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高邑

已有 4334 次阅读 2019-4-10 20:46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高邑, 故乡, 文化

                      高        邑

                         撰文:籍利平

    故乡高邑地处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北距省会石家庄50公里,南距邢台60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和京广铁路,南北纵贯高邑全境。

  1990年代初期,国道107线的扩建,我有些印象。火车站面的广场和凤凰台有凤凰雕像和彭冲副委员长的题字:凤凰城,就是那个时候修建的。凤凰台曾经被我写入时代背景为1960年代的小说柳爱武》,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好在,较真的读者不多。我的速朽小说读者本来就不多,倒也没有引起抗议。高邑县南边是临城县,我的“临高”可谓由此而来。除了上高中那三年,“临高”是我早年的主要活动地点。

    京广高速铁路在境内设置高邑西站,高邑的交通优势更为明显。它为高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下坚实基础。我曾经怀着朝圣的心情,从高邑(旧)火车站步行到了出生地。期间,麦田正在浇灌,无法靠近,我只好在几步之外去父母的墓地瞻仰看了看。民间习惯清明节不串门,我仅短暂停留就步行到了高铁高邑西站,一路上从麦田里机井灌了两大可乐瓶(2公升装)的水,本来打算回北京的。天气热,都喝光啦。粗略算起来,那天我步行了至少16公里以上。从村南河堤下面松软的田地里搬运的土块,坐着高铁进京成了我卧室里的绿色植物的沃土。

    高邑集市,至少辐射方圆20里。早年,还是大集体时代,据说是防止农民天天赶集,高邑、鸭鸽营、元氏、柏乡等地的集市,都统一为逢农历一和六;1980年代才改回各自的传统。高邑是三、八集市;鸭鸽营是逢五和十。赵县、元氏和柏乡集我就不知道是哪一天了,比较远。所谓远,就是超过了12里。步行,是我喜欢的赶集方式;有时,也骑自行车。我至今还记得,在部队服役的前三年,每次寒假我都会和本家哥哥一起,步行去高邑赶集,买些鞭炮、红表(对联用纸)之类的年货。

高邑四通八达。赶高邑集的,并不都是高邑人。在火车上,我听见有旅客聊天时说:高邑真富啊!那天,我路过高邑,赶上集日——好家伙!满街都是半劈儿的猪肉。你说是不是富得流油?!我听了禁不住偷着乐起来那些肉啊,没准是临城的,也没准来自柏乡,说不准是元氏的。反正都算到高邑头上啦。税务局的可高兴啦,税款直线上升,没说的。

    故乡高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山河虽无要冲,原陆堪为绣壤”。得天独厚的气候水肥条件使高邑成为河北省重要的粮食、油料、林果集中产地,还拥有陶瓷黏土、紫砂陶土、建筑用砂、铸造用砂等矿产资源,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再加上丰富的物产,高邑虽为人口小县却也书写出了华美的大文章。

    高邑出苹果。我的出生地以东3里曾经有一片苹果园。这里是两条河流(河与午河)的交会处。两河交会处的三角洲地带是宝地。两条河流经过此地,滋养得土地肥沃;水带来的沙子,沉淀下来,我看就是为苹果园预备的风水宝地。这块宝地上,不仅长出了好苹果。还长出了比苹果汁液还要甜蜜的、令人砰然心动的可人儿来。1970年代,有来自南方的城市青年下乡,就是因为甜蜜的苹果和可人的姑娘,决定留下来、不返啦。他们爱情的结晶,自然是甜蜜的事业结下了甜蜜的果实。

    早年,我在乡下居住时,多次往鸭鸽营火车站运拉过沙子,往返十六华里。小腿肚子受益,非常发达。沙子或者来自河边,或者来自村边。可以推测,村河曾经多次改道,不然麦田下面怎么会有那么多细沙子呢!沙子埋藏那么深,一定是多年冲积的结果。关于拉沙子的一些情节,我在小说《柳爱武》里曾经描述过。柳爱武拉沙子出的洋相,其实是我早年在太行山脚下的经历。我把它揉进了小说里。沙子,是社员们(当时还有人民公社)的财源之一。

 文献说:早在新石器时代高邑境内就有人类居住生活,春秋初属鲜虞国,称郎,晋灭鲜虞后,属晋国,秦时属巨鹿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即位于郎南之千秋亭五成陌,也就是鄗县,其后改鄗为高邑县。至今这一地名延用了1989年(到2025年,也就是我的花甲之年,高邑将迎来它改名2000年的日子,我期待着。)。

郎这里的居民,见多识广。这里是交通要道。有地名为证据。午河边上的西驿头、东驿头,都和古代的驿站有关。高邑县地名志记载,这两个村子的附近,原先有驿站。比照现在的硬条件,这么也是五星级的宾馆吧。可惜,籍氏的开拓者奉诏(1404年)移居此处时,驿站已经荒芜。我的祖先,为了纪念这个驿站,在村子的名字里保留了驿字。

