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创建“可变系时空多线矢物理学”纠正发展现有理论

已有 2833 次阅读 2015-12-29 18:40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创建“可变系时空多线矢物理学”纠正发展现有理论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吴中祥

 

                                   

 

由相对论,从3维空间向4维时空观测系,以及时空弯曲特性的重要转变,所必然产生,但尚未解决的,可变系各种时空多线矢的具体表达、矢算,与相应的时空“相宇”统计,而创建、发展了“可变系时空多线矢物理学”。

从而,纠正、创新、发展,现代科学大量存在的,一些尚未或不能解决,或错误的,重大基本问题。

 

关键词:经典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场论,可变系时空多线矢物理学

 

1.经典物理学

经典物理学把时间看作与参考系无关的绝对参量 (即所谓“绝对时间”),仅对空间采用3个彼此线性无关的 (对于正交系,为彼此正交的) 基矢组成的轴矢系,[基矢j] j=1,2,3,的矢量(其各分量的“模长”也都是时间的函数)和标量表达各种物理量,以及3维空间矢算。

 

牵引运动就引起参考系伽利略变换。

 

采用长度[L]为厘米、时间[T]为秒、质量[M]为克,即 CGS  单位,对各种相同性质的物理量进行量纲分析。

 

由各粒子相应的3维空间运动方程,只要确定它们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就可确定其相应的宏观运动轨迹。

对于大量粒子,不可能确定其各粒子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因而,不可能确定其各粒子相应的宏观运动轨迹。

但可以由相应的3维空间的各热力学函数,研讨其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的运动规律。

还可以由3维空间的位置和速度组成的“相宇”进行统计,求得其微观的几率运动规律,并计算得到相应的各热力学函数。

 

3维的代数和解析矢算和统计,就成为经典物理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就已可统一表达、研讨,并演绎推导出从苹果落地到天体运行的,电磁的,热能的,宏观和微观的,广泛的,物体运动规律。

 

2.相对论物理学

迈克尔逊(A.A.Michelson)实验具体表明:伽利略变换不符合光的实验结果,引起经典物理学很大的困惑。

洛仑兹(Lorentz)仍用“以太”的观点,提出所谓,牵引变换后“长度收缩、时钟变慢”,而导出了洛仑兹变换,能适应相应的观测结果。但因,仍不能证明“以太”的客观存在,而且,还有诸如孪生子佯谬等,许多悖论,而不能自圆其说。

直到爱因斯坦(Einstein)的狭义相对论,采用4维时空的闵可夫斯基矢量,表达物体的位置,无需所谓“长度收缩、时钟变慢”,而自然地导出洛仑兹变换,才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就彻底打破了“绝对时间”的错误概念,将经典物理学3维空间的矢量改变为4维时空的闵可夫斯基矢量,而3维空间的伽利略变换被4维时空的洛仑兹变换取代。

经典物理学,只是当物体运动的速度与光速,的3维空间分量相比,可以忽略,的低速近似。

   广义相对论指明:由于非惯性牵引运动系 (各牵引运动系之间有相互作用) 时空的弯曲特性,通常欧基里得平直时空的闵可夫斯基矢量已不适用于时空各点。

通常就不得不放弃使用矢量,爱因斯坦(Einstein)采用曲线坐标直接表达时空各点的位置,并找到数学中已发展了的黎曼空间微分几何、张量运算作为工具,利用黎曼时空“度规张量”的各“元”作为参量,类比由库伦(Coulomb)静电定律转变到马克斯威尔(Maxwell)方程组的变换规律,建立相应的运动方程。而由牛顿 (Newton) 引力定律转变为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用以处理一些按牛顿理论与实测结果显著偏离而长期未能解决的(例如;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或者分别按两种理论,其结果有显著差异,且可提出实测检验比较的,精细天体运动引力问题 (例如;光子在引力作用下频率的红移和运动方向的偏折)

后经实测检验,都表明:即使计及狭义相对论的效应,如果不计及时空的弯曲特性,是都不能正确求得大时空范围内非惯性牵引运动系的运动规律,而创建了广义相对论。

而以上3个问题的实测验证都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它们也就成为广义相对论的“3大验证”。

近代还由实验卫星 (LAGEOS 1 and 2),直接观测到地球引力在其附近空间造成的弯曲。从而,充分证实了它的正确性,并使人们对时空特性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还为发展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奠定了基础。

 

3.相对论引起物理概念的重要变化

由于对包括高速(即:其速度与真空中3维空间的光速相比,不可忽略)的物体,须将3维空间的位置(从原点到粒子中心)、距离(从一粒子中心到另一粒子中心)矢量改变为4维时空位置、距离矢量的闵可夫斯基矢量。

 

其“时轴”分量是虚数符3维空间光速时间,tict

所谓“虚数符”就是:(-1)^(1/2),即-12次根式,表示出-1的根式,相应的数就是不同于实数的另一种数,“虚数”。

 

时空位置矢量的模长就因:

当空间距离远大于时轴距离,-(ct)^2<<r(3)^2r(t)^2~ r(3)^2就是“远程”;当空间距离远小于时轴距离,-(ct)^2>>r(3)^2r(t)^2~ -(ct)^2就是“近程”,的非常重要概念。

 

