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转载]初识《土壤学与生活》(原书第14版)

已有 3570 次阅读 2020-3-25 08:42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书评 |文章来源:转载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此文原载于公众号《赛杰奥》。)

初识《土壤学与生活》(原书第14版)

 朱海燕 


      几个月前这本大书出版了,最早是被书名吸引,因为读过《地理学与生活》,一本经典的地理学教材。拿到《土壤学与生活》样书,真应了北师大刘宝元教授在封底写的那句话:很多读者看到该书时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也有。主译者中国农大的李保国教授主编过多种版本的土壤学教材,译者团队花了 7 年翻译此书,还补充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内容;原作者来自全美农学排名前列的康奈尔大学和马里兰大学;此书 1922 年第一版,这是近百年以来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土壤学教材,没有之一;原出版社为培生,选对译者、作者、版次、原出版社,是成就一本优秀翻译书的必要条件。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应该有的节奏。为做好疫情防控,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全面落实“停课不停学”的应对策略。高校开展线上教学与学习已有两周多时间。一名北林大大一新生正在上土壤学这门课,他发了朋友圈对课本中的一段话不明白,我再次想起这本书,尝试作为一名地学编辑又有幸作为早期的读者,从编辑的角度谈谈对这本厚度达4.7厘米、开本A4、900多面的案头参考书的读后感。推荐给在家上“土壤学”网课的初学者选择这本经典参考书。


1. 初学者读物,实验性强的科目,土壤学的图和照片都很重要


  • 本书采用黑色和蓝色双色印刷,图和文字都有了更多的区分度,也不会特别花哨和书价昂贵。


  • 图大且清晰。没有为了节省纸张而缩小图,用了原始大小的图片。为了保持清晰度,吸取以往做翻译书扫描图不清楚的教训,科学出版社专门付费购买原版书高清的图片文件,然后将图片中的英文译为中文,所以没有网纹,从而最大程度保证图片的质量。



    其中有电镜下的根与土壤图1.26,一目了然地看到直径0.3mm根和周围土壤紧密接触,细长的根毛和周围土壤缠绕在一起。


  • 土壤剖面图难得


    土壤坡面图是进行土壤分类的基础,也是最直观的土壤学实验样品。每次走到北师大地遥学院的楼梯拐角都能看到土壤剖面竖在那里,立刻想到土壤课老师带着出去挖剖面的场景。书中很多土壤剖面图,很好地表现了各类土壤的特征,谈到同一类土壤时,世界各地的读者就会脑海中浮现出相同土类对应的同一个剖面。


    在土纲3.4一节,每种土纲配有一幅剖面图,同时又配有一张世界分布图。


  • 图片有动感,做图美观、科学

  • 图6.14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显示了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水分从土壤到植物到大气再返回土壤的整个运动过程。太棒的一张图,我只想说相见恨晚。



    以前见过的要么太简单,要么很不美观。这张图用了3种箭头分别表示水分扩散,其中的粗白箭头表示蒸散,有数字表示势能,科学地说明水分从势能高的地方向势能低的地方流动。


  • 图5.6灌溉农田,曲线箭头,体现了水流的波动,非常形象。通常我们就直直地画一个箭头,哪里想到可以这样做,处处是学问。



  • 13.36,植物吸收的硫主要有3个来源,大树画的大小合适,根部比例合适,标识用数字清楚表明3种来源。



  • 图片来自世界各地


    土壤具有区域性,图4.45来自法国原状土壤空隙网络结构的三维图片,边长大约为2mm,书中边长尺寸是6.5cm,还有很多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欧洲、亚洲的图片,也体现了本书是多国学者共同合作的成果,原作者在前言中的感谢写了大半页纸,感谢提过修改意见的教授。这本书可以做到身居斗室看世界,想到野外各种土壤,自己的心也就轻松飞扬了。


