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按统一场论处理实例(1)1个粒子的物理学问题

已有 1826 次阅读 2017-5-6 22:16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按统一场论处理实例(1)1个粒子的物理学问题

创建可变系时空多线矢物理学,弥补了有关缺陷,纠正了有关错误,应是:现今已知客观世界基本特性、运动规律的统一场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47631.html

作为实例,现按此,处理1个粒子的物理学问题。

1.1个粒子的封闭系统,矢量,经典与相对论物理学,远程与近程

   我们已知,一切物体,其主要特性,和运动规律,相对其运动和相互作用时空的尺度,其本身(其质量或电荷中心到边缘)的尺度,都较稳定地集中反应于可以忽略的时空范围内的基本形态,就是:粒子。

封闭系统是:包含相互作用不可忽略的所有粒子的系统。

对于各个粒子,都可看作是仅有1个粒子的封闭系统。

仅需处理该粒子的各种运动矢量的特性和运动规律。

任何矢量都有首、尾2点;

以尾点为坐标系中心,

首、尾2点的距离[1线矢]就是:

对经典物理学,

r(2)[(2)基矢]=r2[2基矢]+r3[3基矢],

r(3)[1线矢]=r1[1基矢]+r(2)[(2)基矢],r(3)=(r1^2+r(2)^2)^(1/2),

对相对论物理学,

r(3)[(3)基矢]=r1[1基矢]+r(2)[(2)基矢],

r(4)[1线矢]=ict[t基矢]+r(3)[(3)基矢],

r(4)=((ict)^2+r(3)^2)^(1/2)=ict(1-(r(3)/ct)^2)^(1/2),  

当(ct)^2<<r(3)^2,ct可忽略,称为:远程。

   当(ct)^2>>r(3)^2,r(3)可忽略,称为:近程。

原子间的平均自由程约厘米级,

各原子尺度约10^(-8)厘米,

各基本粒子,本身的尺度约10^(-23)厘米,

   光速c=2.99793x厘米/秒,

   设取1秒量级的时间,可见:

(按3位有效数字)纳米尺度,10^(-9)厘米,就是:近、远程的分界线。

   原子,和大于原子尺度的所有物体的尺度,都属远程;各基本粒子的尺度,

都属近程。

2.经典与相对论性粒子的,速度[矢]、加速度[矢]、动量[矢]、自旋[矢]、力[矢]

   时间导数=d/dt,

首、尾2点的速度[1线矢]就是:距离[1线矢]的时间导数,

对经典物理学,

v(2)[(2)基矢]=v2[2基矢]+v3[3基矢],

v(3)[1线矢]=v1[1基矢]+v(2)[(2)基矢],

对相对论物理学,

v(3)[(3)基矢] =v1[1基矢]+v(2)[(2)基矢],

v(4)[1线矢]=ic[t基矢]+v(3)[(3)基矢],

   v(4)=((ic)^2+v(3)^2)^(1/2)=ic(1-(v(3)/c)^2)^(1/2)

由洛伦兹变换,已知:

粒子(v(3)/c)^2(例如,按3位有效数字)趋于0,而v(4)可近似=ic,通常就认为可当作经典粒子处理。

其实,只要,粒子(r(3)/(ct))^2(例如,按3位有效数字)趋于0,而r(4)就可近似=ict,且v(3)/c也必然趋于0,v(4)近似=ic,才可当作经典粒子处理。

   也就是:r(3)/(ct)(例如,按3位有效数字),可以忽略,也就是,远程条件下(即:原子,和大于原子尺度的所有物体),才可当作经典粒子处理;不可忽略,也就是,近程条件下(即:各基本粒子及其相互间),就必须按相对论性粒子处理。

