沌中度过,分不清好坏,随着时间推移而被遗忘。学术论文大致分两种类型,基础研究型与临床研究型,基础研究型只能在严密的实验室中产生,基层医院还没有条件。而临床研究型论文就是临床水平功夫深浅的直接提现,是对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毫无疑问,谁发表的多(注:应该是权威杂志发表,引用率较高),谁的临床水平就高;另外,内科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更强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这种能力的培养只能是在多动脑筋、不断总结的过程中获取。

那么,“外科医生看手术”这种说法是否恰当?有一定道理,但尚欠恰当。外科手术的熟练程度的确与勤学苦练有重要的关系,手术做得好说明已具备了外科医师的良好素质,就像一位好的木工通过勤奋劳动能打造出精美的家具。但外科医师的手术经验仍应该有所总结,并有所创新,开创一种新的手术方法,需得到权威及同行的认可,即必定是以论文(含科研鉴定)的形式表达;另外,外科医师手术做的好,在诊治患者过程中应具备内科医师的基本功,才能称得上优秀的外科医师。

所以,内、外科医师的成长过程,必须是坚持勤奋学习的过程,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总结,不断创新,达到质的飞跃。《健康报》最近公布的全国最值得信任的医院,协和医院、阜外医院、华西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榜上有名,评价的体系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学术(科研)水平与治疗质量,能够体现出学术水平在医疗行业中的重要价值。胡大一、钟南山等著名教授都有上百篇论文发表,能够体现出他们的硬功夫、真实力。说明学术与临床是一对“亲兄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体系。我国国际学术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SCI论文发表数量位于国际前列,使得我国的科技人员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应该珍惜这种机遇的获得。21世纪的临床医学已进入循证医学时代,循证医学的诞生否定了既往无数个粗狂的临床经验,更新了医学诊疗模式,粉碎了很多人意欲成为名医的梦想。发表的论文体现的高引用率恰恰符合循证医学的进步理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382-842452.html

上一篇:音乐与创造力
下一篇:偏面弱化发表高科技含量论文重要性的现象亦令人担忧
收藏 IP: 119.178.63.*| 热度|

1 高绪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