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历代小人物的成功之路:大刊物影响和小刊物版权

已有 3026 次阅读 2015-10-29 05:4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版权, 评价体系, 成功之路, 大小刊物

 历代小人物的成功之路:大刊物影响和小刊物版权

               ——从屠呦呦获诺奖看科研评价体系

                             杨学祥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屠呦呦,引起社会对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广泛讨论。屠呦呦获奖折射出我国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的哪些不足?我们该如何建立起适合中国现状的科研评价体系?青年学者应如何定位自己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机研究员李国杰认为,屠呦呦评不上院士是因为有一种群体性的认识偏差。因为我们比较喜欢所谓的重大成果,一个大的工程,搞了多年以后,很难分清谁做出最原始的贡献,也很少有人去注意这一点。在院士评选过程中,人际关系和个性也会有影响。

“第一,就是以科研成果的影响来论英雄,而不要考虑其他的东西;第二,屠呦呦的成果是最典型的问题导向的结果。”李国杰强调了这两点。尤其是第二点,李国杰解释,以问题为导向,治愈当时的难症疟疾,这有点像二战时期雷达的发明——当时德国人轰炸英国,英国要提前发现临近的飞机,因此,英国的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合作发明了雷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高文教授认为要反思现行科技评价体系。他认为,很多事物发展分3个阶段,“一个成果,最初肯定有构思者或者发现者,中间阶段是展开问题并把它变得可以应用,最后由一个强大的团队来实现”。

“我们一直都在说重视原创性,可是我们现在重视的不是原创性,而是团队。”高文说。他认为,现行评价体系的问题是太重视团队了。诺奖历来重视原创,高文建议,以后评奖要从奖励项目逐渐向奖励人过渡,评价体系出现的问题就会慢慢扭转。

高文的另外一个职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他在今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大家对SCI不要过分重视,但对发表论文一定要重视。你有一个想法,一个成果,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发表出来,你可以用任何语言,可以在任何水平的杂志上发出来,没发出来空口无凭。这就是我们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追求高影响因子,也不是追求有多少人引用,而是把最原始的想法记录下来。

他提到,有一位日本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从来没出过国,也从来没有用英文发表过文章。他提出来的原理得到重视后,国际机构开始追溯,最后发现这篇使他获奖的文章是在日本的一本杂志上发表的。

“现在的年轻人要搞清楚科研的动机——最重要的是做原创性的工作,不要追潮流或者表面光鲜的工作。”高文说。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0/329523.shtm

刊物的作用将就是确认版权和传播媒介。名刊影响力大,传播面广,权威性高,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评价体系的认证,被广大作者和读者所推崇。但是,在版权问题上,大刊物和小刊物都是平等的,没有先后和强弱之分。一旦科研成果得到实践检验,发表时间就是决定因素。历来的版权之争莫不如此。

我在20051029上海热线绿色论坛上指出,按图索骥的国际化:科学的奴仆变成了主人。

曾经用来对科技期刊排行的简单方法---影响因子变成了人才招聘,评定教授和科研资助的标准,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普林斯顿大学物理教授罗伯特•奥斯丁(Robert H. Austin)说“影响因子可能是因为数字的滥用而造成的灾难。”批评家说影响因子热的持续扩张已经威胁到扭曲科学研究的方向。

科学的第一原则是公平,如果文章由于自己的出身不同(刊物本身影响力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这不仅说明当前科学评论界的低下水平,而且会导致文章作者为在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而不得不阉割文章的创新灵魂。

事实上,许多创新的惊世之作,不仅没有在著名刊物上发表,而且长期遭到当时名人的压制与批判。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哥白尼的日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学说等等,莫不如此。

孟德尔是奥地利科学家,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18561863年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试验,总结出两条遗传规律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一科学成果孟德尔曾在布隆自然科学协会18652838的两次会议上报告过,并于1866年以《植物杂交的试验》为题发表在该会会刊的第4卷上,但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孟德尔的思维和实验太超前了。尽管与会者绝大多数是布隆自然科学协会的会员,其中既有化学家、地质学家和物理学家,也有生物学专业的植物学家、藻类学家。对于孟德尔的发现,当时的名人权威不能理解,一直被埋没了35年之久。直到孟德尔逝世16年后,豌豆实验论文正式出版后34年,他从事豌豆试验后43年,他的预言才变成现实。

