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一个逐步发展变化并不断蜕变的学位。
在国外,很多国家硕士都是一年就毕业,所以又称“课程硕士”。在我国,近几年每年都有几百万以上的本科生毕业,几十万以上的硕士生毕业,以及几万以上的博士生毕业。其实每年都有较为具体的数字,我这样说,只想告诉读者君,三个学位是一种数量级上的差异。
1977年录取本科生27.8万人,1978年录取本科生40.2万人。当时还招收了10708名研究生,那么这69万人是否存在学术能力建设的问题呢?我想是不存在的。
什么是英语能力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什么是学术能力呢?简而言之,即看说做写的能力。
“看”就是看文献,了解、理解并掌握前人知识的能力。这不仅仅是文献检索的能力,还应该包括整理、归纳以及分析文献的能力。现在看文献这个事情对研究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很搞笑的事情,因为很多研究生基本不看文献,那看什么?看微信公众号里面的论文推送,这就错把水果当正餐,吸得都是二手烟。当然,严格来说,我只是批评这部分同学,还不是很严厉,因为还有一部分同学恐怕连微信公众号都是不看的。
“说”就是学术交流,理解并欣赏别人的工作,并能准确阐述自己的工作。现在的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很多学生很难和导师交流,导师说了包含5个要点的意见,学生听懂并执行了3个,谢天谢地,你招的肯定是一个天才。一般学生,真的很难去贯彻导师的意见。因为长时间浸渍在手机里,游戏中,很多学生已经很难适应面对面的交流,甚至辩论都是奢侈品,所以也很难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毕业答辩的时候,老师一提问,很多学生都懵了,这也是能力不足的表现。
"做"就是做实验,从事实际的基础研究或者工程应用研究的能力。这个方面主要的问题还是时间的投入,早上8点到,谢天谢地,你招收的一定是一个劳模。当然国外也有很多博士生早上10点才到实验室,但是他们一般都是中午带饭,然后一直工作到午夜。对于实验学科,所有的成果基本都要靠时间来砸,有老师统计过2000小时会产出一篇论文,有的说是800小时,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动投入。不主动,只是应付,花4000小时我觉得都不太可能锻炼好真正的学术能力。
“写”就是写论文,这是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建设的核心。这里说的写论文,并不是刷论文,也不是灌水。而是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来说,无所谓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下,硕士生只有从头开始,完完整整的掌握整个流程,才能说是成功的,否则都是半成品、半吊子。在注意力稀缺时代,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写东西,这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同时,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东拼西凑的论文在“照妖镜”前无所遁形,也使得写论文难上加难。所以,每到毕业季,多少学生学会了抽烟、喝浓茶以及一杯接一杯的咖啡,还是写不出来。你前两年半没有“看说做”的输入,哪有今天“写”的输出,老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最近,正是毕业季。关于写论文,我多敲几句。今年我盲审了十几篇硕士论文,好的论文看得我爱不释手,那一句一句的,连标点符号都是正规,可见学生的用心和付出。差的论文,真的,读一遍就可以找出一百个错误,这还不是要故意挑刺,完全是错漏百出的既视感,不想他出错,但是错误本身就一个劲的往你的眼里蹦,无可奈何。作为盲审老师,我看不到你看文献、说课题、做实验,只看到你写的文字,我也只评判论文本身。很多论文不是说选题差,也不是实验数据有问题,而是背后有一个安静不下来的作者。
你的初心可能是——“混”文凭,你用“混”代替“看说做写”,是的,大概率你会得逞,但是文凭只是一张纸。相反,您真心付出,去掉那些华而不实的空架子,直奔学术能力的主题,即使以后不走学术道路,也会具备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大概率你会成为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建设任重道远,这不是什么新话题,也不是什么口号。学术能力建设,特别是自我建设、自我培养,是每一个研究生应该践行的一段旅程、一个承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