   同时满足远程和近程条件的r(3)/t即有:r(3)^4-(ct)^4=0 r(3)^2-(ct)^2=0,则有:r(3)~ictr(3)~-ictr(3)~ctr(3)~ct

光速是3108次方米每秒,c=310^8/秒,1纳米= 10^(-9)米,

即有:t/ r(3)~-i3纳米、t/ r(3)~i3纳米、t/ r(3)~3纳米、t/ r(3)~-3纳米,是:正、负,实或虚数的纳米。

 

而相应的各种力,都是r(t)^2的函数,因而,在t/ r(3)为正或负,实或虚数的纳米时,大于和小于它的作用范围会发生远程和近程作用力的显著变化。

这就是,比纳米尺度大和小的物体,性能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

 

激发态粒子,由t/ r(3),经一定的弛豫时间,t,达到相应的尺度,会自发地产生相应的弱力,在其作用下,发出相应的光子或声子,成为非激发态粒子,或分裂为相应的两个粒子。这就是弱力作用的机制和原因。

 

电子的直径是10^(-15)m数量级。中子和质子的直径是差不多的,约为10^(-16)m数量级。以最小的氢原子为例,其核外电子的最小轨道半径约为10^(-11) m数量级。

因此,纳米尺度小于所有的原子,在此尺度只能是:电子、中微子、各种介子、超子、质子、中子、核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物体有了运动,就有相应的牵引位置的改变,而有相应的参考系变换,这种牵引运动是惯性的。按惯性牵引运动,不同参考系的位置矢,可由相应的牵引速度矢各方向余弦正交、归一矩阵的洛仑兹变换表达,因而,动量矢量由p[] 变换为p’[],相当于:m’=m/(1-v(3)^2/c^2)^(1/2)

其中,v(3)3维空间的惯性牵引运动速度, c3维空间的光速。只是当3维空间速度=0时,才是m’=m0,即:静止质量m0

表明:物体的运动质量,m,应表达为运动质量公式:

m=m0/(1-v(3)^2/c^2)^(1/2)

 

因所有粒子运动质量必是有限的正值。由运动质量公式,可见:

对于一切静止质量m0=0的粒子,必有v3<c

对于光子,即:v3=c,则必有m0=0

运动质量m=0/0,仍有意义,但其数值,就需利用大量同种光子统计效应的波长或频率求得,即:运动质量m=h频率/c^2,动能E =h频率,动量矢量p[] = (h频率/c) []

具体区分了这两种不同的粒子。

而且,出现了0/0,这样的“数”的问题。

 

   4维以上矢量,就与3维矢量显著不同,可产生各种相应多维的高次、线的多线矢。而强力和弱力就是与4维的1线矢,引力和电磁力,不同的,12维的221线矢。

 

运用到电动力学,虽然,尚未给出4维时空的代数和解析矢算,但已可分析得到:马克斯威尔方程组、洛伦兹力等电动力学方程,都是4维时空电磁势1线矢的解析矢算结果。

而使电磁理论更为系统性和美化,并能揭示电磁运动的实质是带电粒子4维时空运动的统一表现。

 

在各种作用力同等作用下,粒子有不同的能级,当电中性粒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就发出声子;当带电粒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就发出光子,当物体吸收声子,中性粒子就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当物体吸收光子,带电粒子就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声子的静止质量也=0,其运动质量仍能由其相对论运动质量公式表达,但其中的光速应改为相应的声速,a,而且,其数值,就需利用大量同种声子统计效应的波长或频率求得,即:运动质量m=h频率/a ^2,动能E=h频率,动量矢量p[]=(h频率/a)[]

声子只能在实物介质中,而不能在真空中,运行。

声子或光子在不同介质中运动,是被介质的原子或分子,吸收再辐射的过程,因而,有不同的运动速度。

大量声子或光子的统计表现,具有波动性,干涉、绕射等现象只能由波动解释。

物体在介质中的运动可以超过相应的声速。物体的超声运动将在介质中产生激波、音障、热障等。

 

这些,对于各种粒子的相互作用,都很重要。

从而,更广泛、全面、正确地认识到物质的力、电磁、声、光等问题。

 

4.解决相对论必然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4,1) 创建适用于任意维矢量的矢算。

因时空位置矢量多了非常重要的时轴项,通常3维空间的矢算(主要是点乘和叉乘),就已不适用于4维以上矢量,而必须创建能适用于任意维矢量的矢算。

任意维矢量的加、减矢算,仍是按各维分别相加、减。

创建适用于任意维矢量点乘和叉乘,(对于正交系)

   (1)  两个全部子空间不完全重合的任意多线矢(A)(B)的叉乘积,是完全含有两者全部不完全重合的子空的多线矢 ((A)(B))。即:

1线矢(A)1线矢(B),全部子空间不完全重合,则:

1线矢(A)叉乘1线矢(B)=2线矢((A)(B))

1线矢(A)1线矢(B)中有1个的全部子空间与另1个的部分或全部子空间完全重合,则:

1线矢(A)叉乘1线矢(B)=0

 

多线矢(A)与多线矢(B),全部子空间不完全重合,则:

多线矢(A)叉乘多线矢(B)=多线矢((A)(B))

当多线矢(A)和多线矢(B)中有1个的全部子空间与另1个的部分或全部子空间完全重合,则:

