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艺术的价值

已有 4294 次阅读 2010-2-28 08:2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价值, 艺术, 绘画, 齐白石, 精神物

        请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不要皱眉头。我不会在这里写枯燥的论文。我是想回答一个我年轻时候没有想清楚的问题。我相信现在在一些年轻的朋友那里,也许也会存在这个问题。
        著名画家齐白石经常在他的笔下画一些青菜、萝卜、虾米、螃蟹之类的寻常之物。但他所画的这些虚构的画幅却非常值钱。若拿现今的价格说,齐老先生一幅一只虾或数只虾的画,要是拍卖的话,可以拍出几十万元。就是画青菜、萝卜的画幅,也是要拍到几十万元。年轻的时候,我有时会想,市场上一只真实的欢蹦乱跳的活虾,在五六十年代的老式的西单菜市场,不过值几分钱或几毛钱。(若是现在也不过几块钱,或几十块钱。)何以画幅中虚构的假的虾比实际的真的虾会贵那么多,何以本来不值钱的青菜、萝卜经他的手一画,就价值连城。虚幻的物为什么经大画家一画,那价值就会猛增几十万倍?这道理在哪里呢?按照俄国美学家车尔尼舍夫斯基的理论,艺术不过是生活的替代品,画幅中的虾不过是真虾的代替品,为什么替代品会比真实的原品更有价值呢?而且不是一般更有价值,是价值的几乎是无限地增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这个问题不限于对齐白石,而是对所有伟大画家的一次发问。因为几乎所有的画家都要画寻常之物,花啦,水果啦,牛啦,马啦,桌子啦,椅子啦,等等,等等。
        最初我幼稚地想,实际生活中真的青菜、萝卜、虾米、螃蟹等等是会腐烂的,而绘画的中的此等物品就不会腐烂了,它是永恒的。但后来又一想,这想法太简单。因为随便一个人不是都可以画一颗青菜或一头萝卜吗,可把你自己画的青菜、萝卜保存下来就会增值吗?如果你在小学或中学时期画过青菜、萝卜的话,你爸妈早把它当做垃圾处理掉了。因为你爸妈都不傻,知道保存再久也不会增值。再后来我又想,这些青菜、萝卜、虾米、螃蟹是出自大画家之手;要是出自一位非画家的手那就什么也不值了。年轻的时候,想到这一点,就觉得自己找到答案了,心满意足了。可是过了一些年,问题又冒出来:为什么出自大画家笔下的青菜、萝卜、虾米、螃蟹等就会比真物的价值高出那么多呢?最终我们应该如何来从学理上来回答这个问题呢?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热衷于文艺心理学研究。有一次,我阅读了当时世界美学家学会主席法国学者米盖尔•杜甫海纳的《美学和哲学》一书。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梵•高(van gaoh)画的椅子并不向我叙述椅子的故事,而是把梵•高的世界交付给我;在这个世界中,激情即是色彩,色彩即是激情,……审美对象意味着----只有在有意味的条件下,它才是美的----世界对主体性的某种关系、世界的一个维度,它不是向我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对我打开作为真理泉源的世界。审美对象是有意义的,是第六种或第N种意义,因为这种意义,假如我专心于那个对象,我便立刻获得它,它的特点完完全全是精神性的,因为这是感觉的能力,感觉到的不是可见物、可触物或可听物,而是情感物。”直到读了杜甫海纳这段话后,我才完完全全弄清楚我年轻时候提出来的问题。
        原来,齐白石笔下的青菜、萝卜、虾米、螃蟹等,虽然是寻常之物,但经过画家的创作之后,已经是“审美的对象”,而不再是普通的物品,一般而言普通的物品没有或很少审美因素,可伟大画家笔下的普通的物品已经转化为“审美的对象”,如果我们聚精会神观照它,它就会产生美,这是第一;审美的对象对欣赏者而言,是具有特别的意义的,即“第六种或第N种”意义,这是二;审美对象的审美意义实际上已经不是可见物、可触物或可听物,而是精神性的情感物,这是三;最后,第四点,这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审美的对象----齐白石画幅的青菜、萝卜、虾米、螃蟹,画家向观者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或者如杜甫海纳所说,是把他的世界交付给你了。齐白石画青菜、萝卜、虾米、青菜等日常物,是有意味的,是有N种意味的,这意味也许永远说不完的,如我们可以说,这是齐白石的平民观念和情感的艺术流露,这是齐白石对生命的力量的表现,静中有动,这构成了大画家齐白石内心生活的一部分,他画出了世界的一个维度,这里每一笔似乎都有禅意……我不是研究绘画的,我不准备卖弄。但我知道了,齐白石通过他笔下的青菜、萝卜、虾米、螃蟹,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交付给观众了。既然是一个伟大画家的精神物情感物,它的价值自然就会不断地增长。对真正的艺术品的价值难道不应该做如是解吗?!
(下面这些画是网上转载下来的,供观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298293.html

上一篇:启功先生一席书法谈及其启示
下一篇:母语教学改革之路(2)--母语教学的中国经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0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