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科学争论:全球变冷是真的吗?百年内小冰期不会卷土重来

已有 6987 次阅读 2019-10-2 10:44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 小冰期,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强潮汐

科学争论:全球变冷是真的吗?百年内小冰期不会卷土重来

                                                       杨学祥

 

     网友来信

 

尊敬的杨教授你好,我是在读气象爱好者。我想知道这样的信息,全球变暖有说法会停止,2055-2060达到全球变冷巅峰,请问这个可信吗?还有伴随北极海冰融化,减弱了北大西洋暖流,在未来100年内,欧洲冬季气温变低可以控制在4度内吗。

期待你的回信,谢谢你。

 

博主跟据网上资料,总结如下:小冰期是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潮汐强度共同作用的产物,未来70年小冰期气候不会发生,可能发生次小冰期,温度变幅在1之内。

 

问题的来源

 

全球变冷是真的吗?

wang立兵

2018-10-18 01:18:26

 

很多科学家都说现在全球都在变冷,是真的吗?

全球变冷[1]20世纪70年代初曾成为学术主流,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俄罗斯科学院普尔科夫天文台宇宙研究实验室主任哈比布尔洛·阿布杜萨马托夫在2007年发表论文称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过了全球变暖的高峰期,全球变暖主要是太阳几乎在整个20世纪持续保持不寻常的高发光度造成的,太阳的发光强度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正是这一点成为地球显著变冷的原因,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年到2060年。

2008年,俄罗斯科学家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持提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过了全球变暖的高峰期,全球变暖主要是太阳几乎在整个20世纪持续保持不寻常的高发光度造成的,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正是这一点将成为地球显著变冷的原因,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年到2060年。

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现就职于俄科学院天文台,从事宇宙实验研究工作,主要对太阳进行观测研究。他认为全球变冷的主要原因是太阳活性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4%

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认为太阳光热或不热,完全遵循精确的活动周期,有11年活动周期和世纪活动周期,不久就会变冷。

太阳微光世纪周期将始于2012年,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下降,2050年达到最低值,平均将比现在下降12~13摄氏度。所谓全球变暖,一个世纪也只上升06摄氏度。阿布杜萨马托夫还举了1645~1715年的寒冷期为例,认为到新冰期即将到来

塞纳河和泰晤士河的河面都结了厚厚一层冰,荷兰的所有运河都已封冻。

俄罗斯人的祖先在第聂伯河和莫斯科河的厚厚冰面上赶集。俄罗斯得等15年左右以后才会发现太阳光线不足,冬天会变得更长和更冷。到2050年,其北部将覆盖厚厚的冰雪。白雪反射太阳光,将会变得更冷。

阿布萨马托夫说,全球变冷是由于太阳释放到地球表层的能量在慢慢减少。

2008年,全球气温不会上升,也许会微微下降,因为太阳发光度处于30年来最低水平。全球变冷将起始于2055年到2060年,持续4565年。即使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达到历史最高记录也不会阻止全球气温走低这一趋势。全球变冷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等问题,直接触及到地球80%居民的利益。

https://iask.sina.com.cn/b/1SUKNMT0WUpr.html

 

这是一场长期的科学争论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一直是一个争议性话题。“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当时人们最大的恐惧就是冰川世纪的到来。当时以及20世纪70年代人们所担心的都是全球气候变冷’”

上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说风靡一时,不仅在科学界获得了一些支持,也在大众之间流行。当时,不少科学家认为全球将进入新的冰川世纪。气象学家针对世界各地的研究发现,过去30年大气温度在逐渐变冷,并得出了具体的数字,而且认为这个趋势没有改变的迹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气候学家乔治·库克拉分析气象卫星数据发现,截至1971年,北半球被冰雪覆盖的区域增加了12%。这一观测被认为颇有说服力。此外,西方科学家还列出了别的证据,并在理论上提出导致全球继续变冷的因素,如地球轨道变化等,进而推断:地球将进入另一个冰川期。

正因为此,1970年,美国庆祝世界第一个地球日时,有环保主义者警告说,应当将冰川世纪的威胁同核战争相提并论,因为它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造成大规模的死亡。”1974年,一些著名的气象学家在西德的波恩开会时再次警告说:气候变化的现实使得最乐观的专家也认为10年内粮食的大规模减产(由于全球变冷)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无视这一必然结果,不采取相应措施,那么许多人将因此而饿死,还可能引发政治动荡和暴力活动。”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份报告也对冰川世纪到来发出警告,认为气候变化会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

