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冠状病毒为什么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爆发:数据、假设和验证

已有 4756 次阅读 2020-1-30 12:19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冠i状病毒, 太阳黑子极值, 免疫系统

冠状病毒为什么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爆发:数据、假设和验证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图1 1880-2020年太阳黑子变化曲线


表1 世界历次流行亚型和首发地统计表

 

年  限   亚  型        名   称               首发地区    拉马德雷    太阳黑子

1890-   H2N2        EI                     英格兰        冷位相       谷值

1900-   H3N8        EI                     英 国          冷位相       谷值

1918#- H1N1        SI 西班牙流感    美国           冷位相       峰值

1957#- H2N2        亚洲流感           贵州           冷位相       峰值

1968#- H3N2        香港流感           香港           冷位相       峰值

1977-新H1N1        EII俄罗斯流感    俄罗斯       冷暖边界    谷值

1997- H5N1          Al                     香港          暖位相       谷值

1999- H9N2          Al                     中国          暖位相       峰值(2000)

2002* SARS           非典型肺炎        中国          冷位相       峰值

2004- H5N1          Al                     越南          冷位相

2009* H5N1          甲型流感           墨西哥       冷位相       谷值

2012* MERS      中东呼吸综合征     沙特阿拉伯 冷位相       峰值

2016* MERS      中东呼吸综合征      韩国          冷位相       峰值(2015)

2019* 2019-nCoV  新型冠状病毒     中国          冷位相       谷值


注:带*号项是笔者加的,带#号者为最强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5691.html



      冠状病毒为什么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爆发?以下假设对疫情防控有重要意义

      其一、太阳黑子峰值有利于病毒变异,谷值利于病毒繁殖和传播。

      其二、太阳黑子极值影响动物和人类免疫系统,降低抵御病毒能力。


       有关研究表明,紫外线增多,形成植物的特殊形态,茎部矮小,叶面缩小,毛茸发达,积蓄物增多,叶绿素增加,茎叶有花青素存在,颜色特别艳丽。长紫外线对植物的生长有刺激作用,可以增加作物产量,促进蛋白质、糖、酸类的合成。用长紫外线照射种子,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短紫外线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可以防止植物徒长,有消毒杀菌作用,可以减少植物病害。

       生长在空旷地的植物,光照强度强,茎秆粗矮,生长在光照强度较弱条件下的植物,则茎秆细长,节少挺直,生长均匀。

       当光照强度愈强,植物积累的有机物质意多,植物的发育速度愈快。反之,植物发育速度减慢。光照强度与植物发育速度正相关,但光照强度超过光的饱和点时,植物发育速度减慢。 

       光照强度的突然变化,有时使树叶枯黄,树木生长减弱,甚至死亡,使幼树处于强光照射下,可能使树木发生上述现象

       太阳辐射增强和减弱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对动物和人类的影响应该遵循类似规律,应加强研究和验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143.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2020年1月30日午报
下一篇:新型冠状病毒在医院中传播的原因:室内缺少紫外线杀毒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