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商务部、外交部,回应中美经贸磋商热点

已有 2049 次阅读 2018-12-7 18:15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商务部、外交部,回应中美经贸磋商热点

 

商务部回应中美经贸磋商热点,驳中方重大让步说

商务部今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高峰就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

针对中美谈判中方作出重大让步的说法,高峰予以坚决驳斥。

同时,他还表示,对未来90天内双方达成协议充满信心。

芥末的视频集 今天09:35

会上,有记者问:我们注意到美国近日称如果中美不能够在90天内达成具体协议,就要按照原计划对中国输美的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税率提高到25%,中方对此如何评论?中方是否已经做好两手准备来应对这一局面?

高峰表示,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很成功,已就经贸问题达成重要共识。中美两国在经贸问题上利益高度重合,具有天然互补的结构性需求,双方团队目前沟通顺畅、合作良好,我们对未来90天内达成协议充满信心。

在回应90天的谈判期内,具体会谈到哪些议题时,高峰透露,首先,中方将从农产品、能源、汽车等做起,立即落实双方已达成共识的具体事项。然后,在未来90天,按照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符合双方利益、有共同需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作、市场准入以及贸易平衡等议题上开展磋商,双方应努力达成共识。

有记者问及:中美两国元首达成共识,中美将朝着取消所有已加征关税的方向加紧来谈判,中美取消所有加征关税的磋商基础是什么?中方表示愿意根据国内跟人民需要扩大自美进口,中方具有具体的增加进口的商品清单吗?

高峰对此表示,在未来90天,中美双方将以取消所有加征关税为最终目标,按照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照顾彼此关切的原则,就双边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并努力达成共识。

他指出,中方为了国内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些年一直在不断扩大进口。中美双方在此前几轮磋商中,曾就农产品、能源等领域的贸易问题达成初步共识。下一步,将继续就农产品、能源、工业制成品、服务业等领域的贸易问题开展磋商。

有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中美贸易共识发了很多推特,中国是否有打算立刻开始购买大量的美国大豆农产品,中方有没有开始准备降低或者取消对美国制造汽车的关税?美国财政部部长史蒂芬· 姆努钦说中方准备购买1.2万亿的美国产品,中方怎么评价?

高峰回应称,关于汽车以及一些细节,中方将立即落实农产品、能源、汽车等双方已经达成共识的具体事项。

而在回应据报道中方向美方反馈结构性问题清单的答复,对美方作出了重大让步,是否属实时,高峰表示,关于这个问题,并不是你取我予、你多我少的问题,更不是你进我退的问题。在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放宽市场准入等领域,中美双方以及两国企业都有着共同的诉求,这也与中国一以贯之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进方向高度一致。下一步,中方将就这些议题与美方进行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磋商,力争为两国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记者问及:中方的贸易谈判之后发布的声明中提到双方都会对对方有扩大市场的准入,在美方的声明中主要是提到了中方可能会做哪些工作,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区别?我们期待美方做什么?

高峰称,中美两国在经贸问题上利益是高度重合的,具有天然互补的结构性需求。在未来90天,双方将按照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符合双方利益、有共同需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作、市场准入以及贸易平衡等议题上,双方将开展磋商。双方应共同努力,力争达成共识。

(中新网)

 

美方在贸易谈判后让中方做这做那,中方期待美方做什么?商务部回应

用户1903694899 昨天17:38

126日,商务部召开12月第1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高峰答记者问,相关内容如下:

:中方的贸易谈判之后发布的声明中提到双方都会对对方有扩大市场的准入,在美方的声明中主要是提到了中方可能会做哪些工作,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区别?我们期待美方做什么?

