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理通情拒效应 精选

已有 83351 次阅读 2021-7-26 23:5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理智与情感是人们心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需要彼此协调,才能保证个体有效地适应现实。然而,不少时候,人们的理智与情感却是不同步的,并且,情感远远滞后于理智,造成个体在理智上已经想通有关情况,但在情感上仍然拒斥对应情况的现象。这种情形,即为理通情拒效应。

一位初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把一名男生小戈叫了起来:“你说,谁让你这样做题的?”小戈答道:“我爸。”老师听了,生气地说:“你爸?那你回家找你爸教去,别在学校听我讲了!”

从此,小戈在数学老师上课时,就不再听讲,作业更是应付了事。数学老师认识到自己前面说的话不合适,伤了小戈的心,也决定向小戈道歉。他酝酿多次,可是,面对小戈,他总是开不了口。他想写一封道歉信交给小戈,却又总是难以下笔。

在这个例子中,数学老师在理智上知道自己错了,也清楚通过道歉能够解决问题,然而,真要做出道歉的举动——无论是当面口头的还是书面文字的,他在情感上还是不能接受。没有真正的道歉行为,他和小戈之间的矛盾也就很难解决了。

通常,人们对这种情况的解读是:他还是过不了自己的心理这道关。显然,此处的心理是指情感,而非理智。也就是说,人们存在情感力量强过理力量的情况,个体明明知道怎么做是合适的,就是由于情感因素而难以这样做。

其他类似的说法至少还有,其一道理我都懂,就是情感上过不去;其二,我知道应该怎么做,就是面子上挂不住;其三,你说得都有道理,我也能够理解,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

尤其不妙的是,如果个体不懂得某些道理,那么,教他懂得这些道理,问题往往容易解决;但是,如果个体懂得某些道理,却在情感上拒斥,那就很麻烦,因为此时更难解决问题。

总之,人们在情感上接受一个说法或现实,远比在理智上明白一个说法或现实,要困难得多这种理智与情感不一致、不同步的现象对个体来说,是一种冲突、一种折磨一种考验

既然理通情拒现象是冲突、折磨和考验,那么,我们就应当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例如,一方面,我们可以培养强的理智力量,面对问题,让理智处于优势地位,不使情感误事;另一方面,形成有益的行为模式,遇到问题,自然反应就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被情感因素所困。

更现实地讲,我们可以熟记一些格言警句,例如,“冲动是魔鬼”、“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而,一方面,我们尽量少做那些冲动的行为,另一方面,在有关格言警句的引导下,采取合理行动,有效解决问题——人们对行动理由的追求是很强烈的,而格言警句是极好的行动理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7111.html

上一篇:目标飘移效应
下一篇:自我除外效应
收藏 IP: 220.173.126.*| 热度|

19 李学宽 郑永军 张晓良 李曙 陈新平 许培扬 高峡 钟定胜 黄永义 杨正瓴 徐长庆 尤明庆 曹俊兴 武夷山 徐耀 王林平 杜占池 范振英 李东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