多线矢(A)叉乘多线矢(B)=0

 

将此定义用于3维空间的1线矢,其结果与通常3维空间矢算的数值相同;但方向不同。

3维空1线矢(A)叉乘1线矢(B)是将2线矢((A)(B))定义为:与1线矢(A)1线矢(B)都正交的另11线矢。因而,各次的叉乘积,就都是1线矢。

但是,在4维和更多维时空1线矢的叉乘积,就因根本不是1线矢,而只能采用本文这样的定义。

 

(2)  两个存在彼此重合子空间的任意多线矢(A)(B)的点乘积是消去两者中相同的子空间后,剩余的全部其它子空间的多线矢((A) (B)),即:

多线矢(A)点乘多线矢(B)=多线矢((A) (B))。。

   当多线矢(A) (B) 彼此全部含有,即:2者的全部子空间相同,则:

多线矢(A)点乘多线矢(B)=标量。

当多线矢(A)和多线矢(B)没有相同的子空间,则:

多线矢(A)点乘多线矢(B)=0

当多线矢(A)和多线矢(B)中都仅有部分相同的子空间,则:

多线矢(A)点乘多线矢(B)是多线矢(A)和多线矢(B)中去掉那些相同的子空间后,的剩余部分,即:形成相应的“纤维丛矢”。

 

此定义也适用于3维空间的1线矢(3维空间,就只有1线矢和标量)

 

   对于仿射系,就还须:对叉乘项乘以相应夹角的正弦;对点乘项乘以相应夹角的余弦,对于有晶格结构的物体,就需采用仿射系。

 

这样,4维时空的矢算,就有:

24维时空1线矢的叉乘积就是组合数C(4,2)=6维的2线矢。例如:4维的电磁势1线矢的旋度2线矢就是3维的电场强度和3维的磁场强度组成的整体为6维的电磁场强度。

6维的2线矢再与4维的1线矢的点乘积得到的仍然是一种6维的2线矢。例如:

时空自旋力2-线矢是速度1线矢点乘(动量1线矢的旋度)相当于由3维空间的3维动力和3维离心力组成的整体2线矢。

洛伦兹时空电磁力2-线矢是速度1线矢点乘(电磁势1线矢的旋度)相当于由3维空间的3维电力和3维磁力组成的整体2线矢。

 

26维时空2线矢的叉乘积就是组合数C(6,2)=15维的22线矢。

15维的22线矢与4维的1线矢的叉乘积就是组合数4 C(3,2)=12维的22,1线矢。例如:

26维的电磁场强度的叉乘积再与4维的速度1线矢的叉乘积就是一种12维的吸力,强力。

26维的电磁场强度的叉乘积再与4维的速度1线矢的点乘积就是另一种12维的斥力,弱力。

 

   等等的各类多线矢。

   还可以有更高次、线的多线矢,但过高次、线的,会因相应的减小作用,而可忽略不计。

    特别是,由于强力使4维的粒子结成12维的,激发态22,1线矢粒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自发地产生弱力使12维的,激发态22,1线矢粒子,放出光子而成为4维的非激发态粒子,或分裂为24维的非激发态粒子。

虽然,激发态粒子也可能与另一非激发态粒子相互作用产生新粒子,但其结果,与该激发态粒子转变为非激发态粒子后,再与另一非激发态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粒子相同。

因而,也不会有,而不必考虑,更高次、线的多线矢。

 

   这样,4维时空的的矢量和矢算,就推演得到:依远程和近程的不同,而4种自然力就分别表现为:

远程引力1-线矢(吸力)就是通常的引力。

远程电磁力2线矢(同性为吸力;异性为斥力)就是通常的电磁力。

近程引力1-线矢(斥力)以及电荷符号相同粒子的近程电磁力22,1-线矢(斥力), 近程自旋力22,1-线矢(斥力),,等都相当于通常所谓“弱力”。

近程自旋力22,1-线矢(吸力)以及电荷符号相反粒子的近程电磁力22,1-线矢, (吸力),等都相当于通常所谓“强力”。

分别由这4种时空相互作用力与时空运动力建立起方程,并由它们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就可确定其相应的宏观运动轨迹。

还可以由各维空间相应的各多线矢组成的“相宇”进行统计,求得其微观的几率运动规律,并计算得到相应的各热力学函数。

而得出如此统一表达这4种自然力的统一场论。

现有理论因无这样的多线矢及其矢算,就给不出这样的统一场论。

 

(4,2) 创建适用于非惯性牵引运动的矢量和矢算。

狭义相对论所给出的以牵引运动速度表达的洛仑兹变换,却只是适用于惯性的牵引运动,并且不能导出相应的牵引加速度,不能与非惯性的牵引运动统一、联系。

广义相对论,采用曲线坐标表达各点的位置,虽然解决了通常引力产生的时空弯曲问题,却不得不放弃使用矢量这一有力工具,未能建立能反映时空弯曲特性的矢量运算,不能演绎矢算地处理有关问题。以致与狭义相对论形成两套不同的方法,并产生许多困难。甚至作为广义相对论基础的场方程也不能演绎推导求得,而只能由度规张量的特性推测得到。而且,还仅限于在通常引力这唯一领域里运用,不能处理电磁力、强力、弱力的有关问题。