首、尾2点的加速度[1线矢]就是:速度[1线矢]的时间导数,

对经典物理学,

a(3)[1线矢]=a1[1基矢]+a(2)[(2)基矢],

a(2)[(2)基矢]=a2[2基矢]+a3[3基矢],

对相对论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相同。

a(4)[1线矢]=a(3)[1线矢],

a(3)[(3)基矢] =a1[1基矢]+a(2)[(2)基矢],

   任何粒子都有质量,m,因而:

首、尾2点的动量[1线矢]就是:

对经典物理学,

p(3)[1线矢]=mv(3)[1线矢]=mv1[1基矢]+mv(2)[(2)基矢],

p(2)[(2)基矢]=mv(2)[(2)基矢]=mv2[2基矢]+mv3[3基矢],

对相对论物理学,

p(4)[1线矢]=mv(4)[1线矢]=imc[t基矢]+mv(3)[(3)基矢],

p(3)[(3)基矢]=mv(3)[(3)基矢]=mv1[1基矢]+mv(2)[(2)基矢],

首、尾2点的运动力[1线矢]:

力的量纲都是:[M][L][T]^(-2)

对经典物理学,

f动(3)[1线矢]=ma(3)[1线矢]=ma1[1基矢]+mva(2)[(2)基矢],

f动(2)[(2)基矢]=ma(2)[(2)基矢]=ma2[2基矢]+ma3[3基矢],

对相对论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相同。

f动(4)[ 1线矢]=ma(4)[1线矢]=ma(3)[1线矢]

f动(3)[1线矢]=mv(3)[1线矢]=mv1[1基矢]+mv(2)[(2)基矢],

偏分[1线矢]:

对经典物理学,

偏分(3)[1线矢]=(偏[j基矢]/偏rj, j=1到3求和,

   对相对论物理学,

偏分(4)[1线矢]=偏[t基矢]/偏(ict)+(偏[j基矢]/偏rj,j=1到3求和),

自旋S[矢]=偏分[1线矢]叉乘动量[1线矢]:

   对经典物理学,

自旋S(3)[1线矢]=(mvk/rl-mvl/rk)[j基矢]jkl=123循环求和,

   对相对论物理学,

自旋 S(6)[2线矢]

=(偏mvj/偏(ict)-偏mict/偏rj)[tj基矢],j=1到3求和

    +(偏mvk/偏rl-偏mvl/偏rk)[kl基矢],jkl=123循环求和,

自旋力fS[矢]=速度v[]叉乘自旋S[矢],

   对经典物理学,

自旋力fS(3)[1线矢]=速度v(3)[1线矢]叉乘自旋S(3)[1线矢],即:离心力,

   对相对论物理学,

自旋力fS(6)[2线矢]=速度v(4)[1线矢]叉乘自旋S(6)[2线矢]

=[ic[t基矢]+vj[j基矢],j=1到3求和]点乘

[(偏mvj/偏(ict)-偏mict/偏rj)[tj基矢],j=1到3求和

    +(偏mvk/偏rl-偏mvl/偏rk)[kl基矢],jkl=123循环求和]

=[ic(偏mvj/偏(ict)-偏mict/偏rj)+vk(偏mvj/偏rk-偏mvk/偏rj)

+vl(偏mvl/偏rj-偏mvj/偏rl))[j基矢],j=1到3求和]

+[vj(偏mvj/偏(ict)-偏mict/偏rj,j=1到3求和)[t基矢]

 +(vl(偏mvj/偏rk-偏mvk/偏rj)

-vk(偏mvl/偏rj-偏mvj/偏rl),jkl=123循环求和)[jkl基矢]]

=[vj(偏mvj/偏(ict)-偏mict/偏rj,j=1到3求和)[t基矢]

+(vk(偏mvj/偏rk-偏mvk/偏rj)

+vl(偏mvl/偏rj-偏mvj/偏rl)),j=1到3求和[j基矢]]

+[ic(偏mvj/偏(ict)-偏mict/偏rj),j=1到3求和[j基矢]]

  +(vl(偏mvj/偏rk-偏mvk/偏rj)

