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美灾难预测正在成为现实:美国疫情接踵而来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2013年12月23日指出,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各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支持这一观点。究竟是谁面临消失风险?美国还是日本?就构造条件而言,日本的风险大于美国。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4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1169.html
美国疫情接踵 而来:
1918-1919年流感首发在美国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简单分为三波,第一波发生于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第二波发生于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第三波发生于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
第一波有记录的流感发生于1918年3月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Camp Funston, Kansas),但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然而在当时的说法则指出,这波流感是源于中国南部,由1917年中国支援欧战的劳工所传播,但并无相关证据。4月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也传出流感,3月中国、5月西班牙、6月英国,也相继发生病情,但都不严重。
1918年8月刚离开西非国家狮子山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另一说第二波的源头是当时苏联的阿什哈巴德(1918年8月初波斯的麦什德(Meshed)便发生了高死亡率的流感,据说是由阿什哈巴德所传出,但因俄国内战而无法确认)。8月27日,流感传入美国,并在波士顿的码头工人间传播,而法国的布莱斯特(Brest)也在几乎同一时间爆发了流感;9月开始在欧洲和美国普遍传播,并在数星期内传到世界各地。第二波流感和过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岁的青壮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别高,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以肺炎最多。许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运动场所等都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同年10月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20万美国人在这个月死去,1918年美国的平均寿命因此比平常减少了12年。
第三波流感在大约1919年冬季开始在许多地方出现,至1920年春季起便逐渐神秘地消失。在澳大利亚,流感延续到了1919年8月 (南半球的冬季);至于在夏威夷,则是延续到了1920年3月。此流感漫延全球,从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萨摩亚岛,无一幸免;许多爱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绝,在萨摩亚死亡率更高达25%。亚马逊河口的马拉若岛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没有感染报告的人类聚集地。
其实西班牙流感本来也许不会传播这么快,但是战争中,军队大规模的调动为流感的传播火上浇油。
这次流感是1918年2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洲,很快传播至底特律等3个城市→3月美国远征军乘坐船带至欧洲前线→4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5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印度孟买和各尔各答→6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亚洲达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1919年1月达澳大利亚。即不到一年时间席卷全球。
1918年8月刚离开西非国家狮子山(塞拉利昂,北纬8.3度)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1918 年到 1920 年,一种名为“西班牙流感”的流行病横扫美洲、欧洲、亚洲,甚至爱斯基摩人聚集区,夺去了全世界 5000 万到 1 亿人的生命,达到当时世界人口的 5 %,被它击倒的人数远超战争伤亡人数,成为1918年以来7次流感大流行中最严重的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流感肆虐的帮凶。
病毒大流行有规律可循
在2006年,我们根据1890-2004年的综合数据,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2000-2035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2009、2019、2030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2012、2023、2034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253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7195.html
2009年甲型流感
2009年美国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美国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世卫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升至6级,这是世卫生组织40年来第一次把传染病警戒级别升至最高。马意骏在文中表示,这场流感最终确诊感染病例达6000万,并在世卫当年导致至少18449人死亡。然而,该文提到,实际情况远比这更糟糕,根据2012年报告最终统计,死亡病例接近30万。
https://www.sohu.com/a/371455667_120526932
2019年流感
数据的统计时间段是2019-2020年流感季于2019年9月29日开始,并将于2020年9月26日结束。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CDC估计出来,截止目前(2020-6-21),至少有1300万人感染,12万住院治疗和6600人死于流感。
美国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爆发流感,与往年相比这季的流感达不到让惊爆的程度。
(美国2010-2019流感死亡数、感染数及住院数统计)
黄色代表死亡数,紫色代表住院数,灰色代表感染数。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3849433
2020年新冠肺炎
截至7月2日16时00分
地区 新增确诊 确诊 治愈 死亡
美国 51097 2779953 1164680 130798
巴西 46712 1448753 817642 60632
俄罗斯 - 653479 422235 9521
印度 19160 604641 359860 17834
英国 829 314992 1372 43991
西班牙 388 296739 196958 28363
秘鲁 3264 288477 178245 9860
智利 2650 282043 245443 5753
意大利 182 240760 190717 34788
墨西哥 5681 231770 178526 28510
伊朗 - 230211 191487 10958
巴基斯坦 4339 217809 104694 4473
法国 918 202981 76674 29864
土耳其 1192 201098 175422 5150
德国 115 195893 179100 8995
沙特阿拉伯 - 194225 13 2760 1698
南非 8124 159333 76025 2749
孟加拉国 - 149258 62108 1888
加拿大 182 106288 69397 8678
哥伦比亚 2821 98090 42143 3488
卡塔尔 - 97003 83965 115
埃及 1503 69814 18881 3034
瑞典 - 69692 4971 5370
阿根廷 2667 67197 23040 1351
白俄罗斯 - 62424 47553 398
比利时 - 61509 17021 9754
厄瓜多尔 1825 58257 27887 4576
注:红色为南半球数据,新增病例迅速上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40363.html
根据太阳黑子11年周期,2013、2024、2035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2020、2031、2041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根据流感暴发的六大气候特征,以下组合爆发流感的可能性较大:
2010-2013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峰值)、2013-2015年(拉尼娜、峰值、厄尔尼诺)、2015-2018年(峰值、拉尼娜、厄尔尼诺)、2028-2031年(拉尼娜、厄尔尼诺、谷值)、2031-2033年(拉尼娜、谷值、厄尔尼诺)、2031-2035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峰值)。
太阳黑子实际变化周期为9-13年,用日食-厄尔尼诺系数预测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生也有两年误差。必须根据太阳黑子、拉尼娜、厄尔尼诺事件实际发生年份及时矫正,才能准确预测流感暴发的时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3644.html
2021年可能发生中等强度厄尔尼诺,2019-2020年为太阳黑子谷值,2020-2021年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存在。2029-2030年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谷值,发生流感大流行的概率最大。
根据历史记录,2020-2021年和2029-2030年美国发生流感大流行的概率最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