因而,必须创建能适用于非惯性牵引运动的矢量和矢算。

 

为此,首先,选定[不变1线基矢系]位置1线矢,也就是非惯性牵引运动位置1线矢,r(1线矢),创建[可变1线基矢系],及其位置1线矢r’(1线矢),则它们都可由非惯性牵引运动的相应各量,及各方向余弦的正交归一矩阵变换得到。

而各种[可变多线基矢系],及时空多线矢,就都可按相应的矢算,由[可变1线基矢系],及时空1线矢导出。

可变系各矢量的各种代数和解析矢算,都可由其相应的不变系各矢量与牵引运动矩阵参量,及其产生的时空联络系数(黎曼-克利斯托夫(Riemann-Christoffel)符号)、和相应的各曲线坐标函数等的乘积求和表达。

因而,各可变系多线矢的解析运算,均可按各不变系多线基矢的矢算,并在各次解析运算时,计及与时空联络系数,和相应的各曲线坐标函数,的乘积求和得到,可矢算地解决非惯性牵引运动系必然产生的时空弯曲的各种问题。

 

   将此法用于处理广义相对论所谓“3大验证”,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光子在引力作用下,频率的红移,和运动方向的偏折,的引力问题,都与已有理论和实测结果完全相符。

  将此法用于处理时空电磁力、强力、弱力,也都都得到相应含有时空联络系数,和相应的各曲线坐标函数的结果。

  现有理论因无这样的非惯性牵引运动的矢量和矢算,就给不出这样的时空电磁力、强力、弱力的,结果。

 

5.创建由时空多线矢组成的“相宇”的统计物理学

   由于光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的事实,特别是,德布罗意波表明:既适用于,速度小于光速,静止质量大于0的物质粒子,也适用于,速度=光速,静止质量=0的光子。而且,电子、中子和光子一样,也有干涉、衍射等波动性。

   因而,认为一切粒子都是有“波、粒2象性”的“量子”。

   在此所谓“量子”的基础上,并考虑到相应的位能,而采用所谓“波函数”表达各种粒子的“运动态”。

由“波函数”特性,粒子的动量就可由波函数对位置的微商来表达。

就产生了所谓“算符”及其运算法则。

粒子的位置分布在波函数所在的体积内。

因而,通过波函数可以计算任意可观察量在空间给定体积内的平均值。

再类比、利用经典力学的3维空间的正则运动方程,由算符建立薛定谔运动方程。由此方程,解得相应的波函数,确定相应粒子的运动态。而建立和发展了量子力学。

考虑到量子力学3维空间的薛定谔方程与相对论不相符,狄拉克采用4个时空函数,由各3个互为厄米的,共64秩矩阵,将薛定谔方程形式地扩展到4维时空。

量子场论是在发展了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上,也是按物质具有“粒、波2象性”的观点,采用“波函数”表达各运动态,并由所谓“2次量子化”,推广到4维时空,以及相应的正则运动方程,而建立。

并由各相互作用粒子的相应拉格朗日(Lagrange)量,及其对称性的特点,按规范场理论,研讨各种相互作用,及其前、后各粒子的特性、变化规律。

但是,现有主流观点的所谓“波、粒2象性”所认为的,“单个粒子既是粒子又是波”这种观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而必须解决的。

能量和质量集中于其内的粒子,怎能同时又是能量和质量在时空分布、传播的波呢?

实际上,所有的波,都是大量粒子的集体表现(例如:水波、振动波)或时空统计结果(例如:光波、电磁波、声波)。

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实际上,都是以波函数幅值的平方作为在空间给定体积内找到粒子的概率,因而,应是对微观大量粒子统计处理宏观问题的一种统计方法。

然而,虽然早有将微观粒子的波函数解释为:“在已知时间和地点找到该粒子的几率”,提出了应是对大量微观粒子作统计描述,解释微观粒子的波函数,的正确观点。

但是,通常的统计力学只是从3维空间的位置1-线矢和动量1-线矢组成的“相宇”建立的,通常的量子统计力学也还是以通常量子力学解得的各量子态,在3维空间的统计,现有的统计都是3维空间“相宇”的统计,其最可机分布函数都是不显含时的,不具有波函数的特性,因而,仍然不能对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及其“波函数”的特性,给出具体的说明。

狄拉克也只是将与相对论不相符的量子力学3维空间薛定谔方程,采用4个时空函数,将它形式地扩展到4维时空;量子场论也只是由所谓“2次量子化”,把相应的波函数推广到4维时空,都没能具体说明所谓“波函数”的随机特性。

这就使所谓“波函数”的实际含义,始终没能弄清楚。

 

由“可变系时空多线矢物理学”,采用由时空多线矢组成的“相宇”进行统计,所求得相应的最可几分布函数,就是相应的“显含时”的,时空几率分布,就具体表明:它们都相当于相应的波函数。

对于4维时空位置和动量1线矢组成“相宇”的统计,所求得的,最可几分布函数就是通常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的波函数。

因而,才具体地证明了:量子力学、量子场论,都是大量粒子时空“相宇”的统计力学。

作为时空相宇统计得到的,“显含时”的,“最可几分布函数”的所谓“波函数”,就只是大量粒子在时空的统计分布;只能表明,在相应条件下,在各相应时空位置出现相应粒子的几率。

