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火药发明权归属之争

已有 8566 次阅读 2009-9-10 11:06 |个人分类:学者风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发明, 教师节, 丁儆, 火药

——谨以此文庆祝中国第25个教师节

    近年来,围绕着印刷术等重大发明权的归属之争,韩国人一直在和我们较劲。我们通常是去笑话韩国人过于自大——恨不能把中国所有的好东西都算作是韩国人最先弄出来,却很少有学者像丁儆教授那样做细致的学术考证,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和严谨的研究结果来驳斥那些在我们外行看来似乎不值得一驳的“无耻谰言”。

在丁先生众多的学术成果里,我最感兴趣的是1990年他在美国参加第十七届国际烟火技术学术会议上宣读的学术论文The Discovery of Gunpowder and Shock Wave in China 火药和冲击波在中国的发现)。由这篇论文引起了我多次对丁先生的采访。

搞了几十年燃烧与爆炸理论的研究,丁儆教授怎么也没有想到,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这一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事实,在国外竟然没有得到专家学者们的认可。

那是1980年的10月。阔别30年后,丁儆再一次踏上美国国土,出席一年一度的国际烟火技术学术会议。站在讲坛上,在论及火药的发明时,他非常惊讶地发现,国外许多烟火专家对火药是中国发明的这一事实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火药应该是十三世纪英国人罗吉·培根(Roger Bacon)发明的,中国人的发明则在罗吉·培根之后。

这件事对我的震动实在是太大了。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丁先生至今仍感慨万分:会议期间,我跑了多家图书馆,查阅了美国许多大中小学教科书和一些西方国家的百科全书。让人沮丧的是,竟然没有发现哪怕是一本书肯定火药是中国最早发明的。作为一名从事燃烧与爆轰理论研究的学者,我深感失职和惭愧,觉得自己有责任在国际会议的讲坛上纠正外国人的这一错误认识,批驳他们将火药发明权归属于罗吉·培根的谬论。

我完全能理解丁先生当时的复杂心境。由于我们在史料考证和对外宣传等方面的缺陷,前段时间,韩国人不也曾对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提出了挑战吗?

回国后,丁教授立刻开始多方收集资料,考证中国古代火药的起源、火药在中国的早期军事应用、火药技术的发展,以及火药理论的早期研究等问题。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他以大量确凿的文献资料和事实,进一步证明了火药是中国人最早发明这一铁的事实。

丁先生的研究结果表明,火药的原始配方及其燃烧性能初见于公元八世纪左右中国炼丹家的著作;到了公元十世纪,火药在中国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初官修所著的《武经总要》,记载有火炮、蒺藜火球和毒药烟球的火药配方,这是世界上最早冠以火药名称并直接应用于三种实战武器的火药;火药是由中国经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的。毫无疑问,生活于十三世纪的英国学者罗吉·培根,其火药知识来源于中国。

丁先生进一步向我介绍道:公元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由于战争的原因,火药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此时,研制的火药不单具有燃烧、发烟、散毒作用,而且还具有能产生强烈的爆炸威力和良好的发射能力的性能。在宋、元两代不断创造新火器的实践中,火药的性能也不断提高,炸弹用火药和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用的发射药等均已制造出来,并在明朝达到了成熟的程度。

在研究中国古代火药理论时,丁儆还第一个考证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爆炸冲击波及其杀伤作用进行科学描述的国家。《宋史》在记载元兵破静江时描写道:“……娄乃令所部人拥一火炮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尽无遗矣。宋代周密揆在《癸辛杂记》里记录了一起火药生产爆炸事故后的惨景:“……守兵百人皆糜碎无余,楹栋悉寸裂,或为炮风扇至十余里外。丁儆认为,惊死实际上是冲击波致人于死,炮风就是爆炸时形成的空气冲击波。他还考证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这部著作中,已经对火药爆炸产生冲击波的杀伤作用做了接近实际的分析,并认识到冲击波可使人耳聋、内脏损伤或致人于死。

1990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烟火技术学术会议,是丁儆扬眉吐气的日子。会上,他刚宣读完火药和冲击波在中国的发现学术论文,立刻在会场上激起了强大的冲击波。丁先生以无可辩驳的研究史料,让与会者十分信服地接受了火药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事实,并让同行们对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军事家在火药理论研究及技术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丁先生曾获得过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等重大科技成果奖励。从丁先生激动和自豪的神情中,我强烈地感受到,澄清火药发明的归属问题,这一在国内并不十分起眼的研究成果,却更被丁先生所看重,所津津乐道。

是啊,对于这样一位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科技事业的专家学者,还有什么比捍卫祖国的荣誉更重要的呢?

 



教师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47-254676.html

上一篇:领导创建“留美科协”的学者
下一篇:给留学生公寓餐厅取名
收藏 IP: .*| 热度|

23 武夷山 赵星 刘玉平 陈儒军 王号 梁智鹏 梁建华 吴飞鹏 杨秀海 陈国文 刘晓东 吕喆 张涛 刘畅 苗元华 李学宽 马光文 侯成亚 葛素红 唐常杰 twxz juscojack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