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为什么在2019年发生?

已有 50147 次阅读 2020-2-1 10:01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新型冠状病毒, 太阳活动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为什么在2019年发生?


发病最早时间和最新统计数据 


       2019年12月,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毒性肺炎病例27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

       截止1月31日16时30分,今日头条抗击肺炎专区最新统计,据今日头条抗击肺炎专区最新消息,目前全国确诊9809例,死亡213例,治愈179例,较昨日确诊病例增长2073例,死亡人数增长43例,治愈人数增长55例,总体治愈数量明显增长。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80519919&ver=2131&signature=0tIu*5gVVw5NttuFkhROijaFIQh9RONpM*D*MDzdiVHLypN2ze-gU3HeP-xBHd5O6fVS7jtfQ5K0hgFwP2Lpp1PFzaC5tp*xOC47*kTSnPjHilBp*BR5SM9I0PcSGVow&new=1


2019年太阳活动处于低值时期


      2019年5月20日至2020年1月12日,国家天文台没有在日面上观测到活动区,没有发生过C级及以上耀斑。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太阳活动低值是新冠状病毒爆发的重要原因。 

      2019年11月4日至2020年1月12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1个活动区,没有发生过C级及以上耀斑。预计2019年11月11日至2020年1月19日, 太阳黑子相对数平滑月均值为5.0。预计2019年11月11日至2020年1月19日, 太阳耀斑活动水平为以0-1级为主。

http://rwcc.bao.ac.cn:8002/solarweather/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5860.html

      太阳耀斑通常可分成A、B、C、M、X五个级别,每个级别又可划分10个等级。一般地球上观测到的弱耀斑是C级,M级是大耀斑,而X级则是极大耀斑。


新发病毒传染病将进入高发期和多发期:关注超级灾害链

新发病毒传染病将进入高发期和多发期:关注超级灾害链

                     太阳活动达到近百年来最弱的时期


太阳耀斑对地球有何影响?


      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其主要观测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特别是在,耀斑出现频繁且强度变强。别看它只是一个亮点,一旦出现,简直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爆发。这一增亮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至100万次强火山爆发的总能量,或相当于上百亿枚百吨级氢弹的爆炸;而一次较大的耀斑爆发,在一二十分钟内可释放巨大能量,除了日面局部突然增亮的现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现在从射电波段直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的突然增强;耀斑所发射的辐射种类繁多,除可见光外,有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有红外线和射电辐射,还有冲击波和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特高的宇宙射线。

       耀斑对地球空间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太阳色球层中一声爆炸,地球大气层即刻出现缭绕余音。耀斑爆发时,发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达地球轨道附近时,将会严重危及宇宙飞行器内的宇航员和仪器的安全。当耀斑辐射来到地球附近时,与大气分子发生剧烈碰撞,破坏电离层,使它失去反射无线电电波的功能。无线电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电视台、电台广播,会受到干扰甚至中断。耀斑发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地球高层大气作用,产生极光,并干扰地球磁场而引起磁暴。

https://wenwen.sogou.com/z/q860719227.htm


      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以及高能粒子流可以杀灭病毒,对地球进行定期消毒。在太阳活动低值时期,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以及高能粒子流的强度变弱,有利于冠状病毒加快繁殖和传播,导致疫情的发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385.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2020年2月1日早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2020年2月1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