1900年,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切尔马克分别通过各自的研究得出与孟德尔相似的结论后,才在文献中找到孟德尔的早已被人遗忘的论文,孟德尔的发现才被世人承认,称为孟德尔定律。如果仅仅看文章的出身,而不看文章的内容,孟德尔定律就不复存在。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10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魏格纳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并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191216,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直到20世纪80年代,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尼古拉.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他在1533年完成了《天体运行论》这部巨著的初稿。15426月,《天体运行论》和排印工作开始进行,负责这本书出版事宜的奥西安德尔却按自己的意愿写了一篇没有署名的序言,说明书中的学说只是为了计算星历表之便而采用的假设,不一定和实际情况相符。这也是在《天体运行论》出版后几十年时期内很少人重视哥白尼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哥白尼的学说触犯了基督教的教义,遭到了教会的反对。他的著作更是被列为禁书。布鲁诺因宣传日心说而被教会处以火刑,伽利略因赞成日心说而被教会监禁,但真理是封锁不住的。1882年,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这一光辉学说经过三个世纪的艰苦斗争,终于获得成功并为社会所承认。

由此可见,一种创新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观点而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而被盲目的崇拜。把流行趋势当作科学评价的标准,用刊物的影响力来评价文章的水平,这本身就是对科学的亵渎与歪曲。

孟德尔定律被埋没了35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被压制了60多年,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封锁了三个世纪,原因就在于当时科学界的低水准,就在于“按图索骥”的假伯乐:人们期望的理想模式与真理相差十万八千里。

世无伯乐遂使驽马成名。用简单的影响因子来评价文章的科学价值,这是外行评价内行的一种懒人的办法。中国的典故“按图索骥”是对这种办法最形象的批评。在跟风趋利的科学界,按图索骥已经国际化。科学的创新精神被淹没在滚滚黄金的趋利浪潮之中。美国生理学会执行主编马丁•弗兰克说的好,“我们都成了影响因子的奴隶。”

刊物本来是科学论文的载体,它是为科学的传播服务的。现在,科学的奴仆变身为主人,人们不是追求科学论文中的科学精神,而是祈求著名科学刊物的权威和灵光。即使是一篇平庸的文章,一旦被著名刊物录用,立刻就身价百倍,奖金和项目就会滚滚而来。著名刊物成为文章价值的评价尺度,按照这种尺度,哥白尼的日心说、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就会永远被人遗忘,它们在长达数十年的岁月中默默无闻,而著名刊物仍在高谈阔论科学精神。

科学创新首先从少数先知先觉者中开始,不可能立刻就得到多数人的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适于科学,甚至会扼杀科学。祈求用一种简单的计算模式来来挖掘科学的创新精神,无异于“按图索骥”。

英雄识英雄,伯乐识千里马。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科学界有一种慧眼识英雄的机制,有一种自由争论的公平环境:小人物可以挑战大人物,小刊物可以挑战大刊物。如果文章也讲出身,如果大刊物可以封杀一切,科学的公平何在?

屠呦呦是“三无”人员——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出国经历,不是院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屠呦呦,引起社会对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广泛讨论。屠呦呦获奖折射出我国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的哪些不足?我们该如何建立起适合中国现状的科研评价体系?青年学者应如何定位自己的研究?

不跟风流行观点,不惧怕权威压制,在小刊物上确定版权,在大刊物上提出挑战,这就是历代小人物的成功之路。

如果小人物的创新从大刊物上与权威争夺版权开始,你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成功率几乎为零,大多数结果是明珠投暗,为他人作嫁衣裳。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莫纳斯特。吞噬科学的数字。上传时间:2005-10-3111:41:52 文章来源:世纪中国。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6679

2  杨学祥。按图索骥的“假伯乐”与屈死的千里马(修订稿)。上传日期:2005-9-22上海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611.htm

3  滕吉文。向科技强国迈进中的地球物理学基础研究和创新理念。见:张中杰,高锐,吕庆田,等主编。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庆贺滕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50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5

4  杨学祥。按图索骥的国际化:科学的奴仆变成了主人。 2005-10-29上海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6808.htm

5  杨学祥。走出科学的误区:科学不需要宗教裁判所。2005-12-29上海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57189.htm

6  杨学祥。问责国际名刊:科技期刊由科学的奴仆变成了主人——科技管理霸权在吞食科学家的创新灵魂。2010-11-11 03:43 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82534.html

 

相关报道

    中青报:从屠呦呦获诺奖看我国科研评价体系

作者:李新玲来源:中国青年报发布时间:2015/10/28 8:57:24

    从屠呦呦获诺奖看我国现行科研评价体系

 

    评奖要从奖励项目向奖励人过渡

 