  • 图文一体


    如图1.2,土壤的六大主要生态功能和作用,虫子画的很大,印象深刻,土壤生物的栖息地!下面的文字1.2节到1.7节都是对这张图的解释和说明,非常吻合,层层剥开解释,图文一体,读起来很过瘾。



2. 表格精炼,不超半页纸


  • 简练、提高对比性


    如表3.2普通栽培植物分类(白车轴草)与土壤分类(迈阿密土系)的比较。这张图只有两栏,但是对植被分类和相应土壤分类等级进行对比介绍,植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的结合跃然纸上,作者在巧妙地教会读者综合自然地理的理念,太用心的作者。



  • 科学性体现最新科研进展


    表8.9除草剂的土壤和有机质分配系数,表注说明这是引自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的一篇1996年的文献,反映了作者取材严谨,也在教给我们大学时代需要读文献学习的方法,本学期清华大学推荐书目里就有一本《文献学》。所以书后每章的文献都是值得阅读的材料,教材的文献作者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不能过多,又得有代表性,一定选了又选、想了又想的。


3. 文字平实,翻译信达雅


  • 导读


    每章开始都有一张图片和一句话,作为导引,有的是和本章内容有直接关系,有的就是一段问句。如第9章,土壤酸度,配图是一只鹿在灌木森林中望着读者(图名是酸性土壤上的生态环境),旁边导语:它们对雨水做了什么?——由MALVINA REYNOLDS 所做的民歌的词句。为了这句话我好奇地把这一章翻了两遍,哈哈,作者会施魔法,生涩的化学内容哦。睡了一觉起来我在QQ音乐上找到了这首民谣what have they done to the rain,Joan Baez的版本,好听。发了朋友圈,在美国学音乐的闺蜜女儿说这首歌是1962年为了一个阻止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运动而做的歌曲,那我就明白用在土壤酸度这一章的意思了——“土壤酸化是土壤成土过程的一个自然进程,如湿润地区丰富的降水是彻底导致土壤剧烈酸化”,第三段开头这样娓娓道来。




What Have They Done to the Rain?Joan Baez - The Absolutely Essential Collection(Disc 2)




    看到李保国老师在朋友圈说,第4章土壤结构与物理性状,导语来自一部很有名的小说,还拍成电影,获得多项奥斯卡奖,在翻译的时候看了电影《愤怒的葡萄》,做到翻译的信达雅,译者们用心哦。


  • 专栏举例贴近生活


    其中一个专栏讲到土壤可以在超市里看看菜上带的土,洋葱带的土是疏松黑色的淤泥质的土壤,表明估计产于纽约州的有机土上。于是我就想到上网课的大学生们厨房是能够和土壤打交道的地方:做小米粥洗米时发现小米中会掺杂有小小的和小米基本同色的小砂子,这是因为小米宜选择地势较高、土层深厚、质地松软的肥沃壤土或砂壤土。


    疫情发生后给武汉捐赠 1000 多吨蔬菜的寿光蔬菜基地,每年北京相当一部分蔬菜也是来自寿光。为何是蔬菜基地呢?重要原因有两个:①寿光地处黄河入海口附近,渤海莱州湾西南,其县北部系河流冲积平原,土层厚,土质优良,土壤适宜种植蔬菜;②寿光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冬季蔬菜基地。


4. 检索式工具书


    这本书既不是传统教材又不是辞书,原作者前言中说这是一本检索式图书。


  • 内容全,各章内容既独立又有机联系


    全书20 章内容,还有很多附录,涉及与土壤相关的各种问题,各章阐述一个专题,可单独阅读,又有机联系,书中写到:第 9 章讲酸度,控制酸度需要掌握好第 8 章内容土壤交替表面电荷和粒子交换的概念,但是涉及土壤盐碱性内容将在第 10 章具体介绍。


