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之武王伐纣和金文历谱

已有 5521 次阅读 2022-2-26 12:22 |个人分类:夏商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0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朝代框架是,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046,商夏分界为公元前1600 年,而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 年。前者在下面单独说明,后两者则是简单的:认为古本《竹书纪年》商积年496年未计入最后两王帝乙26年、帝辛30年,从元前1046年前推商夏分界;又依据《竹书纪年》夏积年471年得到夏始年[0, 1]。该结果已为《辞海》第六版 “中国历史纪年表”等采用,本文下述年代均引自该表

1   《竹书纪年》是春秋晋国及其后魏国的史官所作编年体史书;约公元280西晋时汲郡(今河南卫辉)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而问世,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奉晋武帝司马炎(265290年在位)之命整理,得十三篇。该书在宋时或更早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

春秋始于公元前770 ,距盘庚迁殷是530,再向前770 是大禹的夏朝起始。就算现在所见《竹书纪年》与春秋晋国史官所书竹简完全相同,那些数字准确性有多高呢?还请注意,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之前或许尚未有系统的文字——湖北武汉盘龙城、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大洋洲、陕西汉中城固和洋县的铜器群等适用尺长15.8 cm 未见铭文,郑州商城出土适用商尺19.7 cm 的铜器也未见铭文。所述若有错漏,还请提醒。谢谢大家啦。

2    武王克商之年原有BC 1130 ~ BC 1018 年之间的44种说法。断代工程确定商周分界在 BC 1050 ~ BC 1020,有三个可能年份BC 1046, BC 1044, BC 1027,堪称代表性成果。年代范围来自考古和碳14 测年;BC 1027 来自《竹书纪年》西周积年257 前推,BC 1046 BC 1044 则是利用天文计算回推天象而以文献记载判断[23]。不过,文[4]确定武王伐纣之年在 BC l040 ~ BC 1030,并不包括上述三个年份。

[0]  专家组.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0.

[1]  仇士华, 蔡莲珍.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多学科合作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 (2):21-25

[2]  江晓原,钮卫星. 《国语》所载武王伐纣天象及其年代与日程.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9, (4):353-365

[3]  刘次沅. 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天文学问题. 天文学进展, 2001, (2):94-100

[4]  李勇. 武王伐纣年质疑——研究中国历史年代的材料及天文学途径. 中国科学G, 2003, (2):178-185 

3     断代工程成果受到置疑的原因很多,难以尽述。如文献记载是否可信以及铭文如何释读就存在争议。《国语· 周语下》有二十三年伶州鸠对周景王(公元前544520年在位) 说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驰,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奄。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那可是五百多年之前的天象呢

利簋铭文释读总有十种以上(相关文献从略),就算前段释为“(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其含义也没有统一“岁鼎”理解为“木星上中天”有争议;此外,利簋制作年代仍存在争议,有说为成王亲政之后[5]。

[5] 曹汉刚. 利簋为成王世作器考证. 中原文物,2014, (3):51-57

 

T3.jpg

基于天象资料确定的武王伐纣日程如文[2]之上表似缺少可靠性论证;工程最后首选的克商日期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同样来自天文计算,且参照金文历谱推定的成王元年公元前1042年及武王卒年范围。不过,确定成王年数依据、西周王年七个支撑点之一的康王十二年为公元前1009年仍有疑问,因为朏乃是西方地平线上看到的一丝新月,在初三或初二日落之后,不会是初五的。从断代工程[0]表八复制部分如下。此外,另一个支撑点“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为公元前889年但4月21日日环食能否见于郑、能否引起再旦的感觉,也有疑问呢[6]

[6]   张培瑜. 张台长的天文年代与古天文研究.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2002,(Z1):39-54

DD0.jpg

4    铭文中王年、月份、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青铜器已有七十余件。不过,年并无王名,需要基于形制、纹饰判断而存在争议;何时为年首即建正也不明确。月首想来最初以朏日(今农历初三或初二),何时以朔日为月首似尚未确定(回历仍以见新月之次日为初一);闰月之设计不明,偶有一年十四个月(叔夨方鼎)干支记日从现在连续回推三千年纯属极度理想的假设月相用语“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 学界解释分歧,有定点说、四分说、二分二点说、二分一点说等,作为整体的含义”总有十种。初吉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介绍为“第一个吉日”,与月相无关;而马承源先生主张四分说[7, 8]

