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温度降得很低,骤冷之下,发觉窗外开始空旷,枝头只有一两片枯黄着的叶子在冷风中颤栗。
前几天听到办公区有电脑在轻声地放着吕方的《朋友别哭》,我的脚步停顿了一下,因为我联想到组里的成员在接二连三地跟我请假要回国过年。这阵子我们的研究中心发展很快,两年前我来的时候是孤身一人,现在已有十六七人了,大多是江东子弟 - 来自国内的博士后、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可是有一个问题,这一年半载的,很多人想家了,这种淡淡的伤感已经从音乐中飘出来了。
作为曾经的留学生,我了解乡愁的滋味,异乡的孤独有时会很无助。静谧的夜晚,你面对着的是你自己,你的过去清晰分明,你深藏着的内心世界全然洞开。环境如行云般在变迁,生命在蹉跎中流走,青春在渐行渐远,可是前路依然迷茫,下一个宿命落脚的地方又在何处?于是,我们思乡了,家就是这个世界最温柔最终极的怀想。
但我想跟乡愁中的人们说,异乡中的孤独、孤独中的思前想后不一定是坏事。我们一路奔忙至今,能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迷茫一下、脆弱一次,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或许,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机会来审视自己、了解自己。梁漱溟先生说过,人要解决三大问题。先是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再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最后要解决的是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都历经十数年寒窗,先追逐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物质条件;然后是辛苦地扮演父母、师长、同事、朋友等等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角色;当世间的风尘泥沙掠过我们后,我们逐渐看清了这个世界,甚至依稀看到自己生命的那一条线时,我们终于发现其实生命是一条离终点并不很远的单行道,于是我们开始不安、焦虑,开始打量自己了。
“想家”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或许还有另一层意思。社会在飞速发展,我们大家都随着人流走得很快,也走得很远,而当初出发时的样子和想法在今天早已模糊不清。“想家”便夹杂了一种想重新找回自己的愿望。在国内出差时会听到一些当年的海归说,真想回到原来美国大学的那种工作氛围,我已经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了。我自己也有亲身的感受,两年前从上海到北卡上班,一进电梯后我的手不知觉地想抬起来去按键关门,后来慢慢住手了,因为我发现这个习惯不好。这里的人们都是让电梯自动关门,甚至关门前还把着门看后面有没有人要进来,多停3-4秒钟既不耽误事,又有效降低电梯的运行次数。我想不通以前为什么自己无数次被前面的人关在电梯外,而生完气自己进了下一班电梯,又会跟着毫不犹豫地随手关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都那么着急,都失去了耐性。我们这个社会辛苦了很多年,财富聚集了不少,但是并未像预计的那样“小康”起来,幸福没有来,而健康又在离我们而去。也许在异国他乡的静思中我们可以反省一些过去所谓的成就,在披星戴月、风雨兼程中我们似乎并未走得很远,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原地打转或者在倒退。
但我们也不必在静思中失去自我而深陷苦痛。这个世界上不见得有那么多痛苦的事让我们泪流满面、悲从中来,关键是我们的内心对这些往事是如何反应的。认识自我最难,也就是说要解决梁老先生说的第三个问题 - 人与自己内心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看清自己是一种顿悟,与自己的内心能和睦相处只怕又是更高的一重境界。
生命其实就是让我们不断迷失、不断顿悟却又永远无法解决的一道试题,当我们无法清晰地看清自己的内心,痛苦和迷失在所难免。但这道试题的魅力在于它能给我们绵长的思考和回味。在回味中,我们能听到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告别迷失后,我们才能找到内心要前往的途径。而当我们在痛苦的跋涉中,心中有一个温暖的家让我们思念,至少还是幸福的。
像我们这样旅居海外的人,踏上去中国的旅途,我们会对自己说,回家了。可是不知为何,当我们在首都机场找到那一班去美国的航班时,你的心里也会说,回美国了,回家了。那么对于我们,也对于成千上万的海外学人,家到底在哪里呢?宗教里说家应该在天上,而我想我们的家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心中的家是不朽的,当红尘流逝,一切都时过境迁,那些曾经拥有的鲜艳都缓慢褪去,就像冬日里的黄叶在枝头消失殆尽时,我们却发现她依然站在我们儿时上学的路口在等待着,于是,她就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种永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