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籍利平:曾经孤蓬万里征

已有 4124 次阅读 2022-5-10 11:03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曾 经 孤 蓬 万 里 征

                                   

                                      籍 利 平


 孤蓬.jpg

 早上,路过莲花小区。小区门口的地面上,贴了不少两米标志线。其中26条线上印了唐诗。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为军校毕业时周姓同学抄赠过的诗句。抄诗的同学系西北人,我们在西北聚会过。

 19867月中旬的首次“孤蓬万里征”,目的地是青藏高原某部驻地。由于不了解基地到连队的交通情况,连取行李带打听班车,竟然在“基地”招待所搁浅了一个星期。迟迟无法到达连队的境况,让基地干部处的赵干事非常同情:“别的不说,我可是非常同情你花钱哪!”

的确,我离校前领取的99元工资已经所剩不多。住宿吃饭是主要消耗,买书、买纸,是次要消耗。在“等车”的日子里,我写了一篇散文体小说。散文体小说主要记述毕业分配的事情。

也是一种巧合吧,招待所就在高原小城的昆仑路上。昆仑路上有电影院。

在市区中心的报刊亭里,可以买到《昆仑》杂志。我在横格纸上写好的文章,挂号寄给了《昆仑》双月刊。在大刊上发表小说处女作,自然是不敢奢望的,也就是度过了几个充实的高原之夜。

 

这次远征持续了不足一个月。因为感觉孤独,就回家探亲了。

那次远征,朦胧中的想法是到远方去,越远越好。最好是独自一人远征。后来知道,我远征的地方不是距离母校最远的,只是海拔偏高。

记得离校那天,是留校担任区队长的金同学把我送进177次列车的。列车从上海开过来,在郑州停留几分钟,就开始西行了。

读书期间的教材、作业本没有舍得丢弃,和背包一起办理了托运。

随身携带的是,到边缘艰苦地区工作的应届生奖品——一个米黄色的旅行包。旅行包的夹层有红色封面的毕业证,还有一枚纸扎的大红花。军人通行证、组织介绍信都在上衣口袋里。旅行包,我使用了好几年,直到拉链处问题了才放弃。大红花,也保留了多年。

 

 国庆节之后,探亲假结束,我再次“西征”边陲。

 这次远征,持续了近半年。19873月下旬,我奉命到京郊培训。经请示业务部门的领导,提前出发了几天,中途会老家住了几天。培训持续了一个多月。

  1987年5月,再次万里征。本来,可以和四川籍的李姓师兄结伴的,他留下来完善计算机程序,我只好再次“金戈铁马万里行”。这次,我走的是包兰县,在兰州倒了车。

1988年的独自远征,是大年初一之夜开始的。1989年,是春节之后。

1990年, 往邯郸送完老兵,探家之后,再次远征高原。

1991年,则是在炎热的八月远征。

2017年,我选择秋天出行,期望在熟悉的山谷里,重逢迁徙的鸟群。

没有看见鸟群,只看到独自俯瞰山谷的高原之鹰。

 

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词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性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博得仓促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辛弃疾.jpg


与英雄雕像合影时的忙碌心情,和28年后的“赋闲”心态,是不一样的。

尽管如此,心里仍然野有远方,即使是可望不可即。

再等千余日,或许可以再次“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337868.html

上一篇:母爱是什么?
下一篇:校对要懂姓名学?
收藏 IP: 114.64.232.*| 热度|

9 尤明庆 谢钢 张晓良 段含明 徐长庆 郑永军 张学文 史晓雷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