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历史的误读:中国8以上地震分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已有 3209 次阅读 2019-9-26 21:0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全球变暖, 强震频发, 冰盖融化, 海平面上升, 地壳均衡

 历史的误读:中国8以上地震分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

 

最近的研究表明,气象学家在强调全球变暖的危害时,忽略了全球变暖对地震活动的影响,与历史上的认识误区密切相关。事实上,全球变暖将导致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目前的地壳均衡,形成卸载的冰融陆壳上升和加载的海洋地壳下降,由此引发强烈地震火山活动,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

 

1303-2008年中国8级以上地震分布特征

 

1给出了1303-2008年中国8级以上地震分布。地震数据统计表明,在小冰期期间的530年中中国8级以上强震共发生7次,平均76年发生一次;主要集中在蒙德极小期,135年发生4次,平均36年一次。小冰期结束的106年中,中国发生8级以上地震11次,平均10年一次,远高于小冰期时期。全球变暖带来的中国8级以上地震高发值得关注。

 

1中国M8.0地震、气候变化和太阳黑子变化对比

Table 1 Sunspot(Bad Climatic Condition) and earthquakes (M8.0) in China

                                                                                                                        

序号 发震时间 地名(部分为古地名) 震级  气候特征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01 1303-09-17 山西 赵城、洪洞        8     小冰期              沃尔夫

02 1556-01-23 陕西 华县                  8     小冰期               史玻勒

03 1604-12-19 福建 泉州海外           8     小冰期                 蒙德

04 1668-07-25 山东 郯城、莒县       8.5   小冰期                蒙德

05 1679-09-02 河北 三河、平谷        8     小冰期                蒙德

06 1739-01-03 宁夏 银川、平罗        8     小冰期                蒙德

07 1833-09-06 云南 嵩明                  8     小冰期                道尔顿

08 1902-08-22 新疆 阿图什           8.25   拉马德雷冷位相

09 1906-12-23 新疆 玛纳斯              8     拉马德雷冷位相

10 1920-06-05 台湾 花莲海外          8     拉马德雷冷位相

11 1920-12-16 宁夏 海原              8.5     拉马德雷冷位相

12 1927-05-23 甘肃 古浪                 8     拉马德雷暖位相

13 1931-08-11 宁夏 银川、平罗       8     拉马德雷暖位相

14 1950-08-15 西藏 察隅              8.5     拉马德雷冷位相

15 1951-11-18 西藏 当雄                 8     拉马德雷冷位相

16 1972-01-25 台湾 新港东 海中      8     拉马德雷冷位相

17 2001-11-14 新疆 若羌、青海交界   8.1    拉马德雷冷位相

18 2008-05-12 四川 汶川县           8.0    拉马德雷冷位相

                                                                                                                                

  

2冰期时期中国M8.0地震和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关系

 

序号

发震时间

地名(部分为古地名)

震级

  小冰期

太阳黑子

1

1303-09-17

山西 赵城、洪洞

8

1280-1350

沃尔夫

2

1556-01-23

陕西 华县

8

1450-1550

史玻勒

3

1604-12-19

福建 泉州海外

8

1640-1720

蒙德

4

1668-07-25

山东 郯城、莒县

8.5

1640-1720

蒙德

5

1679-09-02

河北 三河、平谷

8

1640-1720

蒙德

6

1739-01-03

宁夏 银川、平罗

8

1640-1720

蒙德

7

1833-09-06

云南 嵩明

8

1790-1830

道尔顿

注:530年发生7次,平均76年发生一次;集中在蒙德极小期,135年发生4次,平均36年一次,小冰期高潮期的蒙德极小期中国8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

 

3 1890年以来中国8级以上地震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PDO时间位相

中国8级以上地震

 气候

冷暖

 8级地震

活跃期

时间

地名

震级

1890-1924

1902-08-22

1906-12-23

1920-06-05

1920-12-16

新疆 阿图什

新疆 玛纳斯

台湾 花莲海外

宁夏 海原

8.25

8

8

8.5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927-05-23

1931-08-11

 

甘肃 古浪

宁夏 银川、平罗

8

8

 

温暖期


1946-1976

1950-08-15

1951-11-18

1972-01-25

 

西藏 察隅

西藏 当雄

台湾 新港东   海中

8.5

8

8

 

低温期

 活跃期

1977-1999




温暖期

平静期

2000-2030

2001-11-14

 

2008-05-12

新疆 若羌、青海交界

四川 汶川县

8.1

 

8

低温期?

 

 活跃期

注:小冰期结束的106年中,发生中国8级以上地震11次,平均10年一次,远高于小冰期。温暖期带来的中国8级以上地震高发值得关注。



 

小冰期最盛期大震频繁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1],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事实上,小冰期是太阳活动、强潮汐、地震火山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在小冰期期间的530年中中国8级以上强震共发生7次,平均76年发生一次;主要集中在蒙德极小期,135年发生4次,平均36年一次。蒙德极小期强震频发的事实存在。但与后来的温暖期相比,后者的大震更加频繁,至少增大了3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海洋及其边缘的大震造成海底冷水上翻,形成气候变冷。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1868年以后的北半球温度下降与1868年和1877年间的智利两个Mt9.0级大地震有关。1900年以后的北半球的温度下降可能与1906年厄瓜多尔Mw8.8级大地震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周围大量Ms8级以上的大地震的数量特多有关。1952年之后的温度短时下降以及1960年以后的明显的长时段下降可能与1952195719601964年的4Mw9.0~9.5级的环太平洋大地震有关。由于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为Mw9.5级,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为Mw9.2级,所以1960年以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下降明显,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1833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1837年智利瓦尔的维西9.25级地震和1841年堪察加9级地震组成一个9级以上地震小高潮,对应1833年之后气温的低水平段。

 

强震频发是全球变暖的必然结果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全球变暖导致的地震活动增强并没有引起气象学家的重视,他们只注意气象变化,忽视了构造运动导致的更严重的灾害:海平面上升只能淹没沿海地区,地震灾难将遍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陆和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变暖速度和规模,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地震强度将明显高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目前特大地震数量刚刚持平,强度还相差很多,今后三年会更加强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2812.html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1 海平面变化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Fig. 1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ovement by the changes of sea level

 

由图4中可以看到,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A’B’弧下降到AB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见图b

其一、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象楔子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对应的圆心角增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AB弧上升到A’B’弧时(见图a),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Ms 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圆心角越大,新洋壳就越大,这是地震带集中在环太平洋沿海地区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马宗晋, 杜品仁.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5, 10: 99-102.

2.       Keeling C D, Whorf T P.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J]. PNAS, 2000, 97(8): 3814-3819.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 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4.       郭增建, 郭安宁, 周可兴. 地球物理灾害链[M].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7: 111-114,146-158.

5.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002,24(3): 287.

6.       杨冬红, 杨学祥.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7.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J]。世界地质。198871):43-48

8.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9.       杨学祥. 对冰期和小冰期气候变化因素的探讨. 自然杂志. 2000, 226):358~362. Yang X X. On factors affecting climate changes during Ice Age and Little Ice Age. Ziran Zazhi. 2000, 226):358~362.

10.   杨学祥, 陈殿友.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地质论评, 1999, 45(增刊): 33-42. Yang X X, Chen D Y.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in Chinese), 1999, 45(supper): 33-42.

11.   杨冬红, 杨学祥.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出版中.(Yang D H, Yang X X.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 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13 in pres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99606.html

上一篇:9月26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2019年9月26日晚报
下一篇:土耳其西部发生5.8级地震 关注9月28-29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2 钟炳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