而且,对于各种不同类的多线矢(例如n=41-线矢和n=1222,1-线矢,等等),其对称性、时空相宇的统计、正则运动方程、波函数,因而相应的,量子力学和场论,都各有差异,不能混同。

量子力学、量子场论所得出的结果,实际上,都只是大量粒子统计几率的结果,并非单个粒子的运动规律。

因而,也就容易理解:量子力学中,由大量粒子位置和动量矢量相应各分量模长的均方差不能同时为零的统计几率效应,

就不能看作是单个粒子的所谓“测不准关系”;

也不能把大量粒子能够有一定的几率穿过某种通常不可逾越势垒的所谓“量子隧道效应”、大量粒子在通常应为真空的位置的会有所谓“量子真空能量涨落”的统计分布、以及不同的多种大量粒子的最可几分布必然彼此关联、相互影响,而表现出的所谓“量子粒子缠结”等等现象,

都不能当作个别粒子的“不确定性”,甚至“心灵感应”。

由此错误产生的诸如:“颠覆认知哲学”,“不确定的世界”,“粒子相互感应”等,否定“因果论”、“决定论”等一系列错误哲学观点,也就都不攻自破。

 

直接将各时空多线矢“相宇”的统计力学得到的,“显含时”的,最可几分布函数作为相应的波函数,取代通常量子力学及其场论基础中,自相矛盾的所谓“波、粒2象性”,都与客观实际相符,就,也才,能改造和发展通常量子力学和场论,建立起各相应的时空多线矢量子力学和场论。

而通常量子力学和场论只是其时空1-线矢的特例。

 

6.解决一些必须解决的有关数学问题

   (6,1)解决任意n次不可约代数方程的2次根式解

分别由4种时空自然力与时空运动力建立起方程,并由它们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确定其相应的宏观运动轨迹。特别是强力和弱力,都是高于12次的方程,都须求得相应的高次偏微分方程的公式解。它们都可变换为相应高次的不可约代数方程,都须解得仅由实数、虚数,或复数表达的公式解。

   但是,现有数论却因数百年未能解得,并主要由“伽罗华理论”,而认定“n>4不可约代数方程没有根式解”,就只能在具体分析其各“解”所在数域的基础上,数值地逼近,或引入某些特殊函数求解,不能有公式解,而造成困难。

实际上,具体分析“伽罗华理论”,其所证明的,只是“在求解n次不可约代数方程的整个过程中,所添加根式的指数,n*,应是小于4”,并非所解方程的次数,n,应小于4。而且:如下的创新解法:

2次不可约代数方程:x^2+a1x+a0=0

都可由变换y=x+a1/2x=y-a1/2x^2=y^2-a1y+a1^2/4,而使原方程变换为:

y^2-a1y+a1^2/4+a1(y-a1/2)+a0=01次项的系数=0的如下形式:

y^2+b0=0,  b0=a0-a1^2/4,

由此,解得:

y1=+i(b0)^(1/2),             (1’)

y2=-i(b0)^(1/2),             (2’)

x1=-a1/2+((a1/2)^2-a0)^(1/2),  (1*)

x2=-a1/2-((a1/2)^2-a0)^(1/2) (2*)

  (a1/2)^2-a0=02解为相同的实数:

x1= x2=-a1/2,               (1*’)

  (a1/2)^2-a0>02解为不同的实数:

x1=-a1/2+((a1/2)^2-a0)^(1/2),  (1*”)

x2=-a1/2-((a1/2)^2-a0)^(1/2) (2*)

  (a1/2)^2-a0<02解为互共轭的复数:

x1=-a1/2+i((a1/2)^2-a0)^(1/2),  (1*”’)

x2=-a1/2-i((a1/2)^2-a0)^(1/2) (2*”’)

 即得任意2次不可约代数方程,仅由实数、虚数或复数表达的公式解。

 

 对于2m+1次方程也总可变换变量而成为:

x^(2m+1)+a[2m-1]x^(2m-1)+a[2m-2]x^(2m-2)++a[1]x+ a[0]=0

 2m+1个根:x[1]x[2]、…x[2m+1],也都可以表达为:

(x^(2m)+a’[2m-1]x^(2m-1)+…+a’[1]x+a’[0])(x-x[2m+1])=0,

 由此式与原方程对比,得到的各关系式,即可解得:

a’[j]j=0,1, 2m-1均为a[j]j=0,1, 2m-1,的函数。

 只要解得:x^(2m)+a’[2m-1]x^(2m-1)+…+a’[1]x+a’[0]=0,都是实数、虚数或复数的解,就得到2m+1次方程的2m个仅由实数、虚数或复数表达的解,再利用2m+1次不可约代数方程根与系数的1个关系式,确定另1个根,即得任意2m+1次不可约代数方程的仅由实数、虚数或复数表达的根式解。

而对于任意2m次不可约代数方程都总可表达为:

x^(2m)+a[2m-2]x^(2m-2)++a[1]x+a[0]=0

m>1,其多项式还都可改写为如下2m次不可约代数方程的多项式乘积的形式,即:

(x^m+a[m-]x^(m-1)++a[1]x+a[0])(x^(m)+a[m-1]x^(m-1)++a[1]x+a[0])=0

由此都可解得:各a[j]a[j]j=0,1, m-2a[j]j=0,1, 2m-2的函数。

即可,分别解得a[j]a[j]j=0,1, m-22m次方程仅由实数、虚数或复数表达的, 2m次不可约代数方程的根式解。

由于已经解得任意2次不可约代数方程,仅由实数、虚数或复数表达的公式解。按此法,就逐次具体给出了任意3次、4次,5次、6次,直到2m次、2m+1次不可约代数方程的根式解。

就解决了有关的需要。

 

   (6,2) 解决素数依数值大小排序而产生的一些有关难题

   在数字运算中,常需处理有关素数的问题,而现有数论却尚无依数值大小对素数排序的简便方法,因而产生一些有关的难题。

为此,按素数的特性,有:j(m)/j(m-k); k=1,2,,m-1,都不是整数,作为判定j(m)是素数的基本条件,创建以j(m)m为整数,从2开始顺序表达各“素数”,的简便方法。

   因而,使有关难题迎刃而解。例如:

由此,就有:

偶数6=j(2)+j(2),而对于大于6的所有偶数:

当偶数2m=j(m-s)+j(m-s)ss=0,1,2,,m-1, 则按素数的基本特性,j(m)/j(m-k)k=1,2,,m-1,都不是整数,就可以判定,比素数,j(m+1),小的全部素数,j(m+1-k)k=01,2,,m-1,中至少必有1个素数,能使2(m+1)-j(m-k)=j(m+1-k)k,k=01,2,,m-1,成立。

m=3,已知有j(2)+j(2)2个素数之和是偶数,比这2个素数小的素数只各有1个。

m+1,则比这2个素数小的素数都各增加1个,而必至少能有2个素数之和是偶数。

如此逐次,增大 m,就证明了,大于6的所有偶数都至少有2个素数相加,等于它们

奇数7=j(1)+j(1)+j(2),而对于大于7的所有奇数:

当奇数2m+1=j(m-s)+j(m-s)+j(m-s)s,s,s=0,1,2,,m-1, 则按素数的基本特性,j(m)/j(m-k)k=01,2,,m-1,都不是整数,就可以判定,比素数,j(m+1),小的全部素数,j(m+1-k)k =01,2,,m-1,中至少必有1个素数,能使2(m+1)+1-j(m-k)-j(m-k)=j(m+1-k) k,k,k=01,2,,m-1,成立。

m=3,已知有j(1)+j(1)+j(2)3个素数之和是奇数,比这3个素数小的素数只有0个和1个。

m+1,则比这3个素数小的素数都各增加1个,而必至少能有3个素数之和是奇数。

如此逐次,增大m,就证明了大于7的所有奇数都至少有3个素数相加,等于它们。

对于m>3 的任意偶数,2m,和任意奇数,2m+1,都具体验证了上述结论。

因而,对于,正实整数(也适用于负实整数或正负虚整数),就已简单、完善地证明了:

大于6的所有偶数都至少有2个素数相加,等于它们,或大于7的所有奇数都至少有3个素数相加,等于它们,的“歌德巴赫猜想”(AB)

   对于复数素数的证明就必须相应各式的实部与虚部,都是整数,就,也才,能证明。

   这也正是采用复数表达的“圆法”和相应的“筛法”的现有证法,不能最终证明,命题{1,1},即所谓:“1+1”,的实质原因。

 

   以及对孪生素数、素数等差数列等问题的简便解决。

 

7.纠正、创新、发展,现代科学大量存在的,一些尚未或不能解决,或错误的,重大基本问题

  前面各节已经纠正、创新、发展,现代科学存在的一些尚未或不能解决,或错误的,重大基本问题,创建了“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学”,由此,就能解决如下问题:

(7,1) 所谓“标准模型”的根本错误

将量子色动力学与电、弱统一理论合并形成的所谓“标准模型”,虽唯象地,不断引进无实际意义的所谓量子数参量,和不断修改、加入所谓禁闭成团的夸克、对称性的自发破缺、重整化、希格斯机制等观念,的条件下,似能与迄今几乎所有有关实验相符地,统一描述、研讨强力、弱力及电磁力这3种自然力,及在其作用下,各种基本粒子的特性、运动、演变的规律。甚至许多重要的预测也已得到实验证实。但是:

(1)  根本不能肯定所谓“夸克”的实际存在性

迄今既未观测到任何单个的“夸克”,又能证明在时空中根本不可能禁闭成团,因而,根本就不能肯定其实际的存在性。

也不能说明:根据什么能引进那些无实际意义的所谓量子数参量?

按“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学”,就可表明:在近程的强力作用下,形成的激发态粒子是12维的22,1线矢粒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的弱力作用下,放出相应的41线矢的光子,成为相应41线矢的非激发态粒子。

   12维的22,1线矢粒子是不能分开的整体,被误解为341线矢,或6维的2线矢是不能分开的整体,被误解为231线矢,彼此禁闭成团。

 

(2)  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所谓,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强作用下对称守恒

量的所谓“自发破缺”?

按变分法就能证明:各种对称守恒量都必然守恒。

因而,现有理论根本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所谓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强作用下有对称守恒量的所谓“自发破缺”?