专业人士的警告得到传媒界大力呼应。1974年,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专栏作家乔治·威尔敏感地嗅到气候变化所能产生的影响,他撰文说:一些气象学家认为到本世纪末北半球的平均温度可能会下降2~3度。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高纬度地区(加拿大、中国北部和苏联)的粮食将减产,从而引起大规模人口死亡和社会动荡。

同年8月,《纽约时报》一篇气候变化危及世界粮食产量的文章称,最近气候学家在波恩开会,一致得出结论:全球气候模式变化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可能导致大面积谷物歉收和大饥荒……4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下降虽只有半度,但一些科学家认为足以引发严重影响世界气候和农业的改变。次年,《纽约时报》一篇文章又称,气候变冷的大变化很快将被普遍视为不可避免。

美国《时代》周刊1972年曾以科学:另一个冰川世纪为题报道了科研人员在变冷话题上的研究成果,两年后再次以另一个冰川世纪?为题报道说,全球变冷的迹象到处都有,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趋势,它的影响如果不是灾难性的,也将是极其严重的。文章称,科学家给出的数字显示,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哪怕减少1%也会造成气候失衡,足以让地球变冷并在几百年内进入另一个冰川世纪。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新闻周刊》,它在1975年的报道进一步加速变冷说的流行。这篇报道的标题是变冷的世界,文中使用了气候临界点等词,列举来自英国等地的气候变冷现象,援引众多专业机构的成果,危言耸听地称,规划者拖延得越久,一旦变冷的后果呈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困难就越大。30多年后,即2006年,《新闻周刊》的高级编辑阿德勒终于承认当时的预测不准确,但他仍辩解说,就新闻工作者对不准确的理解而言,那篇文章没有上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的确认为地球可能会变冷

也许正是由于当时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时喜欢制造爆炸效果变冷说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主流,同时催生了一批畅销书,如1975年的《全球变冷:又一个冰川世纪已经来临?我们能够渡过这一难关吗?》。作者罗厄尔·庞特提醒人们,世界上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警告人们,又一个冰川世纪将要来临,地球变冷给人类带来的社会、政治和适应性挑战是1万年来最严峻的……它关系到我们、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整个物种的生存。

有意思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前期,美国中情局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并认为气候变化可能是美国将要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中情局为此下令研究世界气候变化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造成的影响,结论是世界正进入困难时期,重大的气候变化(指将来会变冷)很可能发生。

 

变暖说战胜变冷说

 

尽管变冷说让不少人忧心,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种暂时、偶然的现象,事实也证明,气温下降趋势很快停止了。从1972年开始,气温开始了上升势头,1982年甚至出现了近100年来最高的平均温度。于是相反的看法又出来了。

其实,气候变暖说的来头远早于这个时期,只是没有引起大家注意而已。早在19世纪60年代,科学家就提出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成分,从而改变地球气候的见解。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不少学者通过系统观测证实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上升,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在升高。在变冷说流行时,很多科学家也为变暖说提供了扎实的依据。到了70年代中后期,由于灾害的增加,以及粮食产量增加的速度首次出现落后于人口增加速度的现象,气候变化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热情,为此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并催生了1979年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

这次会议是关于气候的空前盛会,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除气候学家外,还有许多相关学科的代表与社会人士,表现出气候学已经超越了学科的界限。这次大会的目的是唤起整个人类及各国政府对气候变暖的注意,会议也实实在在地为气候变暖说正了名。会上,多位重量级科学家回击了气候变冷说幼稚,并阐释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地球升温的科学性。这是气候变暖第一次作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也基本宣告了流行一时的气候变冷说的终结。

 

历史教训:顶级气候学家出尔反尔

 

全球气候波动是客观存在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不能解释气候变化的波动性。历史上,顶级气候学家的预测都被证实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忽视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

在气候冷暖变迁这一重大问题的预测上,科学界一直表现得“出尔反尔”。气候变暖和变冷之争也不是从今天开始的。

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曾是主流。197333,日本气象厅的朝仓正在《东洋经济周刊》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也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

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

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彼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的彼得森。

直到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自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今天人们对于气候变暖学说的认可。几十年后的现在,他们的理论成为了主流。

全球变暖进入新的转折时期,现在轮到全球变暖理论犯错误的时候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4502.html

 

小冰期要卷土重来?