  • 扩展内容丰富


    全书用小蓝字标明扩展内容,为了扩展知识,这些扩展内容也是值得特别珍惜的,如 365页小蓝字给出了国际土壤参考信息中心有关酸性硫酸盐土壤教程网址。


  • 专有名词  


    书后附有土壤科学术语汇编,并带有名词解释,具备专业辞书查阅的功能。


    最后再次表达对译者的敬意,7 年翻译一本教材,值得敬佩。也为我的同事感到骄傲,他们坚持 7 年把这本优秀的图书做出来。我且读且珍惜,慢慢体会其中的好……





《土壤学与生活》(原书第十四版)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 1 章 土壤 —— 人类生活之本

1.1 人类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功能

1.2 植物生长的介质

1.3 水供给的调节器

1.4 原材料的再循环器

1.5 大气的调理器

1.6 土壤生物的栖息地

1.7 工程介质

1.8 土壤圈——环境的界面

1.9 土壤为一自然体

1.10 土壤剖面和它的层次

1.11 表土和心土

1.12 土壤:空气、矿物、水和生命的界面

1.13 土壤的矿物(无机)组分

1.14 土壤有机质

1.15 土壤水:不断变化的溶液

1.16 土壤空气:变化的气体混合物

1.17 供给植物营养四个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1.18 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1.19 土壤质量及其退化与恢复力

1.20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2 章 母质到土壤的形成过程

2.1 岩石和矿物的风化

2.2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2.3 母质

2.4 气候

2.5 生物区系:生物

2.6 地形

2.7 时间

2.8 土壤形成的四个基本过程

2.9 土壤剖面

2.10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3 章 土壤分类

3.1 土壤个体的概念

3.2 土壤系统分类:一种综合的分类系统

3.3 土壤系统分类的类别与命名法

3.4 土纲

3.5 Entisols :新成土(几乎没有剖面发育)

3.6 Inceptisols :始成土(几乎没有诊断特征:B 层的开始)

3.7 Andisols :火山灰土

3.8 Gelisols :冻土(永久冻土和冻融)

3.9 Histosols :有机土(非永冻地带的有机质土壤)

3.10 Aridisols :干旱土(干旱的土壤)

3.11 Vertisols :变性土(深色的、膨胀开裂的黏土)

3.12 Mollisols :软土(深色柔软的草地土壤)

3.13 Alfisol :淋溶土(具有黏化层或碱化层,适度淋洗)

3.14 Ultisols :老成土(淀积黏化层、高度淋洗)

3.15 Spodosols :灰土(高度淋洗、酸性、含砂的森林土)

3.16 Oxisols :氧化土(氧化层、高度风化)

3.17 土壤分类学中的低级分类单元

3.18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4 章 土壤结构与物理性状

4.1 土壤颜色

4.2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粒级分布)

4.3 土壤质地分类

4.4 矿质土壤的结构

4.5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及稳定性

4.6 耕作与土壤结构管理

4.7 土壤密度

4.8 矿质土壤的孔隙空间

4.9 与工程应用相关的土壤性状

4.10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5 章 土壤水特征及其行为

5.1 水的结构及其相关特性

5.2 毛管原理及土壤水

5.3 土壤水能量概念

5.4 土壤含水量与水势

5.5 液态水在土壤中流动

5.6 入渗和渗透

5.7 水蒸气在土壤中的运动

5.8 土壤湿度的定性描述

5.9 影响作物有效水分的因素

5.10 作物吸水机理

5.11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6 章 土壤和水文循环

6.1 全球水文循环

6.2 降水和灌溉水的去向

6.3 土壤 - 植物 - 大气连续体( SPAC )