断代工程认定:初吉为初一至初十,既生霸为新月初见到满月(初二至十五),既望为满月后月的光面尚未明显亏缺,既死霸从月面亏缺到月光消失,并称“以上界说尚不完善,有待新材料的发现和继续研究”,而排定63件铜器历谱(pp29-36),有3件不合。此外,孝王厉王不到五十年间有五组铜器的历谱不合历术——有四年为11个月、一年为14个月[6],当然可以再调整建正和闰月等予以适当修补,但并不容易完全解决。

TTU1.jpg

历谱中陕西庄白窖藏出土的散伯车父鼎为孝王四年(公元前888年)八月初六。四件铭文相同,适用周尺21.5 cm,口内径18161210.5 寸,或许另有一件口内径14 寸携带东迁。不过,2003年陕西眉县窖藏出土27件青铜器,发掘简报称: 

T1.jpg

 因为逨盘铭文中文王至厉王用名,其后用天子,故而笔谈专家多认逨鼎为宣王世[89];多位专家讨论合历问题,张培瑜先生提出了多种补救措施[10]。不过,马承源先生认为“逨鼎不合于宣王之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故宫博物院藏廿八年(宀/袁)盘定为厉王世,而宣读册命者史(yu)与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逨鼎的相同。

逨鼎再次引起对《史记》共和14(公元前841828)的讨论:是否存在,存在是否当年改元;不存在,是已计入前面的厉王世(公元前877–841)还是续于之后,或已包含于后面的宣王世(公元前827–782)之内,等等。文[11] 以厉王世推算,但将四十二年鼎之乙卯改为乙丑,结果似乎并不可信。

王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逨鼎各有铭文280字、316字,逨盘铭文有372学界有相差51年的两种意见文[10] 认为断代工程[0] 排为宣王三年(公元前825年) 的颂鼎、壶、簋,排入幽王世更合适,即要推后46 年呢。笔者的问题是,断代工程[0]的金文历谱中,懿王元年(899)师虎簋至厉王五年(873)谏簋有22件(占总数1/3),时间跨度27;不过,基于形制和纹饰,真能区分懿王元年、孝王元年、夷王元年和厉王元年,或懿王五年、孝王五年、夷王五年和厉王五年的青铜器吗?总而言之,以西周金文重建周历目前尚困难重重。

[7]   馬承源. 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 上海博物馆集刊. 1982,(0):26-61

[8]   馬承源. 西周金文中一月四分月相再證. 上海博物馆集刊. 1986,(0):10-20

[9]   马承源, 王世民, 王占奎, 刘军社, 刘怀君, 朱凤瀚, 陈佩芬, 李伯谦

    李学勤, 张长寿, 张培瑜, 张懋镕, 高明, 徐天进, 曹玮

    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 文物, 2003, (6):43-65

[10]   张培瑜. 逨鼎的月相纪日和西周年代. 文物, 2003,(6):78-84

[11]   叶正渤. 西周若干可靠的历日支点. 殷都学刊, 2014, (1):15-21

[12]  李勇. 西周晚期初吉历谱集成. 天文学报,2017, (3):88-107

5    笔者花五天功夫阅读了约二十篇论文和三本专著,最后读到文[12]:以数值方法拟合西周晚期四要素俱全且为初吉的23个日期,得到13个历谱,最优解为建卯,次优的四解为建辰和建午。不过,断代工程认定西周历法岁首多为建子、建丑——岁首在冬至所在之月或次月。西周历法想来已不是数学问题,非笔者所能理解;或许另文就叔夨方鼎铭文“隹十又四月”再说几句。

补注:上文以草稿形式博客提交后,再读了马承源先生的 “谈陕西眉县新出青铜器上海文博论丛, 2004,(4):16-19,文前有编者按。

T4.jpg

先生在36 页的长文[6]中以金文日期研究西周历法,四年之后即五十八岁再次作文[7]申述“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为月相之四分,似未得到“断代工程”的重视。2003年出土的四十二年逨鼎与断代工程确定的历表不合,或许对先生产生了特别的影响。

复制先生1982年论文[6]确定的西周王世,并添加2000年公布的断代工程结论[0]作为参考。笔者学识浅陋,不能发表意见;唯青铜器物持续出土,而三代史清晰可期。

TT4.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27072.html

上一篇: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全本报告或许缓印为好
下一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诗意与年历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2 孙颉 许培扬 郑永军 杨正瓴 刘炜 范振英 李学宽 李宏翰 宁利中 杨学祥 张晓良 钟定胜 史晓雷 马鸣 朱晓刚 罗春元 李俊臻 段含明 杜占池 周少祥 史永文 李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