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人生有何意义 精选

已有 20218 次阅读 2012-7-24 11:2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生

人生有何意义

 

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要追问的问题。只要你是人,有了自我意识,或已经成人了,都要追问这个问题。人们经常从一些中外文化大师的名言里寻找这个答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人经常说的人生意义。所谓“达”就是发展得好,官做得大,有权;或商业上成功,有钱。有权、有钱,那么就要想到救济天下,做官的要为民做主,如果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经商的要救济穷人,如果不去救济穷人,终日吃喝玩乐,那就是缺德的人了。中国人追求的人生意义,偏重集体性。西方不同,他们有“六大观念”,叫:真、善、美、自由、平等、博爱,认为实践这六大观念的人,就有了人生的意义。西方人的人生意义偏重于个体性。如果这样来找人生意义的话,那就把人生的意义作为悬置于远方的一个目标,人们一步步靠近它,有一天真的靠近了,那么人生的意义也就追求到了。

但是,对于人生的意义也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那就是胡适先生的理解。胡适在1928年在回答某君的书信中说:“……我细读来书,终觉得你不免作茧自缚。你自己去寻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人生有何意义?’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汙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胡适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本身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生一只猫,生一只狗有何区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为生,而在于自己如何生活。”这样胡适实际上把人生的意义转换为人自己“怎样生活”的自主的行为实践。按照胡适的理解,“人生的意义”是人这个主体的“创造”,所以胡适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也就有什么意义。”胡适对人生意义的这种理解别开生面,他把“人生的意义”交还到各人自己的手里。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的努力,在于自己的把握,在于自己的创造。这样,无论你是什么人,你的人生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你本来是一位国家元首,但后来查出来你的学位论文是抄袭别人的,只得下台了事,那么就的人生意义也就丧失了。你是一位乞丐,像武训那样的乞丐,但你行乞是为了办义学,为了更多人有受教育的机会,那么你的生命也就有了意义。请大家再一次去看看赵丹演的电影《武训传》,你凭着自己的良心说,他的人生是不是有意义?

有一次,我带着学生去爬香山,在熙熙攘攘的山路上,两伙儿年轻人在打架,阻挡了我们的去路。我就硬是闯到那两伙儿人之间,伸开两只手臂,大喝一声:住手!我是老人,看你们谁敢打我。我终于把他们劝开了。学生都认为我这么大年纪还去管这闲事,万一伤着了怎么办?我感谢我的学生对我的爱护,但我心里说,我今天在这山路上,获得了人生的意义。还有一次是去年夏天到法国旅游,在巴黎的老佛爷百货商店的办理退税的办事处,我正在排队,这时候突然排在我后面的队伍里的中国人(全是中国人)大声吵起架来了,很不像话,连正在办理业务的法国小姐也侧目而视,并冷笑这些中国人何以如此。我这个人平时沉默寡言,不喜凑热闹,可这时我实在忍不着了,我突然大喝一声:你们吵什么?这不是北京的王府井商店,这是在法国巴黎!总要顾及点形象吧!来,来,你们不是在争位置吗?我在你们前面,你们那位觉得吃了亏,就到我这位置来,我到队尾重排。我这一声吼叫,竟然把她们给镇住了。队伍安静下来。她们看见我是一位比她们要老的人,觉得我是在必要的时刻提醒了她们。我感谢她们。她们在这一刻帮助我实现人生的意义。……我这里有点自吹自擂,因为我一时找不到确切的真实的例子,请博友们原谅我一次。

这样理解人生的意义,那么人生的意义就的确在你自己的手中,在你自己的实践中,在你自己的行为中,在你的创造中。这就是胡适关于人生意义问题给予我们的启示。(2012-7-23

胡适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595252.html

上一篇:启功先生上的课为何叫做“猪跑学”?
下一篇:东京街头为什么也有流浪汉?
收藏 IP: 219.142.99.*| 热度|

59 郑晨 王善勇 鲍海飞 刘用生 黎夏 李阳 赵新铭 黄艳新 孙学军 徐迎晓 孙东科 武夷山 马英 陈波 李学宽 刘颖彪 苏德辰 宁利中 黄顺谋 李新海 曹裕波 陈理 王森 沈友明 吉宗祥 李清安 刘晓刚 米春桥 吕新华 赵建华 丁邦平 张玉秀 徐耀 武爱 赵鹏 廖晓琳 贺乐 郭保华 韦玉程 肖振亚 瞿武林 王云才 张林 朱亮亮 何小阳 刘瑞亭 刘彬 李建 周雄伟 高建国 马志超 zhangcz07 yhyffrshuh fansg tianxg03 changtg xu910816776 aoneer HL084305100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