6.4 蒸散的控制

6.5 土壤中的液态水损失

6.6 渗漏和地下水

6.7 促进土壤排水

6.8 化粪池排水场

6.9 灌溉原理和实践

6.10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7 章 土壤通气性与温度

7.1 土壤通气性——过程

7.2 土壤通气性特征的表示方法

7.3 氧化还原电位

7.4 影响土壤通气性和 Eh 的因素

7.5 土壤通气性的生态效应

7.6 土壤和植物管理中的通风措施

7.7 湿地及其通气不良土壤

7.8 土壤温度影响的过程

7.9 太阳能量的吸收与损失

7.10 土壤的热性质

7.11 土壤温度控制

7.12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8 章 胶体组分:土壤化学和物理活动的根本

8.1 土壤胶体的基本性质和种类

8.2 层状硅酸盐黏土结构的构造特征

8.3 硅酸盐黏土的矿物组成

8.4 非硅酸盐胶体的结构性质

8.5 土壤胶体的起源和地理分布

8.6 土壤胶体的电荷来源

8.7 阴阳离子吸附

8.8 阳离子交换反应

8.9 阳离子交换量

8.10 土壤中的交换性阳离子

8.11 阴离子交换

8.12 地下水污染物和农药的吸附

8.13 生物大分子与黏土矿物、腐殖质的结合

8.14 膨胀性黏土物理负面效应

8.15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9 章 土壤酸度

9.1 土壤酸化过程

9.2 铝在土壤酸化中的作用

9.3 土壤酸度

9.4 土壤 pH 的缓冲性能

9.5 土壤 pH 的测定方法

9.6 土壤酸化的人为影响因素

9.7 土壤 pH 的生物效应

9.8 施用石灰提高土壤 pH

9.9 其他改良土壤酸度的方法

9.10 降低土壤 pH

9.11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10 章 干旱区土壤:碱度、盐度和钠化度

10.1 干旱区土壤的特征和问题

10.2 碱度的原因:土壤 pH 高

10.3 盐渍化土壤的发育

10.4 盐度和钠化度的测定

10.5 盐渍化土壤的分类

10.6 钠质化学条件导致的土壤物理退化

10.7 盐渍化土壤上植物的生长

10.8 灌溉水质问题

10.9 盐质土的改良

10.10 盐化 - 钠质土和钠质土的改良

10.11 改良后土壤的管理

10.12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11 章 土壤生物与生态   

11.1 土壤生物多样性

11.2 土壤生物在行动

11.3 生物的丰富度、生物量和活性

11.4 蚯蚓

11.5 蚂蚁和白蚁

11.6 土壤微动物

11.7 植物根

11.8 土壤藻类

11.9 土壤真菌

11.10 土壤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

11.11 影响土壤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11.12 土壤生物对植物群落的有益影响

11.13 土壤生物及其对高等植物的侵害

11.14 土壤生物间的生态作用

11.15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12 章 土壤有机质

12.1 全球碳循环

12.2 土壤中的分解过程

12.3 控制分解和矿化速率的因素

12.4 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的发生和性质

12.5 有机质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的影响

12.6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

12.7 土壤 - 植物 - 大气系统中的碳平衡

12.8 影响土壤有机质水平的主要因素和田间措施

12.9 温室效应:土壤和气候变化

12.10 堆肥和堆肥过程

12.11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13 章 土壤中氮和硫的高效利用

13.1 氮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13.2 氮的分布与氮循环

13.3 氮素的同化与矿化

13.4 可溶性有机氮( SON )

13.5 黏土矿物对铵的固定

13.6 氨的挥发

13.7 硝化作用

13.8 硝酸盐的淋失问题

13.9 反硝化作用导致氮的气态损失

13.10 生物固氮

13.11 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13.12 非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

13.13 非共生固氮

13.14 大气氮沉降

13.15 土壤氮素管理实践

13.16 硫元素的重要性

13.17 硫在自然中的来源

13.18 硫的循环

13.19 硫化合物在土壤中的行为

13.20 硫的氧化与还原

13.21 硫的保持与交换

13.22 硫与土壤肥力保持

13.23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14 章 土壤中的磷和钾

14.1 磷在植物营养和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14.2 磷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14.3 磷循环