我还记得,早年在高邑中学读书时,每次周六步行回家,都会路过两个驿头之间的高台。这个高台的来历,我怀疑和驿站有关?是不是烽火台的遗迹呢?我觉得有可。在组诗《驿问》里,我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可惜,高台终究还是和驿站一样消失了,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不过,关于高台,还是留下了传说故事的。我的一个叔伯爷爷会夜观天象,堪称乡村预言家1979年预言:二十年后,万国朝中。1990年亚运会,可谓应验了。。他会讲故事、会写格律诗。他,经常在夜间高台上观察星辰的。我听到过这个爷爷讲孙猴求雨故事、吟诵与故事内容匹配的的格律诗可惜他的诗没有流传,诗稿成了老人家的()罐装殉葬品

 

高邑,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刘秀与王莽(正史上是王郎,民间传说是王莽)的战斗)故事。故事的大致模式是刘秀被追杀多次,很狼狈,终究还是遇难祥,化险为夷。临县也有不少地名——比如临城的白鸽井,比如宁晋的换马店,比如柏乡的汉牡丹园。尤其是东汉开国前后汉文化,沉淀在了高邑文化里,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园、大夫庄、前哨营、后哨营、西良庄、王良庄、石良庄、东良庄、谷兴庄、榆林等村名都与刘秀有关。


 刘秀的落难故事,应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心人对“王莽赶刘秀”的民间故事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了数万字的硕士论文。河北、河南、湖北的地方戏,都演绎过“王莽赶刘秀”的传说。

 故乡高邑,三国魏时属常山郡,隋属赵郡,唐属赵州,高邑与周边的赵县、元氏、栾城、赞皇共同构谱写了赵郡、赵州历史文化的灿烂乐章。高邑,在历史上多次和临县(元氏和赞皇)分分合合,要想把他们从文化上彻底区别开,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故乡高邑的风物绵长、人文荟萃,赵南星作为明代著名政治家、散曲大家,曾官至吏部尚书,因上书陈说天下四害而触怒时忌,被宦官魏忠贤嫉恨排挤;“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耿直、豪情血性的南星成为明末政治改革的先锋人物,也成为东林党的重要领导人物,他的政治改革思想和实践,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

 南星先生,可以说是“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鼻祖——他在阉党把持朝政时,辞官乡居,威信越来越高。他不但有思想,还有行动。曾经弹劾阉党,虽然没有清除当时的朝中毒瘤,也为后人做了不畏恶奴和强权的样板。我愿意这样描写他:“凯歌未奏、身先去。代州。古稀人,揾英雄泪。”尽力了,未挽狂澜,也是豪杰。英雄未必都成功,成仁的也很可敬。

 

  赵郡李氏一门世代荣显,文风颇盛,名相满门,李同轨、李义深、李游道等李氏精英都为古老的高邑增添了浓重色彩明朝的李标为官清正,敢于直言谏君,他提出的“要以和平为国家培元气”的主张更是彰显过人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当代高邑作家,仰慕先贤,有李氏传记问世;作家单纪兰、陈金锁历尽3年时间搜寻、勘校、研究、注释的《赵南星诗词曲校注》,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高邑网,曾经介绍过这部书。

故乡高邑,历史文化方面的传承也绵延不断,西驿头的花杠、南岩的乱弹、东驿头和庄头的剪纸;打腰鼓;跑扇鼓;民间工艺特产——猫头靴,既有汉代古朴遗风又兼具冀南农民画的意象。

 高邑作为传统的农业县,有麦仓、棉库之雅号。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特色种植养殖都走在石家庄诸县市的前列,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高邑花卉,成了品牌。高邑人,遍布祖国四方。高邑的常住人口,不足二十万,却以各种方式向外县、外市、外省,甚至外国输送了大量人才。一次,我在国内参加学术会议,遇见上海来的一个同行。聊天时,我告诉他毕业的高中后,他高兴地说,我和你校友是大学同学。不过,人家现在定居国外啦。

近些年,高邑的工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随着石家庄城市工业项目的外迁和红旗大街南延工程的实施,高邑的工业立县政策得到强力推动,作为石家庄南部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凤凰山工业区、城东工业区和锌业园区都将助力高邑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纺织、化工以及建筑陶瓷构成高邑颇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也必将成为省会南部经济崛起的新动力。

 高邑的陶瓷,吸引来了南方客户。他们走下高铁,直奔陶瓷厂。雄安新区的影响,辐射到了高邑。占地上千亩的鞋业小镇,已经开工建设。

 

“哎嗨呀,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这首好听的情歌,其实可以做这样的解读——郎——这块宝地。过去是宝地,2000年前是,2000年后也是。

那么,请来郎——这个地方看看吧。

 注:泲读作[jǐ]。诗经国风·邶风·泉水》中有“出宿于泲,饮饯于祢。”的句子


 2014-12-31初稿,2019-04-10修改济水。

链接:

国风·邶风·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172543.html

上一篇:籍姓作者的一篇高被引(453次)论文
下一篇:[转载]陈浩元:坚决纠正中国人名汉语拼音书写“西化”的错误
收藏 IP: 111.132.185.*| 热度|

2 尤明庆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