-vk(偏mvl/偏rj-偏mvj/偏rl)),jkl=123循环求和)[jkl基矢]],

即:经典物理学的运动力+离心力,

   还有,高次、线的矢量:

(偏分(4)r(4))(6)[2线矢]=偏分(4)[1线矢] 叉乘 r(4)[1线矢]

强自旋S(15)[22线矢]

=(偏分(4)r(4))(6)[2线矢]叉乘 自旋S(6)[2线矢]

强自旋力Qfs(12)[22,1线矢]

=速度v(4)[1线矢]叉乘 强自旋S(15)[22线矢]

  以上各维的力[矢],当其模长改变不大时,也都有其模长成正比的弹性力。

3.相应的各能量

动能:

   对经典物理学,

动量p(3)[1线矢]=[mvj[j基矢],j=1到3求和],量纲:[M][L][T]^(-1),

dv(3)[1线矢]=(dvj[j基矢],j=1到3求和),

动能(3)=[dv(3)[1线矢]点乘动量p(3)[1线矢],v(3)从v(3)1到v(3)2积分]

=mv((3)2^2-v(3)1^2)/2,量纲:[M][L]^2[T]^(-2),

对相对论物理学,

动量p(4)[1线矢]=imc[t基矢]+mv(3)[(3)基矢],

dv(4)[1线矢]=ict[t基矢]+v(3)[(3)基矢],

动能(4)=[dv(4)[1线矢]点乘动量p(4)[1线矢],v(4)从v(4)1到v(4)2积分]

      =-mc^2(t2^2-t1^2)/2+动能(3),量纲:[M][L]^2[T]^(-2),

      其中,-mc^2(t2^2-t1^2)/2是相应结合能的减少。

   位能:

对经典物理学,

dr(3)[1线矢]=(drj[j基矢],j=1到3求和),

f动(3)[1线矢]=ma(3)[1线矢]=ma1[1基矢]+mva(2)[(2)基矢],

自旋力fS(3)(即:离心力)[1线矢]=速度v(3)[1线矢]叉乘自旋S(3)[1线矢],

位能(3)1=[dr(3)[1线矢]点乘f动(3)[1线矢],r(3)从r(3)1到r(3)2积分]

     =[(dr(3)f动(3),r(3)从r(3)1到r(3)2积分]=位能1的减少。

位能(3)2=[dr(3)[1线矢]点乘fs(3)[1线矢],r(3)从r(3)1到r(3)2积分]

     =[(dr(3)fs(3),r(3)从r(3)1到r(3)2积分]=位能2的减少。

   对相对论性物理学,

自旋力fS(6)[2线矢]=速度v(4)[1线矢]叉乘自旋S(6)[2线矢]

 =f动(3)+f离(3),

位能(4)=[dr(3)[1线矢]点乘fs(6)[2线矢],r(3)从r(3)1到r(3)2积分]

      =[dr(3)[1线矢]点乘(f动(3)+f离(3)),r(3)从r(3)1到r(3)2积分]

      =位能1的减少+位能2的减少,

结合能:

(dr(4)[1线矢]的时轴分量点乘运动力[1线矢]的时轴分量,t=t1到t2积分)

=[d(ict)[0基矢]点乘F0[0基矢],t=t1到t2积分]

=[d(ict)F0,t=t1到t2积分]

=-([mc^2]t2-[mc^2]t1)

=(E结t)2-(E结t)1

强自旋力Qfs(12)[22,1线矢]

=速度v(4)[1线矢]叉乘 强自旋S(15)[22线矢]

强自旋能=[r(4)[1线矢]点乘强自旋力Qfs(12)[22,1线矢]

,r(4)从r(4)1到r(4)2积分]

       =(E强自旋r)2-(E强自旋r)1

弱自旋力Rfs(12)[22,1线矢]