14.4 土壤中的有机磷

14.5 土壤中的无机磷

14.6 酸性土壤中无机磷的溶解性

14.7 高 pH 条件下无机磷的有效性

14.8 土壤对磷的固定能力

14.9 土壤中磷的调控措施

14.10 钾:性质和生态作用

14.11 钾与动植物营养

14.12 钾循环

14.13 土壤肥力中的钾问题

14.14 土壤中钾的形态和有效性

14.15 土壤中钾固定的影响因素

14.16 钾的田间管理

14.17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15 章 钙、镁和微量元素

15.1 钙是必需营养元素

15.2 植物营养元素镁

15.3 缺素与致毒

15.4 植物中微量营养元素的作用

15.5 微量营养元素的形态

15.6 导致微量元素缺失 / 毒性的一般条件

15.7 影响微量元素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

15.8 有机化合物作为螯合物

15.9 微量元素阴离子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5.10 养分平衡需要

15.11 土壤管理和微量元素需要

15.12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16 章 养分管理技术

16.1 养分管理的目标

16.2 环境质量

16.3 养分资源和循环

16.4 流经养殖业的循环养分

16.5 工业和城市副产品

16.6 有机养分资源的利用实践

16.7 无机的商品肥料

16.8 施肥方法

16.9 施肥时期

16.10 诊断方式和方法

16.11 土壤测试

16.12 磷管理的区域分级

16.13 与肥料施用有关的其他问题

16.14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17 章 土壤侵蚀及其防治

17.1 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的重要性

17.2 加速侵蚀对当地及周边的影响

17.3 水力侵蚀机理

17.4 水力侵蚀强度预测模型

17.5 细沟间和细沟侵蚀的影响因素

17.6 保护性耕作

17.7 植物篱

17.8 沟蚀和崩落的防治

17.9 牧场和林地加速侵蚀的防治

17.10 施工场地的侵蚀和泥沙防治

17.11 风力侵蚀: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17.12 风力侵蚀的预测与防治

17.13 土地保育的土地地力分类指南

17.14 土壤保育的进展

17.15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18 章 土壤及其化学污染

18.1 有毒有机化学物质

18.2 有机污染物的类型

18.3 有机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行为

18.4 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18.5 有机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修复

18.6 毒性无机物污染

18.7 污泥中化学物质的潜在危害

18.8 土壤中无机污染物的反应

18.9 无机化学污染物防治和消除

18.10 垃圾填埋区

18.11 土壤中的放射性元素

18.12 来自土壤的氡气

18.13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19 章 土壤地理信息

19.1 田间土壤空间变异性

19.2 土壤制图技术与工具

19.3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

19.4 土壤调查中的遥感工具

19.5 航空照片

19.6 卫星影像

19.7 实施土壤调查

19.8 土壤调查的应用

19.9 地理信息系统

19.10 GIS 、 GPS 以及定位农业

19.11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 20 章 人类活动与全球土壤质量

20.1 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的概念

20.2 土壤的抗性和恢复力

20.3 土壤和全球生态系统服务

20.4 维持人口数量

20.5 集约型农业——绿色革命

20.6 集约化农业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20.7 急剧增加的人地比率的影响

20.8 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0.9 有机农业系统

20.10 资源匮乏农民的可持续农业

20.11 改善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土壤质量

20.12 结论

思考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世界参比基础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

附录 B 国际单位制,各单位转换系数,元素周期表和植物名录

土壤科学术语汇编  

译后记

图版



-----------------------------------------------------------------------------------

《土壤学与生活》(原书第十四版)

(美)尼尔· 布雷迪(NyleC. Brady )

(美)雷· 韦尔(RayR. Weil)著;

李保国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2

ISBN 978-7-03-060490-3

责任编辑:文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225167.html

上一篇:[转载]四种导航卫星的轨道参数
下一篇:南北极圈的HEO卫星导航系统
收藏 IP: 124.207.2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