按“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学”,就可表明:这是把实际是n=12等的高次、线多线矢的弱力或强力,混同为多个n=41线矢,错误地分析其守恒量,才出现的现象,如果重新按其实际的多线矢特性,具体地分析其守恒量,就应该还是守恒的。

从而,明确了通常的量子场论中,出现所谓“自发破缺对称性”和弱作用条件下,“宇称不守衡”等问题的实际原因。

 

(3)  不可能有所谓“希格斯机制”、“希格斯粒子”

根据对光子特性的了解,光子虽无静止质量,却仍有运动质量、动量,根本不存在与其动量方向垂直的两个所谓“横极化”。

只是大量光子统计表现的光波、电磁波,才有两个所谓“横极化”,实际上,根本不可能由所谓的“希格斯机制”使光子产生静止质量。

也不会有那样的“希格斯粒子”。

更不能说它是一切粒子质量的来源。

所谓希格斯机制就根本不可能成立,更不可能有那个必须找到才能挽救所谓“标准模型”的所谓希格斯粒子那样的东西。

没有任何根据能把那个高能对撞机产生的新粒子“疑似”为是一切粒子质量来源的所谓“希格斯粒子”。

 

(4)  所谓“弦论”

所谓“弦论”中的“弦”或“膜”,只是由无实际根据地添加维数以满足理论需要的各种量子数,在微扰方法得到的某种振动模式,却把它们当作物体的基本单元,甚至统一场论。

实际上,任何“时空多线矢”的弹性力方程,在经典近似条件下的解,都是其各分量相应的谐振子多线矢,都表现出“弦”或“膜”或其“高次、线类”的特性。因而,产生相应的所谓“弦”或“膜”或其“高次、线类”的实际原因,就都可由此得到具体的说明。

 

   (7,2)所谓“宇宙膨胀论”、“大爆炸宇宙论”、“宇宙加速膨胀论”、反引力的“暗能量”的错误

人们从以地球为中心,到以太阳为中心,进而看到太阳系也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小点子,再进而观察到更为广大的大量星系,应足以相信我国古代哲学家就认识到的:我们的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然而,现代的所谓宇宙学家却要以目前观测到的最远点来断定:宇宙诞生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早已发现宇宙中,还有各种恒星、超新星、黑洞等存在、演变和发展,应该能了解:万物普遍演变、发展的宇宙运动规律。

然而,现代的所谓宇宙学家却要凭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与发光体速度成正比的“都普勒公式”来分析得到各星体错误的红移规律,而推测出所谓“宇宙膨胀论”,甚至,“大爆炸宇宙论”,并牵强附会地把偶然发现的低温(等效温度~2.73K) “背景辐射”当成所谓“宇宙年龄约为10万年时,由光子退耦而产生的”,就作为所谓“大爆炸宇宙论”的重要依据。事实上,它很可能是宇宙间(包括太阳系)广泛存在着大量的“黑洞”中,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强辐射光子,虽经引力的作用而能量衰减后,仍以一定的很低频率逃出其“事界”之外,而能被观测到的辐射。

并由如此得来的星体运动速度,按引力公式估算,得出宇宙有大量“质量缺失”,而认为存在大量“暗物质”。

虽已发现各星系中心,存在巨大质量的黑洞,而按现有数据计算尚不能完全弥补所谓的“宇宙质量缺失”。

现代的宇宙学家采用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公式,分析宇宙远处星体的红移,甚至得出“宇宙加速膨胀论”,而导出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所谓反引力的“暗能量”。

 

   按“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学”,具体给出了非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的公式,根本不同于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与发光体速度成正比的“都普勒公式”。

各星体的运动与惯性牵引运动都相差甚远,所谓“宇宙膨胀论”、“大爆炸宇宙论”、“宇宙加速膨胀论”就都没有了基本的根据,

而按非惯性牵引运动的光频红移的公式重新计算各星体的运动情况,并用于计算宇宙的质量,特别是准确计算各黑洞的质量,就可能完全弥补所谓“宇宙质量缺失”而根本否定所谓“暗能量”的存在性。

 

(7,3) 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和演变、转化

(1)  正、反粒子相互作用并不彼此湮灭

通常认为:电子与正电子,乃至各类正、反粒子,都湮灭成两个光子,是因无视中微子或反中微子的客观存在,和各相应新粒子的客观形成,而不能全面符合能量、动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和不能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验观察结果。

   实际上,由“可变系时空多线矢物理学”,具体反映远、近程相互作用,及其转换与过渡的统一场论,考察各种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和演变、转化,都全面符合能量、动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并与实际观测结果相符。例如:

   电子与正电子,在远程的电磁力相互作用下,就会形成类似以正电子取代质子的氢原子结构,即:电子围绕正电子转动,称为电子偶素,或正电子素,Positronium, 缩写为 Ps

电子与正电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结成激发态中微子或反中微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中微子反中微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由于中微子与反中微子都是由电子与正电子相互作用下结成的微小中性粒子,而且由于电子与正电子间的近程强力作用下,所形成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结合能较大(其稳定性也增大), 已接近等于电子与正电子的动能减去释放光子的能量,它们的静止质量就都远小于电子与正电子静止质量的总和,乃至近于零(~0),在相应的实测中探测不到。