=速度v(4)[1线矢]点乘 弱自旋S(15)[22线矢]

弱自旋能=[r(4)[1线矢]点乘弱自旋力Rfs(12)[22,1线矢]

,r(4)从r(4)1到r(4)2积分]

       =(E弱自旋r)2-(E弱自旋r)1

各弹性能:

=[r[矢]点乘各弹性力[矢],r(4从r1到r2积分]

=(E各弹性r)2-(E各弹性r)1

4.各种势和场强度

   对于1个粒子,没有相互作用力,但有相应的各种势和场强度,即有:

   在距该粒子r[矢]处的引力势:

   对经典物理学,

引力势#(3)引[标量]=km/r(3),k的量纲是:[M]^(-1)[L]^3[T]^(-2),

   福里斯《普通物理》:K=6.685乘10^(-8)厘米^3克^(-1)秒^(-2),

百度:目前公认的结果是卡文迪许测定的k值为6.754×10^(-11)N·m2/千克2,目前推荐的标准为k=6.67259×10^(-11)N·m2/千克2,

通常取k=6.67×10^(-11)N·m2/千克2。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引力常量是有单位的:它的单位应该是N·m2/千克2。N是亚福伽德罗常数。

引力场强度(3)引[1线矢]=(km/r(3))的梯度(3)=偏分(3)(km/r(3))[1线矢]

=(偏3)(km/r(3)[j基矢]/偏rj,j=1到3求和,

   对相对论物理学,

引力势#(4)引[标量]=km/r(4),

引力场强度(4)[1线矢]=(km/r(4))的梯度(4)=偏分(4)(km/r(4))[1线矢]

=(偏4)(km/r(4)[j基矢]/偏ra,a=0到3求和,,

   注意:没有强引力势和强引力场强度!

对于有正、负电荷+,-q,的粒子,还有:

q的量纲[Q]是:[M]^(1/2)[L]^(3/2)[T]^(-1)

正、负电流+,-J[1线矢]

   对经典物理学,

+,-J(3)[1线矢]=+,-qv(3)[1线矢],

   对相对论物理学,

+,-J(4)[1线矢]=+,-q v(4)[1线矢],

正、负电磁势+,-#EH[1线矢]

   对经典物理学,

+,-#(3)EH[1线矢]=+,-q[1线矢]/r(3),

   对相对论物理学,

+,-#(4)EH[1线矢]=+,-q[1线矢]/r(4),

正、负电、磁场强度+,-E、H[矢]

   对经典物理学,

+,-E(3) [1线矢]=d(+,-q[1线矢]/r(3))/dt

+,-H(3) [1线矢]=偏分(3)[1线矢]叉乘 (+,-q[1线矢]/r(3)),

对相对论物理学

电磁场强度[2线矢],

+,-EH(4)[2线矢]=偏分(4)[1线矢] 叉乘 (+,-q[1线矢]/r(4)),

即都是:经典物理学的正、负电场强度+正、负磁场强度。

还有,高次、线的矢量:

正、负强电、磁场强度[22矢]

=(偏分(4)r(4))(6)[2线矢]叉乘 正、负电、磁场强度(6)[2线矢],

  注意:因k很小,带电粒子的引力场强度与电、磁场强度相比,都可以忽略。

5.牵引运动使矢量的变换,运动质量与静止质量,变换后的各相应物理量

对于1个粒子的位置矢量,首、尾2点都在同一个惯性系。

首、尾2点的牵引运动就是惯性(即:dv=0)的。

相应的变换就是由牵引运动速度矢(并且,dv=0)各方向余弦组成的正交归一矩阵表达。

对经典物理学,伽利略变换:

v1/(v1^2+v(2)^2)^(1/2)    -v(2)/(v1^2+v(2)^2)^(1/2)

v(2)/(v1^2+v(2)^2)^(1/2)  v1/(v1^2+v(2)^2)^(1/2)

r*1=(r1v1-r(2)v(2))/(v1^2+v(2)^2)^(1/2),

r*(2)=(r1v(2)+r(2)v1)/(v1^2+v(2)^2)^(1/2),

r*(3)=(r*1^2+r*(2)^2)^(1/2)