    屠呦呦是“三无”人员——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出国经历,不是院士。她是1955年的大学毕业生,学的又是中医,你说有哪些访问学者出国去学中医?谈及屠呦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机研究员李国杰的几句话引起了大家的笑声。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屠呦呦,引起社会对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广泛讨论。屠呦呦获奖折射出我国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的哪些不足?我们该如何建立起适合中国现状的科研评价体系?青年学者应如何定位自己的研究?日前,在合肥举办的2015中国计算机大会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举行了“从屠呦呦获诺奖看我国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特别论坛,邀请两院院士和多位国内外产学研人士共同探讨这些话题。

 

    以科研成果的影响来论英雄

 

    李国杰认为,屠呦呦评不上院士是因为有一种群体性的认识偏差。因为我们比较喜欢所谓的重大成果,一个大的工程,搞了多年以后,很难分清谁做出最原始的贡献,也很少有人去注意这一点。在院士评选过程中,人际关系和个性也会有影响。

    “第一,就是以科研成果的影响来论英雄,而不要考虑其他的东西;第二,屠呦呦的成果是最典型的问题导向的结果。”李国杰强调了这两点。尤其是第二点,李国杰解释,以问题为导向,治愈当时的难症疟疾,这有点像二战时期雷达的发明——当时德国人轰炸英国,英国要提前发现临近的飞机,因此,英国的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合作发明了雷达。

    涉及到计算机领域,李国杰提及:“我们搞计算机的研究什么?把计算机性能提高1000倍,把通讯带宽提高1000倍,这与问题导向的研究真不是一回事。这些是目标,是理想,而不是明确的问题。我觉得屠呦呦获奖给我们一个启发,一定要把科研的价值取决于问题的紧迫性。不要以为问题导向一定就会降低学术水平。”

    “问题导向是一种方向,问题有大有小。我们搞工程的人需要新的发明,问题一定是从需求来。”李国杰表示。

 

    搞科研最重要的是做原创性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高文教授认为要反思现行科技评价体系。他认为,很多事物发展分3个阶段,“一个成果,最初肯定有构思者或者发现者,中间阶段是展开问题并把它变得可以应用,最后由一个强大的团队来实现”。

    “我们一直都在说重视原创性,可是我们现在重视的不是原创性,而是团队。”高文说。他认为,现行评价体系的问题是太重视团队了。诺奖历来重视原创,高文建议,以后评奖要从奖励项目逐渐向奖励人过渡,评价体系出现的问题就会慢慢扭转。他也承认,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高文的另外一个职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他在今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大家对SCI不要过分重视,但对发表论文一定要重视。你有一个想法,一个成果,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发表出来,你可以用任何语言,可以在任何水平的杂志上发出来,没发出来空口无凭。这就是我们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追求高影响因子,也不是追求有多少人引用,而是把最原始的想法记录下来。”

    他提到,有一位日本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从来没出过国,也从来没有用英文发表过文章。他提出来的原理得到重视后,国际机构开始追溯,最后发现这篇使他获奖的文章是在日本的一本杂志上发表的。

   “现在的年轻人要搞清楚科研的动机——最重要的是做原创性的工作,不要追潮流或者表面光鲜的工作。”高文说。

 

   价值比成功更重要

 

   “价值本身是给别人的,成功是给自己的。”2010CCF海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张晓东通过数据,分析了重大原创新成果的产生过程。他直言科学研究中“价值”比“成功”更重要。因为价值本身是利他的,成功是利己的。

   他认为,在一个评价体制优良的社会里,有价值贡献的科学家一定是成功的,两者并不矛盾,但有些工作的价值和贡献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认可。他认为,要改变目前科研体系中的过度标签化。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标签,很多标签成为获得学术资源的台阶。在这样的体系中,一个学者要花费大量时间获取这些标签,势必会影响真正问题的解决。

  CCF常务理事、山东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陈宝权结合自己学校开展的学术评估改革,指出科研评价体系的终极评价指标应该是影响力,评价的方法是同行评价,看重的是标志性的成果及其产生了巨大的价值。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0/329523.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1792.html

上一篇:美国加州小城圣拉蒙小地震408次:关注旱震理论
下一篇:毫无根据的指责:预测厄尔尼诺失误 气象局误判使灭火行动受挫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17 罗德海 朱晓刚 钟炳 杨文祥 蔡小宁 侯成亚 马志超 张文军 杨正瓴 许培扬 姬扬 鲍海飞 shanpo luwe lunlin loyalSciencefan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