 

科学家之所以认为地球可能已经进入小冰河期,主要的依据也是发现太阳黑子近年来的活动在减少,也就是说太阳可能正在逐步进入一个小休眠期,这个时候太阳发出的能量和热量也在不断减少,自然会慢慢影响地球的环境,地球的温度也会慢慢下降,早期的时候人们可能感觉不到这种气候变化,但到后期,人们感觉就非常明显了,可以明显感觉到天气变冷了很多。

黑子一般成群结对出现,由于位置不同,分为前导黑子和后随黑子,它们的磁极性相反,如同磁铁。郑建川说,天文台对太阳黑子进行常年观测,例如,NASA2010年发射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通过多波段成像设备对太阳进行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给天文学家提供了海量的观测数据来预测未来。

黑子的实质是太阳磁场的变化,为了解释太阳磁场的起源、特征和他们之间的作用以及在太阳活动周期过程中的变化,科学家提出了太阳发电机理论。

小冰河期首次发现于13世纪,往后大约每个世纪都会出现一次,周期性相对紧密,每次时间持续大约在数十年间,虽然影响力不如大冰河时期,但是对于人类和其余物种的生存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其中,17世纪中所发生的冰河期最为强烈,在那个时期里,北欧地区乃至全球大部分区域都成为饥荒重地,冰雪随处可见,致使农作物欠收,全球粮食大量减少,饿死的人不断增加。

年轻人爱科技2016-08-08 13:34报道,本月,太阳罕见出现两次完全“变白”,即没有可观测到黑子活动。科学家担忧,这预示地球会出现“小冰河期”低温气候灾难。

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太阳动态天文台(SDO)日观测到,太阳出现2011年以来的第一次无黑子现象,持续4天后,太阳黑子再次按照通常周期规律出现。但在两个星期后,黑子再次完全从太阳表面消失。

这种黑子完全消失的太阳被称为“白太阳”(Blank sun)或太阳变白。而太阳两次变白预示著太阳活动极小期(SolarMinimum)即将到来,白太阳会越来越常见,而且每一次白太阳的持续时间会越来越长。

根据纪录,最长的太阳活动极小期为1645年至1715年的“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持续70年之久。当时,全球气温下降,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和北美洲都经历严寒的冬季。在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结冰,人们经常举行“冰雪节”之类的活动。

气候网站(climatedepot)表示,太阳变白的时间最初可能只持续短短几天,之后可能持续数周,最长会持续数月。预计下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将在20192020年。目前,太阳处于1755年以来的第24个活动最强期以及19062月以来第14个太阳黑子量最少周期的交叠时期。来自 NASA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Eddy等人估计,太阳常数的变化至多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受到零点几度的扰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激发低层大气发生变化的机制[9]

 

1800年的小冰期长周期:强潮汐降温效应

 

1997年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年。

2000年美国科学家Keeling 提出了1800年的“潮汐降温效应”:2000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季林说,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是地球的恒温器。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2000年季林指出,这一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15-17世纪小冰期是潮汐的高峰期,现在潮汐低谷对应变暖高峰,还将持续400年,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相一致。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3107年附近。

 


   潮汐强度变化和气温变化的1800年周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200年冷暖周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与小冰期对应

 

过去5000年间,太阳活动较弱或没有的时期与历史记录中的寒冷期相对应。太阳活动减弱的主要时期有:奥特极小期,沃尔夫极小期,史玻勒尔极小期和蒙德极小期和道尔顿极小期。最近发现,潮汐与太阳活动有相同的200a的周期,与200a气候周期相对应。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3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或小冰期,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54-56年周期(“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英文缩写为PDO)和18.6年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1980-??

次小冰期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和潮汐作用的叠加导致气候变化,单一因素很难形成气候巨变。

1800年、200年、56年、18.6年四大周期叠加:20242025可能出现“次小冰期”。

我在2004年指出,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我在2004年指出,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参考文献

1.   RichardA. Kerr. End of the Sunspot Cycle? 2011-6-14,FollowScienceNOW on Facebookand Twitter.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2.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Vol. 23 (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236.html

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6205.html

6.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00390.html

上一篇:10月1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谷值: 2019年10月2日早报
下一篇:CO2:人类活动的排放量是火山释放量的100倍 海洋升温可排放更多温室气体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