:刚才我已经部分提到了,中美两国在经贸问题上利益是高度重合的,具有天然互补的结构性需求。在未来90天,我们将按照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符合双方利益、有共同需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合作、市场准入以及贸易平衡等议题上,双方将开展磋商。双方应共同努力,力争达成共识。谢谢。

 

美方新任贸易代表对华很强硬?外交部回应

用户1903694899 2018-12-04 17:37

124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记者会,相关内容如下:

:关于中美经贸问题,今日,美方确认美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将担任美方工作团队代表。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美方确定他们工作团队的代表是美方的事。

记者:莱特希泽先生对中国的立场一贯强硬。

耿爽:中美双方工作团队会按照两国元首会晤达成的共识,加紧磋商,争取早日达成互利双赢的协议。

来源:外交部网站

 

中美90天磋商期限从何时开始算?外交部回应

芥末的小确幸 昨天09:15

中新经纬客户端125日电 据外交部官网消息,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美双方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讨论一直在进行,从没有停止过;中方也将继续致力于在下一步磋商中,同美方共同探讨妥善解决有关问题的办法。

有媒体提问:第一个问题,今天上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表态证实了中美双方将在90天内进行磋商。关于90天期限的计算,美方认为应从上周六开始,明年31日结束,中方认为应从何时开始算起?第二个问题,昨日,中方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一项关于知识产权的通知,中方能否提供更多细节?

关于90天磋商期限,耿爽回应称,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已就有关问题作出表态。至于具体细节问题,建议向商务部询问。

耿爽表示,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38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对知识产权(专利)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这是中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采取措施打击有关违法行为的具体体现。

耿爽称,中美双方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讨论一直在进行,从没有停止过。中方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美方是非常清楚的。中方也将继续致力于在下一步磋商中,同美方共同探讨妥善解决有关问题的办法。(中新经纬APP)

 

华为首席财务官被拘当天也是中美元首会晤的日子?外交部回应

海外网 昨天18:16

:关于华为首席财务官被拘押一事,中方是何时收到通报的?据了解,她是121日被拘押的,当天也是中美元首会晤的日子。中美双方是否在会晤中谈及此事?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在此讨论涉及到此案的具体细节。

我能告诉你的是,中方获悉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当事人提供领事协助,并向加方、美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对方立即对拘押理由作出澄清,立即释放被拘押人员,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正当权益。

关于第二个问题,有关中美元首会晤,中美双方都发布了消息,建议你查阅。

 

立即澄清!立即放人!外交部回应孟晚舟被扣留事件

中国青年网 昨天15:35

   针对加拿大警方应美方要求逮捕孟晚舟女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今天(6日)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表示,中方已就此案分别向加方和美方表明了严正立场,要求对方立即对拘押的理由作出澄清,立即释放被拘押的人员,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正当权益。

 

外交部:美加双方至今均未就孟晚舟被拘押的理由做出澄清

光明网国际 昨天16:10

126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多位记者问及了华为CFO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转机时被加拿大当局代表美国政府暂时扣留一事,对此,新闻发言人耿爽回应称,中方向美方、加方已经表明了严正立场,要求对方立即就拘押理由做出澄清,立即释放被拘押的人员,切实保证当事人合法正当权益。

同时我们已经注意到,华为公司已就有关遵守法律发表了声明。

耿爽还提到,据中方了解,美加双方至今均未就拘押理由做出澄清。

126日上午,北青报记者针对华为CFO孟晚舟女士在加被捕一事致信美国驻华大使馆。随后,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发言人Scott C. Walker回复表示,美国驻华大使馆对此事不予置评。(北青报记者)

 

中国驻加拿大使馆:要求美加立即恢复孟晚舟女士的人身自由

加拿大警方应美方要求逮捕一个没有违反任何美、加法律的中国公民,对这一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中方表示坚决反对并强烈抗议。

中方已向美、加两国进行了严正交涉,要求它们立即纠正错误做法,恢复孟晚舟女士的人身自由。

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官网 昨天08:30

加拿大警方应美方要求逮捕一个没有违反任何美、加法律的中国公民,对这一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中方表示坚决反对并强烈抗议。

中方已向美、加两国进行了严正交涉,要求它们立即纠正错误做法,恢复孟晚舟女士的人身自由。

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采取一切行动坚决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

 

孟晚舟:

孟晚舟(Cathy Meng),任正非之女,现任华为副董事长 、首席财务官。主要负责华为公司的财务运营及管理,包括财务策略、风险管理、融资筹划、税务遵从等业务。(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官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1150388.html

上一篇:请科学网斑竹具体说明(2)
下一篇:外交部发声!警告美国:你的国内法不是国际法
收藏 IP: 221.221.9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