   可见,电子与正电子,无论是在远程或近程相互作用下都不彼此湮灭。

 

中微子与反中微子因是电中性,没有远程电磁力相互作用,静止质量很小,且速度很大,运动质量更小,远程引力相互作用也可忽略,但是,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陶轻子或反陶轻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陶轻子或反陶轻子。

   可见,中微子与反中微子,相互作用也不彼此湮灭。

 

   中微子与反中微子再加电子形成负缪轻子,符合对其在乳胶照片上“径迹”的分析结果。

实际上,是:中微子与反中微子形成陶轻子,陶轻子再与电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负缪轻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负缪轻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反陶轻子与正电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正缪轻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正缪轻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负缪轻子与中微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负派介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负派介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正缪轻子与反中微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正派介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正派介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也都符合乳胶照片上其“径迹”分析结果

 

  陶轻子与中微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电中性派介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电中性派介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陶轻子与反中微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电中性反派介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电中性反派介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电中性派介子与电中性反派介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电中性k介子或反k介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电中性k介子或反k介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可见,电中性派介子与电中性反派介子,相互作用也不彼此湮灭。

 

 综合以上各例可见:“‘电正负粒子’、‘电中性正反粒子’相互作用都不彼此湮灭”是普遍规律。

 

(2)  一切物质都是由电子与正电子逐次组合、转变而成

   电中性反k介子与负派介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负k介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负k介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电中性k介子与正派介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正k介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后,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正k介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电中性反k介子加负k介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组成激发态反负柯西超子;而在近程弱力1-线矢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反负柯西超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电中性k介子加正k介子在近程自强力作用下组成激发态正柯西超子;而  在近程弱力1-线矢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正柯西超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正派介子加负柯西超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结成激发态中性柯西超子;而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中性柯西超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负派介子加正柯西超子在强力作用下结成激发态中性反柯西超子;而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中性反柯西超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中性柯西超子吸收正k介子在强力作用下组成激发态正西格玛超子;而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正西格玛超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中性反柯西超子吸收负k介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组成激发态反负西格玛超子;而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反负西格玛超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嫩巴达超子吸收正k 介子在强力作用下转化为激发态质子;而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质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反嫩巴达超子吸收负k介子在强力作用下转化为激发态反质子;而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反质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电子与质子在近程电磁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中子;而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中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正电子与反质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反中子;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反中子并放出光子和()声子。

 

质子加中子在近程强力作用下组成激发态氘核,而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非激发态氘核并放出光子和()声子;或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质子并放出中子。

 

两个氘核在近程强力作用下转化为氦核并放出中子。

氦核在近程弱力作用下转化为氚核并放出质子。

 

质子加电子在远程电磁力、引力、自旋力作用下组成氢原子。

氦核加电子在远程电磁力、引力、自旋力作用下组成类氢氦核,再加电子,在远程电磁力、引力、自旋力作用下组成氦原子。

 

   …等等。

如此,由‘电子’与‘正电子’逐次组合、转变为,中微子、各种轻子、各种介子、各种超子、质子、中子、各种原子,就得出“一切物质都是由‘电子’与‘正电子’逐次组合、转变而成”。

 

(7,4)对中微子的错误认识

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

(1)  所谓“超光速中微子”

按照相对论,任何物体的3维空间速度都不可能达到真空中的光速,而意大利“奥普拉”(OPERA)的“超光速中微子”事件,从20123月末开始,喧闹到了全世界竟然历时半年之久,而且,还只是从实测数据错误肯定了中微子不超光速,至今还没有解决高速物体测速的问题,并未确切测得中微子的速度。

 

(2)  所谓“中微子有3种类型,两两组合振荡”

分别与电子、μ轻子、τ轻子同时出现中微子。因而,通常认为,中微子共有3种类型,即: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并实验观测到认为3种中微子之间,有两两组合的,3种相互振荡模式。

其实,中微子就只是只是,与不同的基本粒子同时产生的惟一一种。而且,由某些不同的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结合产生,交替与中微子同时出现的基本粒子的变化,也并不是不同类型中微子的振荡。

由实验测得的数据,可按“中微子只有唯一的一种”的观点,应能求得中微子的静止质量和相应的速度等重要特性,并证明:中微子只是唯一的一种。

 

8.自主创新发展基础理论、促进创新思想,掌握核心技术

发展基础理论、促进创新思想,掌握核心技术,应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必须充分重视、珍惜,促其发展。

因而,特别是,一些已形成主流的,陈腐的、错误或不足的,乃至阻碍自主创新发展,导致现代科学存在诸多困难,必须切实充分地,纠正、创新、发展。

为此,必须特别强调:学术交流、讨论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各种讨论都应尽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并特别重视各种有充分根据和理由的,创新的,论点、意见和成果

2.各种讨论都应以其论点、意见和成果是否符合相应实际问题的客观特性和运动、变化规律,作为判断是非、正误的唯一标准。

 

9.参考文献:

《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吴中祥博士菀出版社 200411

[2]http://www.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946704.html

上一篇:中国制止核战争维护和平核战略却被美臆测为模糊化对付美国
下一篇:美国应充分重视、正确理解
收藏 IP: 114.253.250.*| 热度|

1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0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