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的博客天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jinqin 写博客我是小学生,向网友学习,建设和谐友谊乐观豁达的博客天地

博文

再谈与韩韬博客的商榷—兼答复提问

已有 4367 次阅读 2009-7-31 21:01 |个人分类:杂谈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交流, 观点商榷

               方锦清

韩韬同志在对我的"实事求是谈SNFC重点项目的结题"一文的评论中写道:“教授,您的批评我虚心接受,但觉得有些冤屈。您写的博客我拜读了,感觉我的观点与您的不矛盾。还请您注意,您的重点项目完成得很成功,但并不表示目前所有的项目都像您一样。通过以前申请书通讯评议和周围观察,发现有不少人申请书摘要中的若干工作实际并没有完成,或者有效科研不多,因此才建议采用结题通讯评议方式(这点您也同意)。至于具体哪个观点属于猜测,哪个部分是捕风捉影和言过其实,还请您明示。谢谢您!”   

我觉得:韩韬同志的态度不错,还比较虚心。因此,在这里我愿意再次谈谈我的看法,与大家相互交流,以免产生的误导。

(1)   首先,韩说“有点不太清楚这个结题等级的“优”是如何确定的”,就是说,你对这个前提都不清楚,怎么就敢发议论?如何在这个不清的情况下,就要求这么做怎么做,以“评价出的“优秀”让人更信服。” 这不是你先猜测后怀疑其评定结果吗?当然,也不排斥提出改进意见。但是,这已给不了解情况的人先入之见了。

(2)   说“课题有中期评估和结题报告。但两个环节是否都安排答辩,没见过猪满街跑,我也就不知道肉是啥滋味了。” 这也是你对两个环节什么都先不知道具体做法的前提下,你就想急于混发议论了,正中你所说的:“站着说话腰不疼”。事实上,不仅我们的项目是按照基金委员会的各项要求执行,而且在“pb00011127”(我不知道他是谁)的评论中,同样亲身证明:“我们的也拿到特优了,呵呵,但是评审的时候很严格,很多问题相当尖锐。虽然拿到特优,但是感觉都还很不够啊,真正突出的成果不多,我想老师可能也有同感。”“就像您那篇作行政还是做科研的博客说的,项目里面其实缺乏中青年的科学家能够拼命搞研究,出顶尖科研成果。”从这里和许多其他事实使我感到,基金大多数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以上)都要至少经过2-3次(多轮)的会议评审和讨论,这些环节确实起到了监督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我也知道,肯定有很少数项目执行得不好或非常差,但是,这不是主流,而是支流。你却认为:这只是“写两篇文章就可以交差的课题怎么也可以敷衍搪塞。包括很多重点项目,申请时吹牛连篇, …… “蒙”几个大同行,而最后完成时也就培养2名博士、写几篇SCI的文章,至于之前写在申请书中的……早都抛都九霄云外去了。”你这么说,难道不是一种缺乏事实的证据吗?难道不是一种猜测和捕风捉影?至少我所知的一些项目就不象你说的那样情况。问题在于:这是你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地贬低了基金委员会和同行专家,否定了基金委员会有一套比较严格的评审、检查和监督的制度和有效作用(当然还需要不断完善),同时也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到项目的执行者。难道没有想过这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吗?例如,对后来人,特别是年轻人可能起误导作用啊。

我可以告诉你,面上或专项的结题报告,同行评审同样非常严格。例如,我参加并知道,有一位国外回国还比较“牛”的学者,也担任过项目评委,但是不会因为这个因素,就随便放过对他的严格评审。他可能因为时间关系或其他原因,项目确实完成得不好,只写几篇文章就交差了,结果被专家们一致评为较差的等级,受到警告!因此,实际上,我们不必太多担心“获资助后的每个人是否都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而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按照申请书中的研究计划逐项完成,就真的不得而知了…….,这本是科学工作者起码的素质和要求。这种情形确实可能发生,但是通常在基金项目上不会反复重演。这样的人和项目基本上第2次就不能蒙混过关了。首先,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同行就通不过他(项目)。

明天,我马上就要出差去参加“第六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了,匆匆写了一点看法,以作答复,提供讨论参考。但愿,通过大家相互讨论,有利于促进彼此的沟通和交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6190-246751.html

上一篇:请研究生注意:评选论文期限只有1天了!
下一篇:注意:转发“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征文时间延长通知
收藏 IP: .*| 热度|

2 王立 khphy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