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jia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jia2009

博文

IF决定命运 精选

已有 31370 次阅读 2017-2-13 08:12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影响因子, 海归, 引用, 学术论文, CNS刊物

IF决定命运
贾伟


     科学网自2007年初正式上线,已走过十个年头。09年我在科学网开博,至今也已八年了。缘于这个博客平台,我结交了一批学界朋友,八年里彼此的交流和探讨,如涓涓细流般汇入各自的生活,悄然改变着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些思考和情致。
     说到人生思考,最近我身边几个年轻人经过一番思考后,准备海归了。令人感叹的是,近年来国内高等学府门槛越来越高,据说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一线城市的好单位对一个正高职位开出的条件是:一篇CNS文章或者两篇(相当于Nat Med, Cancer Cell一类)CNS子刊文章,外加2-3篇10分左右的文章。如果以副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入职,你需要工作5年,产出至少2篇10分以上的文章以后,才能申请升正高。这样的要求,换成十几二十年前,可能超出两院院士的入门标准。
     国内的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单位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学术会议,报告人中有好几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诺奖获得者,其中有一位是来自加大伯克利分校的2013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Randy Schekman。熟悉Schekman的人肯定听说过他戴上诺奖桂冠以后干的一件大事,便是在《卫报》(The Guardian)撰文大肆抨击CNS三大期刊,批评它们带头用“影响因子(IF)”来衡量学术水平,搞坏了整个学术评价系统。这次他老人家也不例外,在报告快结束时话锋一转,用超过十分钟的时间“恶毒攻击”了三大期刊以及它们所导致的IF崇拜现象。



2013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Randy Schekman


     科研做的年头一长,我们就会渐渐明白,论文的影响和学术水平其实不是一回事。好的科研往往独辟蹊径,所出的成果需要过一段时间甚至很多年以后才会慢慢被主流接受,在短期引用率上反映不出来。论文IF的计算基于短期(两年)引用,所以要追求论文的IF,意味着我们必须做热点性、跟风性的研究工作。严格的讲,崇拜高IF期刊是个国际性潮流,并非中国科技界所独有。但西方高校还是有一系列的机制来予以平衡的,譬如在人事招聘和升迁中,同行评议结果具有非常高的权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申请基金的个人介绍(Biosketch)格式就可见一斑,新版的格式不让你一味罗列文章和影响因子,而是让你在(不超过四个方向上)准确地写出你对科学所做出的贡献,每个贡献下至多列四篇支持性文章。
     今天我们不讨论杂志的IF问题,而是想说一个细思恐极的现象 - 我们中很多人的科研人生,或者严格地说是全部人生 - 包括单位收入、住房面积、婚姻、孩子学校、甚至你的交通工具以及你碗里的红烧肉,都被你发表论文的杂志“IF”所左右着。也就是说,学者们把自己一生中的大事全部交给了那几个杂志社来决定!我们一直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在现实中应该改成“论文改变命运”,或者更直接地说,你论文的IF决定了你的命运!
     其实杂志社只是杂志社,它们跟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有太大关系,当我们找工作时,它们连封推荐信都写不了!和Schekman观点不同的是,我并不认为这三大杂志社本身有啥问题,从商业办刊角度来看,它们追求高影响因子并没有错,况且它们的文章质量应该是同类中最好的。问题是我们的科研管理者志大才疏,被少数几个自认为是科学精英的言论所蛊惑,盲目崇拜高IF期刊,主动伸出双手套进对方的镣铐,这个就没办法了!
     科学网上常有这一类话题的讨论,青年学者们最为投入!大牛小牛们经常现身说法与同行分享自己如何用文章改变命运的心路历程! 在国家强大的CNS政策导向下,没有任何高校和研究单位能够幸免,看看它们的招聘广告或者了解一下各单位的CNS论文奖励政策,你就明白问题有多严重了。当然,也正是因为我们“IF决定命运”的生存法则,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探索在中国科技界还是极少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1033254.html

上一篇:你从哪里来?
下一篇:尝试用代谢组学打开中药的“黑箱”
收藏 IP: 128.171.232.*| 热度|

132 武夷山 陆泽橼 吴飞鹏 王德华 王春艳 韦玉程 宁利中 印大中 吉宗祥 强涛 岳雷 郭向云 喻海良 穆仕芳 姚晓 唐维 杨正瓴 彭真明 马妙君 陈理 王汀 丛远新 LetPub编辑 周浙昆 陈楷翰 郭维 孙学军 罗汉江 徐耀 姬扬 刘立 李东风 刘俊华 安海龙 梁洪泽 吴斌 刘建彬 牛丕业 刘明超 王鸣远 张江敏 鲍海飞 李恒德 杨锦忠 夏华向 潘碧峰 巩卫康 彭思龙 王从彦 黄旭 张志镇 汤茂林 刘捷 金义光 曾杰 褚海亮 卫军英 麻庭光 吕喆 夏循礼 王毅翔 苏光松 李岩 崔鹏碧 黄永义 张士宏 杨生茂 朱嘉宝 朱朝东 朱礼涛 马力 张波 徐锋 晏成和 韩晓阳 董铭涛 蒋永华 陈智文 彭渤 高俊杨 李伟 刘全慧 付福友 汪晓军 王海冰 郑永军 田丰 张忆文 马红孺 李天成 杨月琴 蒋敏强 范丁丁 陈建林 刘忠波 郭新磊 陈南晖 孙华 罗帆 戴德昌 龚直文 冯珞 杨逸凡 耿爱莲 sqcrft yangb919 doctor5 xiyouxiyou NaughtyGuy loyalSciencefan xlsd khzh table ericmapes icgwang xchen luxiaobing12 tianyuthu sgcst biancheng159 jimiyg qzw idealist WBook liangzx cloudyou yunmu louiexp bridgeneer wangqinling kexuegzz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