=((r1v1-r(2)v(2))^2+(r1v(2)+r(2)v1)^2)^(1/2)/(v1^2+v(2)^2)^(1/2)

=((r1v1)^2+(r(2)v(2))^2+(r1v(2))^2+(r(2)v1)^2)^(1/2)/(v1^2+v(2)^2)^(1/2)

=((r1^2+r(2)^2)(v1^2+v(2)^2))^(1/2)/(v1^2+v(2)^2)^(1/2)

=(r1^2+r(2)^2)^(1/2)

=r(3),变换不变性。

v*(3)[1线矢]=v(3)[1线矢],

v*1/(v*1^2+v*(2)^2)^(1/2)    -v*(2)/(v*1^2+v*(2)^2)^(1/2)

v*(2)/(v*1^2+v*(2)^2)^(1/2)  v*1/(v*1^2+v*(2)^2)^(1/2)

且无时空弯曲。

对相对论物理学,洛伦兹变换:

1/(1-(v(3)/c)^2)^(1/2)           i(v(3)/c)/(1-(v(3)/c)^2)^(1/2)

-i(v(3)/c)/(1-(v(3)/c)^2)^(1/2)  1/(1-(v(3)/c)^2)^(1/2)

ict*=(ict+ir(3)v(3)/c)/(1-(v(3)/c)^2)^(1/2)

r*(3)=(tv(3)+r(3))/(1-(v(3)/c)^2)^(1/2),

r*(4)=((ict*)^2+r*(3)^2)^(1/2)

   =((ict)^2+r(3)^2)^(1/2)

=r(4),变换不变性。

v*(4)[1线矢]=v(4)[1线矢],

1/(1-(v*(3)/c)^2)^(1/2)           i(v*(3)/c)/(1-(v*(3)/c)^2)^(1/2)

-i(v*(3)/c)/(1-(v*(3)/c)^2)^(1/2)  1/(1-(v*(3)/c)^2)^(1/2)

   且无时空弯曲。

   该粒子的时空动量模长mv(4)为:

mv(4)=m((ic)^2+v(3)^2)^(1/2)=imc(1-(v(3)/c)^2)^(1/2)

由时空动量的变换,导出:该粒子的运动质量m为:

m=m0/(1-(v(3)/c)^2)^(1/2)。其中,m0=静止(v(3)=0时)质量。

相应地,导出:各相应的力,能量,势,场强度。

6.静止质量,m0不=0,和m0=0,的两类粒子:

粒子的质量都只能是有限的正值。

按粒子的运动质量公式:

任何m0不=0粒子速度3维空间分量模长,v(3),就只能小于相应的光速,c。

   光子的速度=c,它的静止质量,m0,就只能=0。

   类似地,对于时空距离矢量的时轴分量是由声子传送时,相应的运动质量公式,就应将其中的光速,c,换成声速,a,

声子的速度=a,它的静止质量,m0,就也只能=0。

但是物体的速度可以等于和大于相应的声速,a,而出现,激波、声障、热暴,等现象。

   光子和声子就是静止质量,m0=0,的粒子。相应的运动质量=0/0,按相应的运动质量公式,虽仍有意义,但其数值,以及相应的动量、能量的数值,都只能由它们各自大量同种粒子统计的频率和速度表达。

7,封闭系统各量的守恒

封闭系统,粒子的各种变化、变换,必有:动量、能量、角动量等各量总和的守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53371.html

上一篇: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首飞成功
下一篇:按统一场论处理实例(1)1个粒子的物理学问题(A)
收藏 IP: 123.114.54.*| 热度|

3 蒋德明 diancizhiliang haipengzhangd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